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陳一 柳玉鵬
“民主不是貿易的唯一導向”“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11日在《法蘭克福匯報》刊登的專訪中對中國的表態引起了西方媒體的關注和爭論。近來華盛頓千方百計想拉歐盟共同對付中國,一些國家開始有些頂不住美國的壓力。但美國的施壓在德國這個歐盟最重要國家身上顯得很不順利,此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國防部長卡倫鮑爾等多數高官不愿在香港等問題上“強硬譴責”中國。默克爾日前不點名批評某些國家用“謊言和散布虛假信息”來抗擊疫情,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為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背后插上一刀”。
“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1日刊登了對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的專訪。這篇專訪很大一部分都圍繞中國話題進行。《法蘭克福匯報》此前曾激烈批評政府在香港等問題上“為何沉默”。該報記者以香港話題為引子,質問德國政府“為何不愿明確批評北京”。在訪談中,面對“德國為何不考慮像當年對俄羅斯一樣考慮對華制裁”的提問,阿爾特邁爾表示,歐盟的貿易政策從來就不曾“只以對方國家是否民主作為唯一導向”。他稱“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但他也表示,相信只有當基本的法治原則得以貫徹時,中國經濟才能取得長久的成功。阿爾特邁爾還說,盡管為人權發聲非常重要,但也必須認識到,世界上很多人“并不總是和我們有著相同的觀念”,因此旨在促進穩定、減少沖突的國際合作與貿易就凸顯重要性。
在訪談中,阿爾特邁爾還提到了華為問題。阿爾特邁爾表示,法國、英國也都沒有徹底禁用華為,因此德國也不會在沒有明確證據表明國家安全受威脅的情況下將華為排除在5G建設之外。他同時強調,歐洲需要在這個領域增強自主性,正在考慮打造一個自己的5G產業共同體。
“德國之聲”稱,最近幾周,德國政府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被要求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立場。尤其是圍繞香港國安法出臺,德國政府只做出了“擔憂”的表態,受到了國內外的抨擊。在野的德國自民黨主席林德納聲稱,在面對中國時,商業利益和民主價值觀“不應該相互對立”,“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價值觀被收買”。
對于德國政府是因商業利益而“出賣”價值觀的說法,被稱為“默克爾接班人”的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并不贊同。卡倫鮑爾日前在參加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與歐盟合辦的網上國防論壇時,不斷被主持人追問對中國的態度以及是否會“庇護港人”等問題。卡倫鮑爾強調,歐盟對中國的態度首先須正視幾個事實:第一,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幾個“運行狀態良好”的經濟體;第二,中國仍是世界各國在處理重要問題時的重要合作伙伴,例如氣候變化等議題;第三,中國依舊是歐盟重要的經濟伙伴。
在近期有關香港國安法的問題上,德國的態度不如美英等國那么激烈。主持人追問,在本月初正式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后,德國是否會用更加正式的態度“譴責中國”,卡倫鮑爾稱:“我們知道,要想用詞激烈一點是很簡單的事情,這會讓一些人內心感覺良好,但我們同時也知道,這樣做會阻斷所有的接觸,妨礙后續所有可能產生的影響。”
默克爾“插上一刀”?
與對待中國的態度不同,德國政要近來與美國政府的分歧十分明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日稱,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能聽到德國總理默克爾有關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演講,肯定會感到耳朵發燒。默克爾9日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一味地撒謊、散布虛假消息,無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煽動仇恨和不安情緒也無助于抗疫……否認事實真相的民粹主義正在顯現其局限性。”CNN稱,默克爾曾是一位科學家,她堅強、冷靜、克制且尊重事實,而特朗普完全不具備上述任何一種品質。特朗普曾公然在電話里罵默克爾“愚蠢”,默克爾用事實反駁他的咆哮。盡管默克爾可能不會對特朗普大喊大叫,但她知道如何在他背后插上一刀。
美國CNBC網站11日刊登大西洋理事會總裁肯普的文章稱,默克爾把對華關系作為其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的外交基石,是由于德國的制造業基礎越來越依賴中國的市場。報道稱,自從默克爾2005年執政以來,德國對華出口增長了5倍多,達到了1250億美元,這使中國成為德國的第一大市場。美國只是德的第三大市場,雙邊貿易額大約為780億美元。
不過,把德美關系變差歸因于領導人的性格或經濟利益,并不能代表德國甚至歐洲普通民眾的感受。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幾乎整個歐洲對美國的好感度都在急劇下降,丹麥、葡萄牙、法國、德國、西班牙都有約2/3的受訪者說他們對美國的看法變得更糟糕。
對德國而言,究竟是與美國還是與中國保持密切關系更重要?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與德國柯爾柏基金會日前共同進行的調查顯示,37%的德國受訪者選擇美國,36%的人支持中國,另有13%的人認為兩國一樣重要。德國《世界報》稱,二戰結束75年后,鑒于這一趨勢變化,幾乎可以認為,傳統的跨大西洋合作關系正在衰落。
“美國紙牌屋搖搖欲墜”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學者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美國等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把德美或歐美關系變差,怪罪于德國和歐洲更看重中國的市場等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共同的價值觀。但從某種角度來看,尊重事實和真相,拒絕煽動仇恨和對抗,尊重伙伴的利益,共同合作應對疫情、全球變暖以及經濟等世界性危機,何嘗不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
“德國之聲”駐華盛頓記者站主任波爾11日罕見地嚴厲批評美國稱,13萬美國人喪生,染疫人數激增,然而特朗普仍拒絕下令采取強制隔離措施。文章稱,特朗普正在把美國引向深淵,而回避事實是美國抗疫失敗的死穴。文章稱,美國只愿看到符合己愿的東西。特朗普無視不符合其政治算計的事實,必要時甚至不惜造假。直到新冠疫情危機暴發,這一手段相當管用。被美化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數字越來越好看,其支持者也為他們在白宮有這位強人大為興奮:終于能讓整個世界好好看看,一切都首先考慮自我的美國原來可以如此威風。但誰料來了這個致命病毒,它無法看到,無法控制,于是美國整座金燦燦紙牌屋瞬間搖搖欲墜。
實際上,“美國優先”和一國獨霸顯然不是特朗普一個人或美國短期的政策和表現。德國外長馬斯日前感嘆:“認為美國選出一位民主黨總統后跨大西洋伙伴關系會回到過去的每一個人都低估了這種結構性變化。”俄羅斯《報紙報》11日引述德國政治學者拉爾的話稱,“美國優先”的政策正迫使德國和歐洲開始意識到有必要離開美國獲得更大的獨立性。拉爾強調,美國在世界上的單邊主義和利己主義使德國人和歐洲人感到恐懼。他們開始希望遠離美國。默克爾非常清楚,如果美國在各個方面不再是歐洲的支持者,那么就必須重新開始,并以不同的方式與俄羅斯和中國進行合作,以解決世界存在的許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