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潔
(白龍江林業管理局中心醫院,甘肅 隴南 74601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包括冠心病在內的各種心內科疾病發展的最終結局,當其出現時,患者心肌已遭受到嚴重損害,心肌收縮力顯著減弱,致使患者死亡風險大大增加。多數CHF患者通過住院治療使病情好轉后通常會選擇出院,因院外缺少專業的健康照護及指導,導致其患者病情復發或加重而再次住院[1]。延續性護理是院內護理的延伸形式,其旨在通過為出院患者提供連續不間斷的照護及康復指導,使患者院后面臨的健康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從而促使患者整體健康水平穩步提高[2]。本研究將延續性護理應用于CHF患者中,取得較好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白龍江林業管理局中心醫院2018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94例CHF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有關 CHF的診斷標準[3];(2)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Ⅳ級;(3)意識清醒,認知功能正常;(4)患者均于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1)不穩定性心衰;(2)合并肝腎功能病變、惡性腫瘤等其他重大疾患;(3)文盲;(4)生活自理能力完全喪失;(5)中途失訪或不愿繼續參與調研;(6)精神異常。納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對照組、護理組,每組均47例。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50~79(64.62±7.18)歲;病程 2~8(5.36±1.85)年;心功能分級Ⅱ級、Ⅲ級、Ⅳ級分別為11例、23例、13例。護理組男 27 例,女 20 例;年齡 50~78(64.21±7.03)歲;病程 2~9(5.58±1.64)年;心功能分級Ⅱ級、Ⅲ級、Ⅳ級分別為13例、22例、12例。比較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于出院時給予常規指導,包括使患者知曉遵醫用藥的重要性,向其說明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囑其定期復查等。同時在患者出院1周后安排專人開展電話隨訪,并提供電話咨詢服務。
護理組實施延續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電話隨訪或利用微信平臺隨訪: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進行1次隨訪,之后的2~6月內改為每隔2周1次。通過隨訪跟進患者病情進展,了解患者整體情況,并評估患者院外護理需求,然后為其提供個體化的健康指導,如對于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指導其掌握測量血壓、血糖的正確方法,并給其合理調整用藥劑量等。同時,就患者及其家屬存在的疑問進行解答,且給予患者一定的精神支持與鼓勵。(2)家庭隨訪:于患者出院后1、3、6個月開展入戶隨訪。除了解患者病情外,評估其遵醫行為,對于遵醫行為不佳的患者,則指導其糾正有損健康的行為,必要時引導患者家屬對其日常行為進行監督。此外,評估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度,結合評估結果對患者有的放矢地實施教育。(3)病友座談會:每3個月組織1次病友座談會,邀請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會上向患者教授CHF知識及自護技能,包括CHF高危因素、治療前沿知識、癥狀自我監測及飲食、用藥、運動、心理自我調控等方面知識。同時,鼓勵病友間相互交流抗病經驗、心得體會,還可邀請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通過榜樣的力量增強患者抗病信心。
于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對兩組以下指標進行對比:(1)健康知識掌握度:應用自制健康知識掌握調查問卷進行測評。該問卷包含CHF知識、用藥知識、運動知識、飲食知識、心理自我調控知識等內容,共計100分。分值愈高,表示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愈高。(2)自我管理能力:應用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量表進行量化評定。此量表評定項目包括用藥管理、癥狀管理、情緒管理、飲食管理等20項,每項按0~3分進行評分。分值愈高愈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愈強[4]。(3)生活質量:應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問卷表(MLHFQ),從癥狀、情緒、體力限制、社會限制等4個方面進行量化評估。得分愈高,患者生活質量愈差[5]。
兩組干預前健康知識掌握及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及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有增高(P<0.05),且護理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及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及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干預前相比,aP<0.05。
健康知識掌握評分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7 41.35±7.59 59.76±8.63a 16.37±3.80 25.11±4.46a護理組 47 42.07±8.23 70.14±10.22a 16.50±3.41 37.49±5.72a t-組別 例數0.441 5.320 0.175 11.701 P-0.660 0.000 0.862 0.000
兩組干預前MLHFQ各項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 MLHFQ 各項評分均降低(P<0.05),且護理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MLHFQ各項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MLHFQ各項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相比,aP<0.05。
癥狀 情緒 體力限制 社會限制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7 12.53±3.02 9.14±2.26a 11.37±2.19 8.56±1.95a 9.12±1.76 7.47±1.22a 10.58±1.43 7.63±1.45a護理組 47 12.37±3.11 5.60±1.83a 11.25±2.45 6.13±1.61a 9.08±1.64 5.77±1.14a 10.16±1.75 5.18±1.27a t- 0.523 8.346 0.250 6.588 0.114 6.980 1.274 7.391 P- 0.801 0.000 0.803 0.000 0.909 0.000 0.206 0.000組別 例數
CHF通常由各種心內科疾病發展而來,患者大多存在肺循環充血、心輸出量減少等病理表現,并伴有呼吸困難、疲乏、水腫等癥狀,可致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生活質量顯著降低,并會極大地損害患者健康。CHF一旦發生便無法治愈,患者需要長期維持抗心衰治療。相關研究表明[6],受經濟條件所限,大部分CHF患者經醫院治療病情有所好轉后傾向于返回家中休養,因其院后未能獲得很好地康復指導,難以有效開展自我健康管理,會影響其預后病情控制,甚至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對出院后的CHF患者實施連續且有效的照護顯得尤為重要。
延續性護理是將專業護理服務從醫院拓展到院外的一種新穎護理模式,其能夠做到無縫銜接住院與家庭康復護理,使患者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得到最大化滿足。且此護理模式可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惡性事件發生率及再入院率,從而有助于減輕家庭、醫院的負擔。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健康知識掌握、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升高,且護理組上述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較高。提示此護理服務可有效提高CHF患者對健康知識的認知程度,且使其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加強。分析其原因是既往所開展的常規護理僅在出院時對患者進行口頭健康指導,不符合患者學習規律,患者對教育內容的掌握度并不高,尤其是理解力、記憶力差的老年患者。因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度低下,便無法很好地進行自我管理[7]。而實施延續性護理后,通過各種形式的隨訪除跟蹤了解患者病情控制情況外,還定期評估患者掌握CHF相關知識情況,并據此有的放矢地開展認知教育,可逐步提高患者CHF相關知識水平。同時,經常組織病友會,引導病友相互分享彼此的護理經驗,并以榜樣的力量激勵患者積極對抗病魔,進而有利于充分調動患者進行健康管理的主動性,最終可促使其自我管理能力顯著增強[8]。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兩組MLHFQ各項評分均下降,且護理組上述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較低。分析其原因是定期隨訪指導,提高患者自護意識及能力,可為其更好地控制CHF奠定良好基礎;逐步引導患者糾正在用藥、飲食等方面的錯誤行為,則可有效規避危險因素對患者軀體的影響。此外,使患者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并適時給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則可使患者生理、心理維持較好的狀態,生活質量亦會隨之提高[9-10]。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應用于CHF患者中,可使患者健康知識認知水平明顯提高,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顯著增強,且生活質量有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