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淋 霍海鵬 秦愛蓮
摘 要:音樂類博物館作為以音樂文物、音樂復制品為主要藏品的一類博物館,近些年雖然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在國內迅速出現,但由于在專業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多普遍性問題,因而其音樂文化傳播功能并未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基于此,本文從音樂文化傳播的視角出發,對當前我國音樂類博物館所面臨的發展困境進行了分析,同時為推動音樂類博物館傳播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對音樂博物館在國內的發展起到一定幫助。
關鍵詞:音樂類博物館;音樂藏品;音樂文化
音樂類博物館雖然具有儲存、保護、收藏、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但其最為重要的功能仍然是傳播音樂文化,只有通過對音樂藏品的展覽將藏品內在音樂文化傳遞給參觀者,并以參觀者為基礎實現音樂文化的進一步傳播,音樂藏品及音樂類博物館的社會價值才能夠真正發揮出來。由此可見,音樂文化的傳播對音樂類博物館來說至關重要,而針對我國音樂類博物館傳播的研究,則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現實意義的。
1 當前我國音樂類博物館傳播面臨的困境
1.1 缺少專業管理人員
與其他類型的博物館相比,音樂類博物館對于管理人員的要求較高,其不僅需要具備博物館管理的基本能力素質要求,完成文物陳列展覽、參觀接待等常規工作,同時還必須要對音樂文物、音樂文化、樂理知識等擁有一定的了解,以滿足音樂文物講解、研究等工作的需求[1]。然而從目前來看,由于國內音樂類博物館并不多見,且建立時間普遍較短,因此對于專業管理人才的培養尚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專業人才數量還是整體素質水平,都很難滿足音樂類博物館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不少音樂類博物館只能選擇對音樂文物、音樂文化缺乏了解的非專業人員負責管理工作,而在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不足的情況下,博物館對于音樂文化的傳播自然也會受到很大限制。
1.2 音樂藏品比較單一
從整體上來看,國內音樂類博物館的音樂藏品是比較豐富的,如傳統樂器、樂譜、樂書、戲曲類藏品等,在國內音樂類博物館中均有出現,但由于各類音樂藏品、音樂文物均零散分布在不同的博物館內,因此從參觀者的角度來看,其音樂藏品實際上是比較單一的,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受眾群體的參觀熱情,同時也會直接影響到參觀者的參觀體驗,一旦人們因藏品單一而失去了對音樂類博物館的參觀意愿,那么博物館對于音樂文化的傳播就會變得更為艱難。另外,部分音樂類博物館雖然藏品相對多樣化,但對自身的定位卻比較模糊,無論是藏品展覽還是相關宣傳工作,都十分被動且缺少針對性,這同樣不利于音樂文化的傳播[2]。
1.3 展覽形式比較陳舊
當前國內很多音樂類博物館的展覽形式都十分陳舊,通常只是將音樂藏品、音樂文物放置在展覽館、陳列室內,并設置相應的隔離防護措施,參觀者只能在一定距離外進行簡單的觀察,這種展覽形式很難將音樂藏品的潛在音樂文化展現出來,即便有專業講解員進行講解,也同樣無法真正感受到音樂藏品的文化內涵,而其對于音樂文化的傳播效果自然也會比較有限。
1.4 運營資金嚴重不足
除部分私人音樂類博物館外,國內大多數音樂類博物館都屬于非營利性質,這雖然能夠有利于博物館參觀群體的擴展,能夠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前來參觀,但也同樣給博物館運營管理帶來了較大的資金壓力,而各方面運營資金的不足,也對博物館音樂文化傳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例如在基礎設施方面,由于音樂類博物館的經費很多都需要依靠政府撥款,因此博物館每年的經費通常只能夠滿足最基本的運營管理工作需求,并不足以支撐展館擴建、修繕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而在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參觀者的參觀體驗也會受到直接影響,有時甚至還可能會導致文物藏品損壞。
2 推動我國音樂類博物館傳播發展的有效策略
2.1 重視專業人才培養
從目前來看,國內雖然已經將博物館管理領域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了起來,但對于音樂類博物館的涉及卻比較少,要想在短期內滿足博物館的專業人才需求,還需從專業人才培養入手,由音樂類博物館自主開展各類專業培訓活動,要求傳統音樂、民族音樂的相關從業者為博物館管理人員進行指導,使其能夠對音樂文化、音樂藏品擁有更為具體、深入的了解,并滿足展品講解、音樂文物研究等工作的實際需求。另外,音樂類博物館也可以選擇與高校進行合作,為博物館專業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并增設對音樂專業相關課程,為博物館專業人才需求的滿足提供長期保障。
2.2 挖掘特色音樂資源
為吸引更多受眾參觀音樂博物館,實現音樂文化的大范圍傳播,未來音樂類博物館還需以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為基礎,對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音樂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同時根據當地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優勢,將博物館的音樂藏品收集整理方向與發展定位明確下來,使博物館的音樂藏品能夠更具特色。例如在陜西地區,紫陽民歌、藍田普化水會音樂、綏米嗩吶、西安鼓樂等都屬于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民族音樂,如果能夠這些傳統民族音樂為依托,建立民族音樂博物館、傳統民間音樂博物館,并對樂器、樂譜、曲牌曲目等音樂資源進行收集整理,那么博物館音樂藏品就會對當地人及游客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而音樂傳播也能夠在受眾群體擴大的情況下取得更好效果。
2.3 創新藏品展覽形式
當前音樂類博物館的展覽形式比較被動,只有了解對音樂類博物館存在興趣的當地人或游客才會主動前來參觀,對于其他不了解甚至從未聽說過音樂類博物館的人來說,即便對音樂文化、音樂藏品存在興趣,也很難成為博物館音樂文化傳播的受眾。因此要想使國內音樂類博物館的音樂文化傳播功能得到更好發揮,博物館還需對當前的音樂藏品展覽形式展開創新,一方面從宣傳工作入手,從新媒體平臺或是電視、報紙等渠道對音樂藏品、音樂文化等展開宣傳,為人們提供了解音樂博物館的渠道,并激發其參觀音樂博物館的興趣。有條件的博物館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技術將館藏資源虛擬化,以數字博物館的形式對館藏音樂藏品進行展覽,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擴大音樂文化的傳播范圍。而在另一方面,則需要主動組織各種以音樂文化為主題的展覽活動,通過贈送紀念品、民族音樂或傳統戲曲表演等方式來吸引人們參加展覽活動,了解音樂類博物館與音樂文化,而在人們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音樂文化也隨之得到了有效傳播。
2.4 拓展經費籌集渠道
面對博物館運營經費不足的問題,國內音樂類博物館除了要向政府爭取更大的資金投入力度外,同時還要對經費籌集渠道進行拓展。例如在一些旅游景區或經濟較發達地區,根據博物館經費需求來對門票價格進行適當調整,以增加博物館經營收入,而對于門票收入相對有限的音樂類博物館,則可以組織資金募捐活動,或是進行音樂文物相關紀念品的開發與售賣,這同樣能夠緩解音樂類博物館的經費緊張問題,并為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播提供基礎支持。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現代人精神需求與審美意識的轉變,未來音樂文化必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而音樂類博物館則需要把握住這一機遇,從經費籌集、專業人才培養、展覽形式創新等方面入手,針對當前音樂文化傳播所面臨的問題來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進而推動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播發展。
參考文獻
[1]盧泳君.廣西音樂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13):117.
[2]徐龍.陜北民歌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思考[J].音樂天地,2019(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