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宇
摘 要:本文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的歷史變遷進行了綜述,并對現行固定資產統計制度改革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投資統計制度進一步完善的方向。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 歷史變遷? 改革
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建立于上世紀50年代初,作為國家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從無到有、日漸成熟的發展歷程。60多年來,投資統計工作較好地適應了建設領域快速發展變化的要求,正確反映了投資運行趨勢,滿足了宏觀管理和經濟管理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加扎實的信息支撐。
一、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的歷史變遷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機制的不斷發展,國家統計局從服務發展國家宏觀調控的角度出發,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在組織模式、統計對象、統計起報點、數據采集、統計頻率等方面對投資統計進行全方位立體式改革,并分層次穩步推進。投資統計的理論基礎、投資統計指標體系、投資額的計算原則、統計調查方法不斷優化調整,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不斷完善,依次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基本建設統計制度建立與恢復階段
1951年,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開始實行全國統一的基本建設定期統計報表制度,基本建設統計制度由此正式成立,統計范圍包括全部全民所有制建設單位;1978 年,統計范圍由全民所有制單位擴大至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建立了城鎮集體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1979年起,國家相繼進行國營工業企業管理體制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不納入基本建設計劃管理的固定資產投資猛增,基本建設統計制度亟待改革。
(二)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初建與起步階段
為反映企業技術創新和更新改革投資情況,1980年建立了更新改造投資統計制度。1981年,把基本建設投資統計和挖潛、革新、改造措施統計合并為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同時,建立了國防、人防工程投資統計制度、農村集體所有制投資、農村個人投資和城鎮工礦區個人建房投資統計制度。
(三)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發展改革和筑基階段
1986年,國家統計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出《關于加強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工作的通知》;1987 年,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城鄉集體和個體的固定資產投資納入統計范圍;1988年,建立了商品住宅購置統計制度;1991 年,商品房建設投資納入統計范圍;1992 年,“全民所有制單位投資”更名為“國有經濟單位投資”;1993年,國家統計局制定了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在內的新的國家統計報表制度;1994年商品房建設投資統計制度改為房地產投資統計制度;1997 年,國有經濟單位的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從“更新改造”中獨立出來,成為統計范圍中一項單獨內容;1999 年,城鎮私營和個體固定資產投資納入統計范圍。2002年9-12月國家統計局在秦皇島進行按單位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試點工作。2004年,將“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國有經濟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合并為“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統計范圍調整為包括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和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兩大部分。2005年取消工礦區個人建房統計制度,將其投資納入按項目統計工作。
(四)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開拓創新和調整階段
為探索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方法改革的有效途徑,2013年 6月在山西晉城、江蘇無錫、貴州黔東南和陜西西安四地開展首次投資改革試點。為鞏固試點經驗成果,穩步推進投資制度改革;2014年投資統計改革試點地區擴大至9個。5月起,天津、江西、重慶開展省級范圍綜合試點;上海、湖北承擔省級范圍專項試點;山西、江蘇、貴州和陜西開展市級范圍試點。新投資制度中“固定資產投資”概念轉變成“非金融資產投資”。2015年投資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將投資額計算方法由形象進度法轉變為財務支出法。2016年,將計劃總投資 5000 萬元及以上項目納入聯網直報范圍,首次實現 5000 萬元及以上投資項目與法人單位雙入庫。
總體來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發展變化,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不斷改革完善,更加真實準確地反映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結構、速度、效益,更客觀地揭示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運行態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信息咨詢服務。
二、現行固定資產統計制度改革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全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投資更加注重“調結構、增效益”,由高速發展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原統計制度以形象進度法計算投資額存在可核查性較差、投資項目統計工作量大等缺點,亟待改善。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國家統計局開始探索投資項目按照財務支出法填報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指標的可行性,了解財務支出法投資額規模、速度、結構及與形象進度法投資額的差異情況,為建立財務支出法投資項目統計報表制度做好前期準備。按照全國統計工作會議有關投資統計制度方法改革的要求,依據“簡潔、友好、可核查”、與現行統計調查制度科學銜接和分層試點解決不同問題的原則,國家統計局制定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方法改革試點方案,并沿用至今。
改革后的投資統計方法,項目和法人雙重管理,財務支出法和形象進度法并行,給投資統計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一)數據監控和數據分析難度增大
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和500-5000萬元的項目分別在不同的兩個平臺報數據,平臺指標不同,數據的匯總、分析、監控要在兩個平臺同時進行,增加了對數據趨勢的監控和數據分析難度。而且,由于新方法只要求 5000 萬元及以上項目聯網直報,5000萬元以下項目并沒有實現法人和項目雙掛鉤,依然按項目入庫統計,因此對項目的管理沒有 5000 萬元及以上項目嚴格,導致這部分數據審核難度加大。
(二)形象進度法和財務支出法統計結果存在合理差異
形象進度法是按照工程的實體進度來統計投資額,由于金額不好確定,在采集數據時一般采用估算等方式對項目進行評估。財務支出法是按照實際支付的投資款來統計投資額,必須嚴格按照財務報表上的相關內容由企業財務人員直接填寫,表中的指標均從財務賬上取數,指標含義明確統一,無岐義,填表時間也隨之縮短。部分項目投資額在兩種制度下存在合理差異,財務支出法核算結果往往顯著低于形象進度法。原因在于:一是財務支出法和形象進度法對于投資完成額確認的時間不同。一般而言由于施工方墊資、賒銷材料和設備、結算不及時等情況的存在,財務支出法投資完成額確認的時間可能會滯后于形象進度法投資額發生的時間。二是部分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門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規模較小,資本實力較差,財務制度殘缺不全,財務人員業務素質偏低,無法保證財務數據的真實、合法、及時、完整。
三、改進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的幾點思考
(一)全部投資項目由法人單位統一聯網上報
為了改進投資數據兩個平臺上報帶來的不便、降低數據監控和數據分析難度, 5000萬元以下的項目可以嘗試改由以法人為單位,與5000萬元以上項目一樣納入一套表平臺進行報送。這樣一來,可以進一步減少中間環節,依托法人單位直接進行網上直報。通過該種方式對納入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全部項目(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將告別原來的層層匯總、逐級上報的方式轉變為項目所屬法人直接聯網直報。但是在程序設置上,要通過法人單位詳細名稱、項目名稱和投資項目在線監管平臺統一代碼、計劃總投資等關鍵指標加大對“投資項目申請表”的審批力度,采取公式審核和人工審核相結合即報即審,從源頭上杜絕空殼項目,避免虛增投資、重復上報、打捆報送、拆分報送和行業劃分混亂等現象。
(二)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額核算從形象進度法轉向財務支出法
針對5000萬元以上項目采用形象進度法進行統計帶來的投資進度不好確定、投資額可核查性較差、投資項目統計工作量大等問題,可以在遵循“以建設項目為調查對象的形象進度法轉變為以法人單位為調查對象的財務支出法”的總體改革思路的基礎上,結合近幾年河北、山西、甘肅等面向所有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包括房地產開發項目)實施財務支出法統計的先行先試地區的試點經驗,論證從形象進度法轉向財務支出法的可行性及對投資規模、結構和速度的影響程度,對統計對象、統計方法、數據采集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這種轉變意味著固定資產投資不再按照已經完成的實物工作量乘以預算單價的方法計算,而是根據調查的有關財務收支指標計算。同時,針對財務支出法可能帶來的數據滯后性、在庫時間較長、數據平衡性較差的問題,可允許企業采用平滑法填報財務支出法項目表,即允許企業財務人員在下一個結算節點來臨之前,依據上次結算結果和當月施工進度計劃,先估算當月的數據進行上報,等到財務結算時間節點到來,再根據財務賬上的數據填報統計報表。這樣既可以平衡數據,又可以解決財務支出滯后的問題,確保數據真實有效。
綜上所述,未來統計改革將繼續依據“積極穩妥、分步實施”的總體方案,在調查對象、統計標準與計算方式上不斷進行調整,讓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工作更加規范化、統一化。
參考文獻:
[1]賈海,李萬茂,王寶濱,許春偉.談思路 找出路—現行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方法縱橫談[J].中國統計,2013(02).
[2]李恢宏.十年來統計調查制度的改革與發展[J]. 統計研究,1989(05).
[3]宋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指標溯源[J].中國統計,2018(05).
[4]王忠東,張利梅.改革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方法的思考[J].中國統計,2003(08).
[5]李惠麗.改革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的設想[J].中國科技信息,2005(21).
[6]崔淇.對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方法改革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4(30).
[7]陳華.2015年投資統計制度改革對縣級統計的影響分析[J].區域經濟,2015(03).
[8]國統字〔2017〕43號《國家統計局關于開展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制度方法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
[9]熊釗.新投資統計制度方法分析監測研究[J].重慶統計學會,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