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 感染性疾病科,湖北 荊門)
流行性出血熱也可稱之為腎綜合征出血熱,為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傳染性疾病。此種疾病主要由漢坦病毒所引發,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患者臨床多表現為出血、低血壓休克、發熱和充血等問題,此種疾病有流行廣,病情危急,發展快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現階段對此種疾病并無有效治療方式,主要通過護理和預防進行疾病控制[1]。現選取我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治療方式下效果,結果分析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熱患者88 例為研究對象,對照組44 例,男20 例,女24 例,年 齡23~81 歲,平均年齡(39.65±2.06) 歲,體 溫38.1~39.7℃,平均體溫(38.69±0.10)℃;觀察組44 例,男21例,女23 例,年齡22~81 歲,平均年齡(39.73±2.17)歲,體溫38.20~39.60℃,平均體溫(38.57±0.11)℃,患者基礎信息無較大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為常規性護理,主要干預內容為持續給氧和降溫,有效調節酸堿平衡,分析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出現異常立即處理。對患者進行隔離治療,注意室內通風,保持空氣清新,及時進行病房消毒,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觀察組患者則進行個性化護理,首先成立個性化護理小組,所有成員均有5 年之上工作經驗。心理干預。患者住院后多進行交流,了解患者情緒變化,評估患者焦慮和抑郁心理。多和患者家屬溝通,鼓勵家屬多陪伴,多學習疾病知識。通過此種方式提升疾病認識和自身護理技能。通過家庭溫暖,提升患者戰勝疾病信心。
飲食依據患者疾病狀況和個人喜好制定合理健康食譜,以定時和定量為原則,叮囑患者多攝入維生素和粗纖維食物,確保患者營養均衡。同時幫助患者吸收和排泄,禁止攝入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注意衛生條件,有效避免胃腸道感染。
健康干預。為患者和其家屬講解流行性出血熱相關知識,叮囑患者被老鼠咬傷之后立即就醫,進行疫苗查漏補種,同時也需為患者講解常見疾病護理方式。叮囑患者住院和出院后充分休息,通過此種方式幫助患者身體恢復。
對處于不同時期患者也依據患者特點進行個性化護理。發熱期患者表現為高熱和寒戰,也會表現出中毒癥狀。此時嚴密監測患者體溫,適當進行物理降溫。同時注意觀察尿蛋白等指標,出現異常立即處理;對低血壓休克患者,此種患者多表現出驚厥和煩躁癥狀,因此需為患者血容量補充,促使微小循環,叮囑患者多臥床休息,密切監測血壓變化;少尿期觀察患者膀胱充盈度,調整滴注速度,發生出血時立即處理。多尿期,觀察患者尿量和顏色,并進行泌尿道感染護理和身體鍛煉。恢復期護理,此時患者自身消耗體能較多,抵抗力較差,此時需多強化自我隔離,多進行飲食補充,鼓勵患者多休息,通過此種方式幫助患者身體恢復。
(1)對比患者臨床觀察指標變化,其中主要分析尿蛋白轉陰時間、多尿恢復時間、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退熱時間。(2)對比患者干預前后總有效率變化,其中主要分析患者顯效:患者臨床體征消失同時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體征和癥狀有顯著改善,各指標恢復正常;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并無顯著加劇。
采用SPSS 23.0 處理數據,以χ2檢驗計數資料(%、n),以t檢驗計量資料(±s),P<0.05 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臨床多尿恢復時間、退熱時間、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表1 分析患者臨床指標變化(±s)

表1 分析患者臨床指標變化(±s)
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對照組 44 9.68±1.37 8.34±1.80 6.82±1.35 12.50±2.00觀察組 44 5.72±1.50 4.60±1.20 4.19±0.31 9.83±2.44 T 12.930 11.468 12.595 5.614 P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多尿恢復時間尿蛋白轉陰時間退熱時間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2。

表2 患者總有效率對比(n,%)
流行性出血熱疾病為常見疾病,多發生于中青年患者。臨床主要為抗病毒和對癥干預,由于并無特效治療方式,因此選取有效護理方式,提升疾病控制效果便十分重要。常規性護理時并未依據患者自身需求,因此護理效果較差[2]。本次研究觀察組則進行個性化護理,通過個性化分析、干預,有效提升患者整體護理效果。
分析不同護理方式優勢時發現,觀察組首先從心理層面進行護理,主要目的為使得患者消除恐懼、無助感,有效提升住院溫暖,幫助患者建立疾病戰勝信心。同時也為患者進行飲食護理,主要目的為確保患者營養均衡,控制患者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攝入,有效改善患者身體狀況[3-4]。最后為患者進行健康知識講解,通過基礎知識普及,有效提升患者疾病護理和預防重視程度,也可提升患者護理依從度。最后針對患者疾病程度不同進行個性化護理,對于早期患者則以體征檢測和降溫為主,也對臨床指標進行控制,通過此種方式提升整體干預效果。對于休克患者,鼓勵其多進行血容量補充,促使患者改善微循環,有效提升臨床指標干預效果[5-7]。對于少尿患者則通過滴注速度調整進行體征改善;多尿患者則通過分析尿量顏色和感染狀況進行干預。恢復期也幫助患者進行身體鍛煉,但由于疾病傳染性也強化隔離,通過多種方式幫助患者進行身體素質提升。分析不同干預方式下患者臨床指標變化時發現,觀察組患者尿蛋白轉陰時間以及血小板恢復正常時間等均有顯著優化P<0.05。分析可知,當為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時不僅患者各癥狀得到分析,同時臨床觀察指標也得到對應護理,因此各指標恢復效果顯著。分析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時發現,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此種狀況各患者癥狀改善效果更好,指標得到改善有重要關系,因此總有效率更高。
綜上所述,為流行性出血熱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時可有效減少退熱時間,改善臨床指標,提升總有效率,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