吳世樂,宋世鐸,趙克昌,朱文君,楊金煜
(1.青海省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青海 西寧 810000;2.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普外科, 江蘇 蘇州 215006)
腹股溝疝是位于下腹壁與大腿交界的三角區(qū),是由于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qū)的缺損、薄弱處向體表形成的包塊,俗稱“疝氣”[1-2]。無張力疝修補術是常用的腹股溝疝治療方法,但手術創(chuàng)傷相對較大,術后并發(fā)癥亦相對較多。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和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3-4]。目前,對腹股溝疝患者T 淋巴細胞百分比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探討了腹腔鏡手術在腹股溝疝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對T 淋巴細胞百分比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青海省人民醫(yī)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腹股溝疝患者2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n= 140)中,男89例,女51例,年齡33 ~78 歲,平均(67.8±4.2)歲;病程1 ~12 d,平均(6.4±1.5)d;右側疝63例,左側疝77例;股疝14例,直疝35例,斜疝91例。觀察組(n= 140)中,男90例,女50例,年齡34 ~78 歲,平均(67.3±4.1)歲;病程1 ~12 d,平均(6.4±1.6)d;右側疝64例,左側疝76例;股疝16例,直疝36例,斜疝8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青海省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同意書。
1.2.1 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股溝疝臨床診斷標準,且患者均經超聲檢查最終確診;②符合腹腔鏡手術、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適應證,且患者均可耐受;③意識清楚,能與醫(yī)生進行溝通、交流。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異常、凝血功能異?;蛉朐嘿Y料不全者;②合并認知功能障礙、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或腹股溝出現腫塊者;③伴有出血風險者。
1.3.1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術前完善有關檢查,均行硬膜外麻醉,從患側內-外環(huán)做一長為5.0 cm 的手術斜切口,依次切開皮膚、淺筋膜和深筋膜,沿切口方向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并向兩側分離,游離精索,切開提睪肌,將疝囊暴露后,電凝剝離疝囊直到頸部,將近端疝囊縫扎[5]。利用“頸-肩技術”游離腹膜前間隙,將補片植入到腹膜前間隙,覆蓋恥骨肌孔,對腹橫筋膜前、精索后方的平片進行縫合與固定,固定后縫合手術切口,完成手術[6]。
1.3.2 觀察組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無張力疝修補術。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頭低腳高位姿勢,于臍下作長為1.0 ~2.0 cm 的手術切口,建立人工氣腹,控制氣腹壓為8 ~16 mmHg,放置戳卡,置入腹腔鏡,并在腹腔鏡的放大作用下確定腹股溝疝的位置、大小[7]。排除腹腔內合并其他疾患的可能,分別在平臍兩側的腹直肌外側緣置入兩處戳卡(5.0 cm),單側疝時健側戳卡降低2.0 cm,可使術中操作更為便利。自臍內側襞外側向同側髂前上棘方向、內環(huán)上方2.0 cm 弧形切開腹膜,游離上、下緣的腹膜瓣,進入腹膜前間隙。筆者習慣先游離暴露髂窩間隙(Bogros 間隙),保護股外側皮神經和生殖股神經股支,再分離暴露恥骨膀胱間隙(Retzius 間隙),最后剝離疝囊,并將精索腹壁化6.0 ~8.0 cm。腹膜前間隙的分離范圍大致為內側至恥骨聯合并越過中線,外側至髂腰肌和髂前上棘,上方至內環(huán)口上2.0 ~3.0 cm,內下方至恥骨梳韌帶下方約2.0 cm,外下方至精索成分腹壁化,即將整個肌恥骨孔完全暴露。結合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補片并進行固定,緊密可靠地縫合分離的腹膜瓣。解除氣腹,縫合切口[8]。
1.4.1 手術相關指標記錄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自主活動時間、住院治療費用及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總分10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顯)[9]。
1.4.2 T 淋巴細胞百分比兩組手術前和手術后7 d 取外周靜脈血(空腹)5 mL,離心后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并計算CD4+/CD8+水平[10]。
1.4.3 術后并發(fā)癥記錄兩組手術切口、切口疼痛、尿潴留和陰囊水腫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出血量、術后自主活動時間及VAS 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治療費用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T 淋巴細胞百分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手術后7 d CD3+、CD4+和CD4+/CD8+百分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手術后7 d CD8+百分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 表2。
觀察組手術后切口疼痛、尿潴留、陰囊水腫及切口感染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Table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Table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術后自主活動時間/h 治療費用/元 VAS 評分/分對照組(n = 140) 25.7±5.3 11.4±9.6 4.9±0.7 4 360.1±1 151.4 5.5±0.9觀察組(n = 140) 21.3±6.6 3.1±1.2 4.1±0.8 7 450.1±1 230.3 2.3±0.4 t 值 15.73 16.32 11.55 23.37 5.43 P 值 0.678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T 淋巴細胞百分比比較(±s)Table2 Comparison of the percentage of T lymphocy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T 淋巴細胞百分比比較(±s)Table2 Comparison of the percentage of T lymphocy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組別 CD3+/% CD4+/% CD8+/% CD4+/CD8+觀察組(n = 140) 手術前 53.2±2.5 27.9±3.5 24.6±3.2 1.6±1.2 手術后7 d 65.3±3.5? 34.6±4.0? 20.4±3.1? 2.1±0.2? t 值 15.90 14.70 12.60 11.80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對照組(n = 140) 手術前 53.3±2.6 27.9±3.5 24.7±3.3 1.6±1.2 手術后7 d 59.4±3.1 30.2±3.7 23.2±3.2 1.9±0.5 t 值 12.52 17.85 16.94 11.11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Table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incide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腹股溝疝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主要因為腹腔臟器不斷向腹壁薄弱處突出所致[11]。手術是治愈成人腹股溝疝唯一有效的方法。
雖然傳統的無張力疝修補術仍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術式,但其術后恢復相對較慢,且部分患者會出現明顯的切口疼痛感[12]。腹腔鏡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能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手術耐受性和依從性,但手術費用較高,這是因為腹腔鏡手術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對患者建立氣腹。由于精索附近組織的血管較為豐富,通過電凝止血效果明顯,術中出血量更小。本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出血量、術后自主活動時間及VAS 評分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治療費用明顯多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手術后切口疼痛、尿潴留、陰囊水腫及切口感染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腹股溝疝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多因素過程,常伴有機體免疫水平異常。CD3+是T 細胞的共受體,是一種蛋白質復合物,具有不同的鏈,能直接參與T 細胞的轉導,主要標記在T 淋巴細胞、胸腺細胞,能轉導T細胞受體(T cell receptor,TCR),識別抗原產生的活化信號,在機體免疫調節(jié)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13]。CD4+是人體免疫系統中較為重要的免疫細胞,亦是人體免疫系統指揮中樞,主要負責消滅、控制機體多種感染,當機體免疫下降后,則會引起CD4+百分比降低。CD8+T 細胞的作用為抑制機體進行免疫應答反應,在一般狀況下,CD8+、CD4+兩個T 淋巴細胞亞群因子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一同調節(jié)機體免疫應答反應。將腹腔鏡手術用于腹股溝疝患者,效果理想,能發(fā)揮腹腔鏡手術的優(yōu)勢,改善患者T 淋巴細胞百分比,提高患者手術耐受性和依從性。本研究觀察組術后7 d CD3+、CD4+和CD4+/CD8+百分比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術后7 d CD8+百分比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說明將腹腔鏡手術用于腹股溝疝患者,能改善患者T 淋巴細胞百分比。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用于腹股溝疝患者創(chuàng)傷較小,能改善患者T 淋巴細胞百分比,未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