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天雨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日益富足,生存需求基本已經達到滿足,開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滿足。加之影視技術的發展,我國綜藝節目日益繁多,各類綜藝爭相斗艷。不同的綜藝節目存在必定有其價值,也有不同的受眾需求等待這些不同類型的綜藝來進行滿足。本文將要探討不同的綜藝節目存在所為滿足哪類需求,以及當前我國綜藝市場中存在的不平衡的問題,以期從問題中找到解決方案,從而使我國的綜藝市場生態更加平衡,以適應更廣泛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綜藝節目;分工
1 前言
涂爾干認為社會分工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們之間的差異越大,職業差異也愈加變大,職業也愈加專業化;同樣,專業化程度提升的職業對于其工作者也將有專業化需求,而這些從事不同職業的人也將會有具有差異性的知識水平、工作技能、欣賞水平等,因此社會分工下的社會人將會有需求上的差異性,包括不同的社會地位需求、文化需求、精神需求、休閑需求等。
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文化藝術載體和傳播手段的進步,文化藝術品進入可“復制時代”,文化藝術作品從遠離世俗、具有權威性進入到了大眾的生活中,以滿足普羅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不同階層、環境生長的人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層次不同,而不同類型與文化素養要求不同的文化內容也反過來適應不同受眾的需求。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社會中不同的職業有更細致的分工,而分工的專業化要求需要不同的、經過專業化培訓的專業人才,不同的職業與社會層級上的人將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這其中當然也包含了會有不同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本文將探討綜藝節目的區分以及當前我國綜藝節目市場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從各類型綜藝存在的必要性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尋求綜藝市場的平衡,以滿足更廣泛人群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
2 綜藝節目的分工
1)純娛樂型綜藝:滿足不同受眾的娛樂消遣需求。所謂純娛樂型綜藝即指其存在的目的就在于幫助消遣時光,在觀看的時候隨著節目中的主角的情感變化而變化,觀看之后就拋之腦后,并不具有其他任何意義。總體而言,我國目前出品的大多數綜藝都屬于這一類型。純娛樂型的綜藝的特點就在于不需要帶腦子觀看,看到好笑的地方就開懷大笑,觀眾往往通過此類節目打發周末時光或是無聊的進食時間。
2)文化益智型綜藝:寓教于樂式的知識增長。文化益智類型的綜藝節目是將文化、知識等通過簡潔易懂的白話或是競賽的方式進行傳播,例如《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一站到底》等。此類節目立于嚴肅與活潑之間,是嚴肅與活潑的結合。利用電視媒體這一大眾化媒體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播,是將“嚴肅”的文化知識活潑化,改變的只是傳播手段,而不是傳播的內容,這是綜藝節目在看清自身過度娛樂化與市場泛濫的情況下對自身的改進,是寓教于樂的表現。
3)家長里短型綜藝: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筆者所定義的家長里短型的綜藝節目關注的重點就是日常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式各樣的情況,諸如關注國人“終生大事”的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中國式相親》;戀愛雙方的情感問題解決——《愛情保衛戰》;家里零碎的煩心雜事——《四大名助》。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類綜藝節目的存在讓觀眾透過他人的生活中的不易與辛酸可以看到自己生活中快樂的閃光點。
4)參與式選秀綜藝:參與式造星,實現自我價值。《偶像練習生》、《創造營》系列節目是觀眾參與式選秀綜藝節目。科技的進步促使當前綜藝節目具有強參與性與互動性,讓粉絲能夠通過投票的方式參與到出道人員的 “甄選、決定”之中,讓追星者具有更為強烈的參與感以及自我實現感,認為自己是“制作人”,是自己“成就”了偶像的成功。
5)感受型綜藝:云端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存、購房、教育等壓力越來越將現代的年輕人禁錮在城市生活之中,在城市生活打拼的青年、中年想要逃離緊張壓抑的生活而又不得其法,韓國慢綜藝的傳入打破了這一僵局。城市生活的壓力與閑適慢生活的閑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城市生活中的人提供了一個可以“云體驗”的感受空間,釋放壓力,感受慢生活;當然也能在觀眾心中留下種子,在適當的時候會促成他們享受一段安逸舒適的慢生活。
3 綜藝市場的問題
1)娛樂化、同質化程度高。從前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前我國綜藝市場中,除去文化益智型綜藝外,不論是否是作者所定義的娛樂型綜藝,我國大部分綜藝的娛樂性高,無文化內涵。過度娛樂化已經成為我國綜藝市場中存在的嚴重問題;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工具,沒有完成其引導社會價值、傳播文化的社會功能,娛樂節目成為資本工具,這也是目前我國電視節目的主要問題。所謂獲取資本的工具是指,目前的綜藝節目中有大部分是商業主導的結果,制作方為獲取利潤,聘請流量明星、迎合受眾審美,而忽視電視節目的品質;同時一個節目的成功會使得其他投資者、制作方看到“甜頭”,受到利益的趨勢,制作相似節目,逐利行為又進一步導致節目同質化,形成死循環。
2)過度依賴外來綜藝模式,缺乏文化內涵。目前在我國受歡迎的綜藝節目或購買版權,或直接抄襲,很少有原創制作的綜藝節目模式,復制成功案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收視率,但是長期依賴外來綜藝模式、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將會嚴重扼殺我國綜藝市場的原生力量;且目前我國綜藝市場在模仿制作國外優秀節目時無視節目文化內涵與宗旨主題,一味照搬,讓節目失去意義的同時也失去了觀眾。這都嚴重阻礙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無法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電視綜藝節目。
4 改進路徑
1)節目制作方應當樹立社會責任感。節目制作方應當意識到電視節目的價值向導、審美導向與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應當尋求保持娛樂功能與媒介責任的平衡,不能一味只追求商業利益,在滿足觀眾娛樂休閑的需求的同時,應當為自己設立目標,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為綜藝市場娛樂與文化傳播中尋求到平衡點,成為傳播優秀文化的中流砥柱。
2)挖掘本土特色,創新節目內容。立足于我國的優秀文化與當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探尋優秀節目的內涵,尋找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特色并加以利用,創新節目形式與內容,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綜藝節目,以滿足我國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范玉吉,楊心怡.泛娛樂化時代真人秀節目的反思[J].編輯之友,2016(5):50-55.
[2]吳思,黃鑫.主流文化語境下文化類節目的創意策略——以電視節目《國家寶藏》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4).
[3]郭鴻瑾.綜藝類公益節目價值研究[D].2016.
[4]段婷婷.“語-圖”互文與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問題探究——以《朗讀者》節目為例[J].視聽,2017(11).
[5]王雪.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差異化發展策略研究——以《中國達人秀》為例[D].2012.
[6]韓文靜.視聽盛宴下的文化缺失——談“真人秀”節目的文化意義[J].現代視聽,2013(10):22-26.
[7]張潔.游戲理論視角下的綜藝真人秀節目研究[D].2016.
[8]梅曉春.論我國“真人秀”節目中的道德失范[J].現代商貿工業,2015,36(18):105-106.
[9]趙俊麗.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藝術塑造與價值提升[J].科技傳播,2018(16).
[10]楊賓.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藝術塑造與價值提升[J].創作與評論,2017(10):89-95.
[11]姜欣言,王傳領.文化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的傳播策略[J].青年記者,2016(6):93-94.
[12]周玲.《爸爸去哪兒》偷窺視角下的受眾心理研究[J].今傳媒,2014(1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