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 聶思璇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一方面教授人以知識、培養其主動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育人以美德、培育其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前者一直以來是傳統教育所涉及的領域,而后者的重視程度在僅有的思想政治專業課開設下稍顯不足,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政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建設,協同育人。
會計專業課程融入德育教育的意義在于:一是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積極的思想意識與道德觀念,在互聯網技術、自媒體發達的現代社會,學生接觸、了解各類信息的渠道是多樣的,在這其中學生難免會接觸到消極、低俗的負面消息,僅憑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學生難以應對這樣的挑戰,因此必須加快思政與專業課程的結合;二是有助于提升專業任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德育教育不僅能對學生起到以課程育人的作用,對于授課教師,在課程的設計、授課過程中也會受到思政思想的熏陶。
現階段,我國對高等教育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視,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德育元素在專業課上滲透還不夠深入,德育的內容與思想還未深入學生的心中,其教學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職院校教師思政功底有待提高。部分高職院校教師一般都只專注于自身專業領域的修煉,當然,這是授課的前提基礎。因為沒有扎實專業基本功就無從談及課程,更加無從涉及到課程思政,但是在當前大力倡導課程思政的背景條件下,身居在校園的老師認為只有專業課的教學任務才是教學工作。在課堂教學中對思政的引導、講授不足,對思政思想的學習自身沒有引起重視,沒有花時間去學習理論或者是去領悟理論當中的精髓。另外,在從事課題申報、科研工作時對課程思政的關注度也有限,這些都導致了高職院校教師思政功底的不足。
2.專業教學與德育教育聯系不夠緊密。在當前的教學體系中,會計專業課與思想政治課是兩個單獨的課程,會計專業課只專注于專業知識的講授,教師更多關心的是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由于受限于課程時間的安排或是只注重專業考試的結果,對于專業對應的思想政治素養、職業道德要求的強調較少,而思想政治課也是一門單獨的公共課程,向學生傳送的也僅是單純的思想政治道德的理論,至于在工作崗位中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正確觀念的培養還比較少。總而言之,在教學中兩者會呈現相互脫節狀態,不能夠呈現交相呼應、相得益彰的狀態。
3.實施德育教育的方式與方法比較單一。在實施課程德育教學的課堂中,大多數教師采取的教授方式還比較單一,可能僅就某個理論知識背后的德育因素進行口頭講述,沒有引導學生思考與啟迪,沒有讓學生將德育點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教學效果不顯著,學生德育體驗與認知不夠深刻,學生學習積極性亦不夠高漲,教學效果不佳。
1.提升教師專業技能水平與思想政治素養。課程思政的基礎是“課程”,只有在高質量的專業課程建設水平之上,才能將思政元素融進課堂。因此,會計專業任課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務經驗,深入挖掘課程之中的思政元素,努力提升課堂教學吸引力。與此同時,授課教師本身應具備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養,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學院、教研室應以多樣的形式開展組織政治理論學習,教師也可通過“學習強國”、“紅星云”等學習軟件,每天堅持打卡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思政素養,在教學與生活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為學生做出表率,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2.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元素。會計專業各門課程本身就蘊含豐富的德育元素,教研室、教師應該合理統籌、規劃,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中明確體現各課程當中的思政元素。各門課程應按照“與專業育人內涵相結合、與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與新時代大學生心理特征相結合”的思想全方位體現思政育人元素。如《審計》這門課程,在對注冊會計師職業規范與法律責任認識與學習的基礎上,樹立學生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操守;在風險評估的學習與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謹慎嚴謹、冷靜分析的意識;在進一步審計程序的具體學習與執行過程中,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能靈活有效地與團隊進行合作與溝通。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財務會計的思政元素比較淺顯,而管理會計的思政元素相對比較隱秘,為此授課教師應充分研讀教材,深入分析課程內容與德育元素之間的聯系。
3.改進教學方法,傳播德育思想。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相關的理論教學不一定能夠高質量地完成,更不用說在課堂中涉及到德育教育,因此,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會計專業各課程的時效性強,很容易產生熱點話題,因此可以結合案例教學法,將真實新聞案例提前整理好,以文檔或小視頻的形式在課前讓學生閱讀或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引導學生思考,在正面案例中總結積極的思政因子,在反面教材中反思、自省,強化道德觀和法治觀。
4.有效利用“第二課堂”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第二課堂是指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進行的課堂教學之外的相關教學活動,其形式是多樣且豐富的,如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技能競賽,一方面可以鞏固與提升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學生在實際案例操作中能夠進一步感知與領悟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思想,感知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且在練習與競賽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其不斷挑戰自我、敢于拼搏的勇氣與能力。又如可以要求學生錄制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情境講解視頻,讓學生自己以相關知識點為基礎編制一個情境案例,自己或者小組成員出鏡進行演繹講解。這樣“第二課堂”的教學形式主要是以學生參與為主導,目的是能夠在課后進一步加深思政要素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老師在傳道、受業、解惑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生以專業技能,更要注重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注重以文化育人,培養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從而進一步增強高職院校的辦學實力,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