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強
習總書記在今年3 月6 日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到2020 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江西作為革命老區和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只有分析當前江西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現狀,從中窺探江西脫貧取得的成果,才能更好地評估江西脫貧現狀,從而為進一步改善江西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現狀,順利實現全面脫貧提出對策建議。
表1 列出了江西城鎮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看出,收入越高的居民,獲得更高收入的能力越強。從2013 年至2018 年,低收入戶人均收入從11173 元增長至12190元,僅增長了1017 元,年均增長1.76%;中間偏下戶、中間收入戶、中間偏上戶年均增長率依次上升;高收入戶年均增長率最高,高達11.41%,五年來增加了31279 元。
表1 中還能看出,高收入戶與低收入戶收入比的快速上升。2013 年至2018 年,高收入戶與低收入戶人均收入比從3.91 上升到6.15,上升比例超過1/2。與此同時,中等收入戶收入占總收入的份額也從56%下降至52%。雖然江西在發展過程中適當擴大高收戶的盈利能力可以提升經濟發展效率,但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利于消費增長和經濟長期穩定,所以在做大蛋糕的同時,也應提升城鎮低收入群體與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

表1 江西省城鎮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表2 列出了江西農村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看出,農村各組人均收入均高于或接近于城鎮相應各組的人均收入,說明農村居民相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較快,但各組收入增長仍然不均衡。2013 至2018 年,低收入戶年均增長速度為6.21%,低于其它各組,高收入戶增長最快,年均增長速度為14.3%。相應的,高收入戶與低收入戶人均收入比從6.2 上升至8.95,中等收入戶收入占總收入的份額從53%下降至47%,下降幅度大于城鎮居民。

表2 江西省農村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本文采用基尼系數來描繪居民收入差別狀況。圖1 畫出了用江西城鎮與農村居民按戶人均收入五等份分組數據計算得到的基尼系數,為了便于比較分析,還用同樣方法畫出了全國城鎮與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從圖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江西農村居民收入差別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差別,這與全國層面相似。我國收入分配具有很明顯的公有制特征。我國農村主要實行集體所有制,在村組內部收入分配狀況相對平均,但村組與村組之間,由于自然資源、勞動工具、人口結構的差異,村組居民收入差異較大,因此農村形成了具有集體所有制經濟色彩的收入分配格局。我國城鎮主要實行更大范圍的全民所有制,因而城鎮居民收入差別較小。全省也主要實行公有制經濟,雖然市場化改革在不斷深化,全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比例較大,會使城鄉內部收入差別擴大,但總體上農村居民收入差別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差別的格局沒有發生改變。
2.江西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別有明顯的上升趨勢。江西城鎮居民收入差別從2013 年的0.241 上升至2018 年的0.32,同時期,農村居民收入差別從0.317 上升至0.379,2018 年江西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差別均大于全國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差別。
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別上升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城鎮居民收入差別上升的主因是勞動差別的擴大和市場化的提高。隨著江西經濟發展,勞動工種越來越細化,從事高技術工種的人數有所增長,從而體現勞動價值的工資差異也開始擴大;隨著市場化的提高,個人資本積累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獲取財富的能力差異越來越明顯,資本積累較高的居民,獲得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的能力明顯較強,從而導致城鎮居民收入差別不斷上升。
農村居民收入差別上升的主因是城鎮化。由集體經濟形成的村組之間收入差異相對穩定,現代化生產技術也會無差別地滲透到廣大農村地區,使得村組之間的勞動差別減少,降低收入差別。但江西是一個城鎮化快速推進且存在大量外出勞動力的省份,大量剩余勞動力轉至本省或外省城鎮工作,人均能夠賺取約3 倍于農村居民的收入,使得農村居民收入差別快速擴大,這在近兩年表現得尤為明顯。
江西城鄉居民收入差別的上升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大多數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差別都經歷著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趨勢,我國收入差別也在2008 年左右達到峰值,近年來開始略有下降。可以預期,江西城鄉居民收入差別在經歷一段上升期后會有所下降。盡管如此,江西仍應警惕收入差別快速上升帶來的社會階層固化、消費總量不足等問題。
3. 江西城鎮居民收入差別與農村居民收入差別之間的差異有所收窄。江西城鎮居民收入差別與農村居民收入差別之差額為0.076,隨后該差額連續擴大至2015 年的0.087,之后下降至0.058,這一變化顯示,江西城鎮居民收入差別增長速度快于農村居民收入差別增長速度,這說明勞動差別和資本積累水平對城鎮居民收入差別的影響大于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收入差別的影響。

圖1 2013-2018 年江西城鎮與農村居民基尼系數
我國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貧困人口大幅下降。但截至2015 年,我國仍有幾千萬貧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不能讓一個人掉隊。因此,習總書記在2015 年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城鎮居民收入普遍高于農村居民收入,且相對農村居民有較完善的社保體系,因此貧困脫貧攻堅的重點在于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在2020 年如期脫貧。
江西將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2018 年底,全省貧困人口減至50.9 萬人,目前仍在持續減少中。那么江西脫貧現狀如何呢,我們可以進一步從分組數據中得出一些思考。
現行扶貧標準是“一個收入、兩個不愁、三個保障”。“一個收入”即是以2011 年不變價的人均年收入2300 元為標準,參照物價等指數,設定每年的脫貧標準收入,從已有資料來看,2018 年脫貧標準應達3000 元以上,約為表3 中江西農村居民低收入戶人均收入的3/4,由于大部分家庭人均收入應位于平均收入左右,大部分家庭年均收入超過這一收入水平。“兩個不愁”即是不愁吃、不愁穿,從表3 中可以看出,低收入戶人均食品煙酒和衣著消費支出之和為3013 元,小于低收入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因而對于低收入戶的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可以滿足“兩個不愁”。“三個保障”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這是在“兩個不愁”基礎上提高了脫貧標準,表3中,低收入戶人均食品煙酒、衣著、居住、教育文化、醫療保健消費支出之和為6862 元,高于低收入戶的人均收入4142 元,所以從這一標準來看,大多數低收入戶沒有達到這一扶貧標準。
2018 年,多數低收入戶和中間偏下戶處于收不抵支的狀態。低收入戶人均消費支出為8138 元,約是其人均收入的兩倍;中間偏下戶人均消費支出為9073 元,低于其人均可支配收入8462 元。如果以人的基本需求,即吃穿住行來看,江西農村居民低收入戶基本需求消費支出為5937 元,仍然高于低收入戶的人均收入,這說明,很多農村居民低收入戶仍需要借錢度日。
從表3 還能看出,按收入高低五等份分組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消費傾向是遞增的,即高收入戶有錢花不完,低收入戶錢不夠花,這也從側面顯示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能夠提升全社會消費水平,使得經濟的消費拉動作用更強。

表3 2018 年江西省按收入高低五等份分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
總體來看,江西省脫貧攻堅已取得了初步勝利,脫貧攻堅戰勝利可期。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在2020 年順利實現全面脫貧,應通過信息、資金、技術等多種方式,攻克深度貧困難題,讓貧困群體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首先,應進一步推動城鎮化。城鎮化初期,由于農村人口涌入城鎮,而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差別較大,因而全社會收入差別會上升,城鎮化還引起城鎮和農村內部收入差別上升。但在城鎮化后期,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鎮,農村人口比例減少,城鎮人口比例上升,農村人均生產效率提高,大部分剩余勞動力進入城鎮也能獲取較高收入,因而收入差別相比城鎮化初期會有所下降。
其次,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如果以中間戶作為中等收入群體,可以看出2018 年江西城鎮居民中等收入群體人均收入為21881 元至43206 元之間,農村中等收入群體人均收入為8462 元至16669 元,處于勉強夠花或少有盈余的階段。堅持以經濟發展促進收入增長,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從而使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持續提高。
最后,多措并舉減少貧困人口。雖然從分組數據中不能直接看出貧困人口的收入與消費情況,但從低收入戶的情況中可推測,得益于脫貧攻堅的持續推進,貧困群體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大多數貧困人口已經實現了收入脫貧,但從“三個保障”的脫貧標準與人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等)來看,大部分低收入戶仍然處于貧困狀態。因而,在維持現有的脫貧舉措基礎上,應充分發揮產業扶貧、就業扶貧作用,確保穩定脫貧,高標準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