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金梅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還能給你許多重要的好處。多讀書,可以讓你覺得有許多的寫作靈感;多讀書,可以讓你全身心都有禮節;多讀書,可以讓你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多讀書,可以讓你變得聰明,有智慧;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變得快樂,陶冶情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最終目標的語文教學,在“部編版”不斷深入人心,閱讀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崇的今天,如何培養學生閱讀審美心理因素、調動美感積極性,閱讀的方法指導就尤為重要。
根據美感的心理過程,閱讀教學大致包過三個階段,即初步感受階段,審美判斷階段和揣摩玩味階段。
一、初步感受階段,再現審美因素
文本的美感是在學生初次接觸時產生的,我們要善于抓住這一點,盡可能使學生在初次閱讀時就能再現生活的真諦,幫助他們捕捉初感,獲得審美愉悅。
首先,要注意創設模擬情景,營造情景氛圍,把學生帶入文本所描繪的情景和形成的文勢中。這既可以精心編寫文本場景,營造課堂氛圍;既可以播放配樂朗誦,還可以實地觀察,等等。但最關鍵的是從“語感”入手,充分重視語感訓練。而朗讀能夠把作者精心設計的意境展示給學生,“入乎其內”,引起情歌共鳴,得到藝術享受。朗讀要正確,要文從字順、“自然上口”;朗讀要熟練,要達到語氣貫通,節奏分明,句讀清晰,抑揚頓挫;朗讀要有表情,要能把握文本脈絡,準確運用語調,注意感情的變化,達到“以言感人”,“以情動人”的境界。朗讀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會產生強烈的審美初感,為玩味作品打好了基礎,做好了準備。
只有在朗讀基礎上進一步領悟詞義和語境,才能使審美初感不斷濃烈,真正感受到文本的美。在教讀朱自清的《匆匆》開頭: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付費呢?——是有人偷走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以三個排比句來描寫春景,把燕子再來,楊柳再青,桃花再開,跟與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相映襯,使人想起時光的流逝,引動思緒,點出題眼,以抒情的設問句式,提出時間被人偷著了,還是自己逃走了的問題,深感時不待我。在這看似通俗平靜的敘述里,學生很難理解其深刻內涵。這時,只有憑借閱讀的初感去深悟它所蘊含的作者對時間一去不復返感到無限惋惜之情,才能體會到其中飽含對時間的惋惜和留戀之情。
二、審美判斷階段的美
通過閱讀的理解、思考、評價,感受作者滲透在形象中的那些感受、情緒、理解和評價,從而獲得正確的審美觀。
一是分析法。通過句段分析和綜合分析把握文章的美的特質,作出審美綜合判斷,獲得濃烈的美的情趣。在教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我們可以引領學生跟隨作者沿著“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在“荷塘岸邊”聽、嗅、視、觸;看“田田的葉子”、“零星”的荷花,“流水一般”的月光,“斑駁”的灌木叢的“黑影”,以及四周如“煙霧”的柳色和“大意”似的遠山;嗅“縷縷清香”;聽“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荷塘月色之美,就不斷地向我們開拓。作者那“不寧靜”的心緒,亦隨著這“圓形”的荷塘小路的完結而恢復“寧靜”。讀完文本后,它必將在學生心靈深處留下一個荷塘月色的畫面、朦朧清幽的氛圍和作者頗不寧靜的心緒及深藏于字里行間的由隱憂所交融合的內心世界,學生因此獲得了美的享受。
二是比較法。比較不外乎求同異見,辨優析劣,讓學生從中掌握美的特點,獲得強烈的審美感受,樹立牢固的概念。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都是散文,都是紀念被反動派殺害的青年學生,揭露反動統治者的罪行。而表現手法、結構和語言都各有特色。抒情議論、寫人敘事,通過分析,作品的主題,作者的傾向便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三、揣摩玩味的美育
大家都知道,作品內容具有特定的藝術形式美。這種美要充分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揣摩玩味,潛移默化。完成這階段的美育任務,主要有兩種方法。
一是調動已有審美經驗品味作品的形式美。文章分為幾層意思,哪個先講,哪個后講,都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并列結構呢?還是遞進結構?是總分結構呢?還是分總結構?文章的線索如何?是以情感為線,還是以時間為線?是以事件為線索,還是以物件為線索?文章的起伏、照應、段間的過度與首尾呼應如何,等等。教讀作品,能讓學生明白這些,并喚起對已學作品的回憶,方能極好地品出作品的美來,獲得美的享受,培養欣賞美的能力。
二是引導審美想象。文章是語言藝術,它提供的只能是語言符號,只有使這些語言符號在學生大腦里幻化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形成意境和氛圍,學生才能真正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因此,閱讀指導一定要幫助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存,使之浮現出相關的意象,再進一步玩味。但是,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是淺層次的,還應把聯想、想象與創造聯系起來,借此去發掘作品中那些隱形的暗示。在作品語言信息的誘導下,根據經驗,延伸想象的時間、空間、強化、豐富現時的體驗、感受,自由文體出發,產生對自己的觀照、思考,使閱讀超越文本意義的構建,從而使閱讀超越作者的思路,使學生的認識超越作品本身的意義。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幾個過程之間又交錯變化;閱讀又因人而異,因此,我們指導閱讀時既要掌握規律,又要靈活機智,使閱讀方法靈活多變,生動活潑。
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它是一個長久、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不斷探索,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仍然要不斷的努力探索,吸取好的經驗,不斷總結運用到教學生活中,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有用的人才而獻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