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是多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X學院圖書館為例,結合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實踐情況,從理論到實踐的邏輯提出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的策略:第一,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第二,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基層人才支撐是關鍵。本文的研究為多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及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育提供了借鑒、參考。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對策
1 引言
以“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為主題的研究并不明朗,與之相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從基礎理論研究、問題-對策、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路徑和實踐模式四個層面展開研究。基礎理論研究上,涵蓋了初期對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概念的界定、體系構成、供給模式、管理體制與機制等一般理論性研究,逐漸轉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及效能的研究[1]。問題—對策研究主要分析了基于制度而引發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發展不均衡、供需錯位、效能低下,以及民眾離散性參與等現實問題[2](王列生,2015;吳理財,2012;顏玉凡等,2017)。政府公共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治理以及政府自身職能轉變等多個方面[3](陳世香,2010)。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方式上,科學技術推動公共文化管理體制的創新,實現制度的現代化[4](陳世香,2012),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從思維、渠道、技術三個方面,構成公共文化服務創新驅動的組織形式(陳波,丁程,2017)。實踐模式上,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高校圖書館有效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手段[5](薛調,2019),探討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影響因素,可為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6](曹國鳳等,2019)在實踐中,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定位研究、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高校圖書館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研究3個方面[7](李詠梅,2019)。
總體而言,現有研究為本課題提供了豐富的學術積淀與理論視角。國內學者的研究領域較廣,現有文獻多為參與模式、問題—對策、參與方式等定性研究,且未能針對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因素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路徑展開探討,既有文獻研究對這一問題的忽略為本課題開展研究留下了探索空間。本文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出發,探討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發展路徑,可以豐富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治理路徑的相關理論研究。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富有建設性的思路和策略,在多元共治格局下,多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已成為主流。通過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參與功能,可以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深入探討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一點拙見。
2 以X學院圖書館的案例考察
X學院圖書館已逐漸形成了中外文兼顧、文理工并重,以文學、理、化、數書刊為主體的,具有昭通師專專業學科特色的藏書體系。從2003年開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運用,圖書館引入“金盤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圖書館業務工作開始由傳統的手工操作方式逐步向現代化管理模式轉變。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好的制度是順利完成落實各項工作的保證,圖書館自建館以來在學校黨委行政的領導下不斷推進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圖書館的規章制度,建立了“圖書、資料、情報工作人員守則”、“服務公約”、“借閱證使用管理辦法”、“書刊借還規則”、“各閱覽室規則”等一套確實可行有效的《昭通學院圖書館規章制度》,同時制定了“圖書館工作職責”、“圖書館黨風廉政建設制度”、“圖書館考勤管理規定”、“圖書館科研成果獎勵辦法(試行)”、“圖書館資產管理規定”等《圖書館內部管理規定》,保證了圖書館的各項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3 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路徑
3.1 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首先,是服務方式。服務方式和現行的文化體制有些關系,在政策上,文化還是要靠財政來保障,如果說公共文化服務創新,都需要國家政策性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需要財政投入。因此,在政策方面應適應本地區的文化需求,并來出臺一些真正的標準。推進地區的全民寫作,全民攝影,全民閱讀,這是政策上的調整和引導,其次,高校圖書館應把文化引進去,也可以嘗試讓社會力量融入,比如把新知圖書和新華書店進行引導,特別是知識書城,它是民營的實體書店,但是它參與了我們整個公共文化服務,加大講座的覆蓋面,為社會提供營造文化氛圍的重要場所,其實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圖書館不僅僅是供學生閱讀、學習,它實際上引領了全民閱讀,引領了全民藝術普及的重要陣地,讓更多學生、公民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把社會的師資力量也整合起來。
3.2 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基層人才支撐是關鍵
關于公共文化服務人才怎么去引領呢?首先,要加大對文化專業人才的重視,不注意就不利于專業人才的成長,加強對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專業人才的關心關照。應該調整一些專業的指標,加大高級職稱,中級職稱的比例,文化人才的越來越重要,能不能進一步放寬條件,重新設置文化專業領域的職稱,醫療、教育方面隨時在改革,但是文化方面,比較僵硬,“補血”功能和“造血”功能比較弱,所以專業人才,我還是呼吁國家層面修改一下政策,加大投入,拔高拔尖人才,領軍人才。并不是名額上的放松,而是條件上的放松,把以論文、英語這些剛性的東西轉變為實效。降低門檻,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讓東部,中部和西部成梯隊,而不是一個標準。其次,發揮鄉土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務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從很多方面我們都認為鄉土人才很重要,但是沒有什么去扶持他們,雖然從非遺項目當中很重視了,但是從民間來說,非遺也是不斷創新的,他不是原封不動一代傳一代,比如說祖孫三代人,到了孫輩,他的東西可能會更好,是傳承,同時也是創新。所以在非遺認定上,這些標準應該要做些調整。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很多標準都是以前的,有的還是十年前的標準,鄉土人才需要更多的扶持政策,可以通過頒發證書的形式比如說一級二級。如何讓鄉土人才真正發揮作用,既是老百姓,也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關鍵。最后,是志愿者,志愿者服務要更多推向基層,同樣有一些規范性的東西就好了,這樣讓基層、讓農村、讓城市很多有實力的志愿者走進志愿者隊伍,而不是完全憑著純粹的一腔熱血,這樣效果并不顯著,志愿者要真正沉下去,真正樹立志愿者的旗幟,需要建立一個標準。
參考文獻
[1]耿達,傅才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構:內涵與模式[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6).
[2]王列生,郭中全,肖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3]陳世香.大部制視角下地方政府文化管理體制改革進程及其挑戰[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0(11).
[4]陳世香.中國政府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研究:背景、成果與發展趨勢[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5]薛調.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現狀與路徑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9(5).
[6]曹國鳳,賈曉彥,張麗.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情報工,2019(3).
[7]李詠梅.新時代下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發展[J].文化產業研究,2019(6).
作者簡介
楊蕾,女,漢族,山東濰坊人,教師,管理學碩士,助教,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