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生物-化學的融合交叉并衍生出生物化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為例,闡述了交叉學科在教學中產生的問題,在交叉學科教學中應該把握住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點,善用本學科的學科特色與第二甚至第三學科相融合,以達到使學科相融合,推進科學發展,培養新型交叉思想的人才。
關鍵詞:交叉學科教學;生物化學;交叉融合
1 意義
現代科學的發展有著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方面是科學的分工性越來越強,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各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和綜合性愈發明顯,隨之相互交叉所產生的交叉學科也愈來愈多。[2]
此時重視交叉科學發展的整體趨勢、規律和方法研究就顯得越加重要,20世紀下半葉之后,科學進步在繼續分化的同時,也在向更綜合、更整體、跨學科化方向發展這新的一輪學科融合,質不是取消學科,而是推動學科交叉[1]。
交叉學科是由兩門或兩門以上不同學科交叉滲透形成的,按其相互作用的數量和程度不同,由低到高,可大致分為六大類型。分別為:比較學科,邊緣學科,軟學科,綜合學科,橫斷學科,超學科。本文主要闡述以生物與化學學科融合為例的交叉學科,在交叉學科種類區分,與綜合學科與邊緣學科在定義與概念范圍上更貼近。自然科學是不同學科知識相互聯系組合成的一個整體,且不同學科之間持續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動力源泉[4]。
2 現狀
我國學科交叉研究于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開始發展。劉仲林的《跨學科學》是國內第一篇學科交叉論文。標志著我國學科交叉研究正式進入研究階段1986年,《跨學科學會試辦的交叉科學》雜志創刊,之后相關的研究論文越來愈多,主要研究了學科交叉的概念、產生緣由、歷史、地位、功能等;[6]近幾年來,相關研究延伸到學科交叉科研和學科交叉教育,尤其是課程綜合化等方面。教育部建議文件指示加強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是國家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3],但是在高校及研究所尤其是高校在交叉學科的融合實踐中,不論在機制還是在教學中,都出現了一些問題,平臺經費問題,儀器設備共享問題,[7]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科偏重問題,一系列不得忽視的問題在交叉學科的實際推廣中產生。
3 高校內部加快構建學科交叉教學融合體系
3.1 有機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叉學科教學
有機化合物是構成生命的基礎物質,有機化學的學習理論與學習方法是研究生物學的必備基礎。[5]只有對構成生命體的微觀分子結構和化學變化有所了解,才能通曉生物過程的機理。對生物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化學基礎并不是十分扎實,化學學科的純理科性內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學難理解,從而產生排斥心理,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融合生物專業的自身特色,在編寫生物專業所使用的化學教材應注重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并根據有機化學學科的發展情況和生物學科的實際需要,對一些成熟的理論、反應機理和立體化學等內容進行了一定的論述。根據生物專業對于有機化學學習的要求,應該運用由淺至深,由簡到繁的教學原則,圍繞教學重點展開階段式的問題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有機化學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與聯系。
3.2 生理學與生物化學的交叉學科教學
又比如生物化學與生理學,兩門學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生命體的結構與層次組成,但是在內容與教學上又有著不可忽視的交叉與重復,在研究過程中不能完全將之視為兩個毫無關系的學科與研究方向,在生理學中所提出的任何涉及器官(或系統)功能性質的學說,都必須符合構成這些器官的單位即細胞的功能性質,也就是細胞內部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性質與功能性質,所以兩門學科的教師在授課時應將生理與生物化學的內容融會貫通。這是協同教學法中最注重的方式,但是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將分布在生理學與生物化學中相似相通的知識加以整合并傳授,在這個環節中,由于難度較大,對學科的專業性知識掌握程度也要求極高,所以可以在備課與教學設計時,由兩門學科的老師共同備課,設計出體系完整,結構清晰,學科內容過渡自然的教案與課稿[8]。
參考文獻
[1]劉仲林.交叉學科分類模式與管理沉思[J].科學學研究,2003(06):561-566.
[2]徐壽波.談談科學之間的相互結合[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82(01):12-14.
[3]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Z].2018-08-08.
[4]路甬祥.學科交叉與交叉科學的意義[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5,20(1):58-60.
[5]彭佳娟,劉賢響,徐滿才,尹篤林.契合生物專業有機化學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J/OL].大學化學:1-6[2020-04-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15.O6.20200215.1946.006.html.
[6]金薇吟.學科交叉理論與高校交叉學科建設研究[D].蘇州大學,2005.
[7]董樊麗,張兵,聶文潔.高校學科交叉融合創新體系構建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9,37(06):18-23.
[8]鐘凱,朱河水.高等院校生物化學與生理學協同教學初探[J].高教學刊,2019(18):78-79+82.
作者簡介
申晨(1998-),女,朝鮮族,吉林大安人,本科,延邊大學,研究方向:化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