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欽晨,林麗萍,凌方婷,何丁,黎東瀾,徐可欣*
(1.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廣西 南寧;2.右江民族醫學院學生工作處,廣西 百色)
近年來“建設健康中國”這一重大決策已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布局中。各界言論傾向于把它理解成一個復合概念,即其本身是一個蘊涵醫藥衛生、醫療服務、疾病預防、生命健康、醫療企業等觸及經濟社會多范圍的復合型項目[1]。而隨著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和醫療就業體制的改革,醫療人才數目持續增加,醫療事業員工崗位趨于飽和,然而醫學生的畢業人數日益趨增,醫學生就業難成為了當今社會的熱門問題[2]。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醫學院校應結合自身辦學特點開展相應的創新創業項目活動,培養和提升醫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積極鼓勵在校醫學生由被動服從轉為自主選擇,運用“互聯網+”的思維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充分利用地方資源,踴躍摸索現代化社會創新創業的新途徑。
本次調查研究目的是為了準確、全面、客觀了解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現狀,分析找出當前其創新創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探索在新型態下的改善措施,進而提升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及能力,開拓少數民族醫學生就業視野,更好的實現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的價值。
本次調查地點選取在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而右江民族醫學院是扎根于少數民族辦學的民族醫學院校,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不同專業、年級的在校大學生中確定調查對象。
采用自編的調查問卷作為主要評估工具,面對面訪談、材料搜集等形式配合調查研究。調查問卷包括4 項基本情況調查:性別、年級、院系、民族[3],還包括14 項創新創業相關調查:對國家扶持大學生創業相關政策和法律的了解程度、對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的滿意度、創新創業面臨的障礙、獲取創新創業指導的途徑與需求等[3,4]。
事先取得學校和學生的同意后,對在校醫學生采取隨機調查,調查人員事先經過統一培訓,在調查過程中向學生解釋清楚調查內容及注意事項,每份調查問卷由學生獨立完成,匿名填寫。
將收集的資料檢查、核對后,調查結果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 統計處理,并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
本次調查共發放900 份問卷,有效回收888 份,回收問卷有效率為98.7%。此次調查研究中65.5%的醫學生為少數民族,因實習、工作等原因數據較集中于大一、大二、大三醫學生,而院系分布比例較一致。
見表1、表2。
(1)認為創業項目與所學專業無法對應。當問及所學專業與創業項目的聯系程度時,有57.2%的醫學生選擇有關系但關系不大這一選項。(見表1)醫學生畢業后創業由于技術有限、經驗不足,大多創業者僅能選擇相對比較普遍、傳統的創新創業方式,如從事簡單的零售、成本較低的投資等;如選擇專業對口的方式,可開設私人醫院、醫療器械經銷等方式,但往往投資成本過高,故受條件因素的限制,目前許多醫學生創業項目都與自身專業不對口。
(2)缺乏創新想法,沒有創造能力。當問及在創新創業過程所遇到的主要障礙時,59.8%的人選擇“方向不明,沒有好項目”(見表2)。盡管高校在教學理念中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但數據分析表明在校生依舊缺乏創新想法和足夠的創造力。創新創業又離不開實踐,而醫學生能夠入手進行創新創業的機會寥寥無幾。因此,高校應注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思維的培養,把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投入到教學目標當中[4]。
(3)缺乏社會資源(如資金、實訓企業等)。當問及創新創業存在的障礙時,主要因素有缺乏經驗(占78.5%)、資金短缺(占68%)、專業知識與技能不足(占50.1%)等。(見表2)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他們雖有一腔熱血,但去實踐“雙創”存在一定的問題。作為一個還未正式步入社會的特殊群體,經濟來源多是依靠家庭支持,在資金短缺的現實條件下,絕多數醫學生選擇放棄創業。并且因地域經濟的差異,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也各不相同。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地區,可以給予區域內大學足夠的經濟支持,快速落實相關政策,且區域內大中型企業較多,能夠為高校學生提供許多社會實踐的機會和崗位。而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創新創業相關政策及優惠落實較為艱難、創業實踐機會較少等各種原因,最終導致區域內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出現相對落后的現象。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不平衡性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建設科學規范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5]。并且醫學教育時限長、學習任務重等自身特點也限制了醫學生去接觸、學習、實踐創新創業項目。
(4)師資力量薄弱。我國絕大數高校教學主要是通過校友創業講座或者選修課等形式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和宣傳力度仍較欠缺,沒有合理匯聚社會力量去推進高校積極探索教育方式,如沒有構建完整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和專業的師資隊伍[6]。大部分醫學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指導老師是以輔導員為主,而絕多數的輔導員并不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及管理經驗,因此在授課時主要是以傳統方式為主,無法達到真正的教學效果。

表1 民族地區醫學生創新創業認知狀況調查結果

表2 民族地區醫學生創新創業存在障礙調查結果
因經濟、地理、資源等各因素的限制,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相對而言較為落后,此時創新創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建設“健康中國”時代背景下,更是呼吁少數民族地區的醫學生培養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帶動相關健康產業的發展。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在實際創新創業中遇到的問題,給出以下幾項建議與對策。
完善基礎師資配備,提高創新創業師資的質量和水準。專業的師資力量能夠提高醫學生創新的動力和信心,還能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提供合理的措施去輔助醫學生實現自己的“雙創”夙愿。并且專業的指導能讓醫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創新樂趣的同時學習創新創業專業知識,使醫學生更加了解其核心。由專業老師引導實踐,并在實踐中加以指導,進而達到創新創業的真正目的,提升醫學生的創新意識。
“全日制”式教學要求學校提供實踐平臺、舉辦一些開放性的活動,讓同學們的想法不是僅局限于自己的思想里,多一些創造力,為以后更優質的“雙創”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學校可以聯合社會力量,通過實踐激發醫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醫學生創造更多的創新創業途徑[7]。
醫學院校應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以基礎知識為重點、專業知識為拓展的復合化教育模式,在創業的各個環節給予學生有力的指導,可以使醫學生們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得到良好的保障,取經驗使自身的創新創業的能力得以提升;在遇到困難時也能得到有效的法律援助,減少因經驗不足所造成的過度損失。
在“雙創”這個時代大背景下,“互聯網+”更能夠拓寬大學生的創新視野并能為廣大的學生群體提供更為廣闊的創新創業發展方向及各項條件。在系統的網絡平臺構建體系下,不僅可以鍛煉醫學生的網絡技術和市場反應能力,還回避了醫學生資金、時間和地點受限等不利因素,使大學生群體能抓住機遇,在創新創業中占有絕對的優勢[8]。
在當今社會,創新創業的主體主要在于高校,而高校也是進行人才培養的主戰場。政府應夯實拓展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少數民族地區醫學院校應積極主動為醫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創新創業教育,進而為實現醫學上的創新提供動力。而醫學生應跳出傳統觀念,增強創新創業意識及能力。培養出合格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創新型醫學人才需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