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嘉
摘要:本文以結合“生活即教育”觀點,探討在幼兒園中如何正確開展數學活動。倡導要讓數學學習結合生活,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才能夠真正地理解數學,愛上數學。
關鍵詞:數學;生活即教育;游戲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陶行知遵循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主張, 對教育認識的視野極為廣闊。他說:“我們的實際生活, 就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我們的課程, 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全部的課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課程。” “家庭、店鋪、茶館、輪船碼頭,都是課堂。”陶行知先生有著豐富的、多元的、在生活中生成的教育觀。
二、數學與生活
網絡上有一個特別火的小視頻,女孩子一直說著“三五太難了,記不住”很多網友看到了,紛紛評論孩子很可愛。但是我卻看到了無奈和教育的悲哀。僅僅四歲的小孩子,在家長逼迫下背誦乘法口訣,孩子能夠真正理解它們的意義嗎?這段記憶可能會是孩子的傷痛,孩子未來再想起數學,她還會喜歡嗎?或許四歲就會背誦乘法口訣可以讓家長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但是卻換來了孩子的討厭、反感數學,這樣真的值得嗎?目前很流行珠心算、幼小銜接培訓班。家長們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在小學獲得好成績,不惜花重金“培養”孩子,是否思考過這樣拔苗助長的后果呢?
幼兒園的數學到底應該怎么學才能夠有意愿?這不僅是教師需要思考的,更是家長需要學習的。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到底應該怎么開展?其實陶行知先生已經告訴了:“生活即教育”聯系幼兒生活,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從經驗中發現問題,然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學習過程。
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核心,能學以致用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陶行知用生活來教育的思想內涵:其一,生活是教育的大課堂;要帶著孩子走入社會,走進大自然, 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其二, 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讓孩子們更直觀地理解。
三、在生活中學數學
回顧日常組織數學活動時,往往是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如利用喝水、戶外等時間,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對幼兒有更好的引導。可以利用區域讓幼兒在玩中感知操作數學內容,幼兒興趣也高,注意力也相對集中。為了讓幼兒真正理解數學意義,更要多開展情景學習,增強孩子們對數學的感悟。這不僅是要在集體教學中體現,還要在我們的一日生活和區域活動中,讓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例如“小熊的早餐店”活動中,教師設計了情境:小熊早餐店做活動,給大家發放了一些代金券。小豬有10元代金券,它想去買早飯,店里有2元、3元、4元、5元不同種類的食物,小豬想了想,買了2根4元的油條。這時教師提問:“小豬券上的錢用完了嗎?你覺得怎樣買才更加合理?”話音剛落,一位小朋友馬上說:“小豬還有2塊錢代金券沒用,不花掉浪費了。”“小豬應該買2根4元的油條和1根2元的香腸,這樣正好是10元。”聰明的軒軒說。“不行,應該買1根油條和3根香腸。”麗麗有點反對。“為什么?”教師馬上追問。“因為我媽媽說香腸吃太多了,會鬧肚子。”麗麗道出了緣由。教師利用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孩子們來解決,不僅吸引了幼兒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在解決小豬的問題上,鞏固“10以內加減法”運用,讓孩子們將數學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可以真正理解數學的意義,而且能夠促進孩子愿意學習數學,并且學會數學,學懂數學。這樣的數學從黑板上枯燥乏味的數字,變成了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樂趣。也就驗證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
四、在游戲中學數學
每個孩子之間都存在著差異,要縮小這一差異,不是利用幾次集體教學活動就能夠改變的。為了加強孩子們的計算能力,要在區域內投放充足材料,能夠供幼兒操作、探索,通過游戲,提高孩子們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體驗其中的樂趣。
例如在區域中組織擲骰子游戲。可以用2個骰子玩,把2個骰子一起拋出去,然后把骰子正面朝上的2個數字相加。例如出現2和4,就得6分;出現4和5就得9。在玩3到5次之后算之間的總分,看輸贏。這樣的游戲形式不會太枯燥,有一定競爭性,同時又能在游戲中提高幼兒的計算能力。或者在角色游戲中,孩子們可以根據興趣選擇當老板、廚師或者服務員,為他們創設情景,孩子們就更喜歡參與了。他們在銀行取錢之后,選擇喜歡的地方買東西、賣東西,在買和賣的過程中就提高了計算能力,而且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也豐富了孩子們自身的生活經驗。
五、在操作中學數學
3~6歲幼兒更多的是處于直接行動思維或者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的思維是依靠動作或者操作物體完成的,動作停止,思維則停止。所以,我們需要為幼兒提供大量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孩子們在操作中,才能不斷探索、進步,在動手中學習數學,促進數學思維發展。例如《找一找》中,教師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感知5以內的數字,準備了很多生活中的實際物品,蘋果、橘子、玩具、扣子、花朵等。讓孩子們數一數哪些是5個,并且能夠用點數對應相應物品。孩子們不僅對這些操作材料非常感興趣,而且都積極參與活動中,整節活動都是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的,最終也達到了應該有的活動效果,孩子們更是收獲很多。很多孩子喜歡娃娃家的游戲,教師就可以投放各種大中小不一的碗、勺子和盤子等,這樣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就能夠分類、排序、對應等;在建構區,我們可以投放不同形狀的建構玩具和圖紙,孩子們在搭建過程中能夠認識不同形狀,而且訓練自身的建構能力;益智區更是可以投放各種各樣的材料,彩色木棒、不同顏色扣子、不同種類的棋子等等,孩子在搬弄不同材料時會有不同的玩法,會學到不同的數學方法。這才是真正把數學融入生活、游戲中去。
六、結語
“生活即教育”,告訴我們學習數學,必須要結合生活, 讓教育變蒼白為豐富、變枯竭為鮮活、變無力為充滿活力。數學學習,可以和幼兒園一日生活融合在一起。學習數學無處不在,但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讓孩子能夠快樂的學,感興趣的學。只要我們能夠遵循數學教育的規律和幼兒認知發展規律,并不斷探索、發現、反思,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夢.“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杜威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22).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