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歷史教學當中使用的教學方法逐漸增多。比較法作為一種傳統并且常用的思維方法,可以彌補高中歷史模塊教學中的缺點。在高中歷史模塊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廣泛應用比較法,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現象,分析歷史現象的異同,掌握歷史事件的本質,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開拓思維,提升學習能力。
關鍵詞:比較法;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學習方法
1 比較法在高中歷史教學模塊中的運用的必要性
學習歷史可以讓學生們看待問題,遵循全面化的原則,也就是說,我們了解了歷史發展淵源,也就可以預見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產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歷史學科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民族等多個方面。如果只是割裂起來學習每一模塊的內容,學生的思維,就好比在海洋上漂泊的木板,是不能組成一條大船的。只有把各個模塊的知識聯系歸納起來,才能讓單塊的木板組合在一起,形成一艘大船。學習任何學科的知識的基本功是掌握一定量的基礎知識,其次是掌握把材料組合在一起的能力。這樣才能在學科的脈絡架構上形成更清晰的宏觀認識,采用各種比較法教學能夠滿足歷史模塊知識運用的要求。
2 比較法在高中歷史課堂上的運用
關于用比較法進行歷史教學的理論依據有:比較史學方法論。它認為“僅從一個國家,民族地區和僅從一種文明形式出發去判斷事物,在許多情況下,認識上的失誤往往是難免的。”[1]也就是說,不能局限在歷史表面的現象,而是要把歷史內容分成一小塊進行多角度分析,因此會運用各種比較方法。在針對教學內容上,比較的方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宏觀比較法、微觀比較法、橫向比較法和縱向比較法。宏觀比較法,顧名思義,是指針對廣泛的不同的歷史現象和事件進行高度總結,并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這種方法在歷史研究領域當中經常使用。比如在明末清初之際,中國先后涌現出像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進步的思想家,與此同時,在西歐出現了啟蒙運動,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包括盧梭、孟德斯鳩、洛克、伏爾泰等。可以發現它們在背景、內容、影響等方面都可以得出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微觀比較法針對歷史內容的研究范圍已經縮小和具體化,就是只對歷史現象和事件進行局部的分析。比如《百家爭鳴》中,針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比較,從每一個思想人物的時代和思考內容剖析,有利于學生辨別不同人物的思想觀點。以小見大,體會時代背景的變化;橫向比較法,就是把歷史內容分為向左看和向右看,由于高中歷史內容設計的層面跨度比較寬,針對這一特點,給學生帶來不少的困惑。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通過運用橫向比較法,可以把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的歷史發展模塊進行多方面的對比。尤其是在學生學習到17-18世紀英美兩國進行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橫向比較法可以把兩國的背景、內容、影響等歷史元素進行具體的比較,有助于學生對兩個政體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同時對造成兩國政體異同的原因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縱向比較,就是用一根主線,將歷史人物和事件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比如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歷程、古代土地制度的變化、賦稅制度的變化等。
3 運用比較法的反思
3.1 教師在運用比較法的反思
我們運用比較法時也要注意結合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一分為二地看待,利用比較法除了有上述優點之外,也存在不足。比較法必須要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不能偏離主題,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歷史老師為了比較而進行比較,其實在講授高中歷史知識的時候,有些歷史知識沒有必要運用到比較法的,這就要依情況而定。比較的目的是更好的掌握歷史史實,理清歷史發展的脈絡,挖掘歷史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而有些教師比較時只是過于停留于表面現象,忽視透過現象看待事物的本質,沒能把握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內在的聯系和區別,挖掘背后的規律,又缺乏對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了解,比較法就像沒有根的樹木,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若把歷史知識比較的過深,學生基礎薄弱,導致學生理解不上去;反之,學生覺得太簡單,沒有完成教學任務。
3.2 學生在運用比較法的反思
學生往往會把相似的歷史事件或人物進行張冠李戴,容易混淆,歷史知識掌握的也不牢固,還把歷史看成是一個個片面的、孤立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缺乏對于歷史認識的綜合性和整合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再加上知識面比較狹窄,看問題比較片面。在運用比較法之后,教師可以將相似的、易混淆的歷史知識點進行分析,準確地把握歷史基礎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通過對比歷史現象,運用辯證唯物的觀點,進而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規律性可以在共同點中進行概括,特殊之處可以在不同點中進行歸納,進而更加準確地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學生的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比較法是將學生的新舊知識點進行連接,理清歷史現象的關系,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運用比較法之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課堂氛圍也變得活躍起來,他們在運用比較法之后,在頭腦中會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結構體系,對歷史發展的脈絡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學習的興趣也得到了穩固的提高。
3.3 比較法的優缺點及改進的方法
在復習課上常會用到宏觀比較法,它能從整體上概括歷史內容的框架,并不能照顧到細節知識上。相反,微觀比較法是對相似或容易讓學生記混的知識點做比較,太集中在微小的知識點上,容易忽略整體意識。從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出發,它是跨越一定時期和空間的歷史,教師在講授世界史或者比較中外歷史時,往往會用到橫向比較法,從而讓學生對歷史內容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歷史知識離不開時間軸,對事件和現象排序,便于在縱向比較法中得到歷史的經驗教訓,但這種比較法的典型特點是以時間的向前發展為中心而展開知識的,學生在不同的歷史現象之間不便于找到格局觀,因此這種方法更適用于學生學習中國史或者國別史的復習課中。宏觀比較法、微觀比較法、縱向比較法、橫向比較法都有各自的長處,依據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而選擇合適的比較法,有利于發揮各自的作用,沒有固定的套路,因此它們是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的。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比較法分類有六種類型:橫向比較法、縱向比較法、宏觀比較法、微觀比較法、求同比較法與求異比較法,這幾種比較法各有利弊,并不能絕對地判斷哪種比較法最好。因為有些歷史事件僅僅只適用于單一的比較法,而有些歷史事件又適用于多種比較法,還有些歷史事件不適合用比較法。簡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比較法的運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為了比較而比較。此外,運用比較法,對于教師的要求是具備一定量的相關史料,使教師有知識儲備,這樣在比較法教學上能夠更加游刃有余,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為主的主體地位,注意啟發學生思維,遵循科學的教學理論規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架構起起脈絡清晰、通古博今的歷史知識脈絡,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品質,增強學生感悟體驗,形成正確的和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 結語
以往的教學方法是死記硬背,使得課堂上缺乏生機和活力、死氣沉沉的,學生們常常不愿意聽課,不愿意學習歷史。而運用比較法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和材料,學生自由討論和反思,能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們自主進行比較,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系統,課堂氛圍也活躍起來,變得有朝氣和活力。靈活使用比較法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技巧方面要熟練掌握,運用現代教學工具,可以在效率上有所提升,因為它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教學方式創新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
參考文獻
[1]龐卓恒.史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78頁.
作者簡介
張曉進(1990-),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科教學(歷史)專業201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