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嬌柔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大理人民。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洱海的生態環境每況愈下,為洱海保護治理帶來了重重困難。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1月深入大理對洱海進行考察,對洱海保護治理提出了重要指示。該課題深入研究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洱海保護治理的重要指示及其意義,探討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洱海保護治理的理論價值、實踐成效及治理經驗,并找出洱海保護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對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保護治理洱海提出可供參考的對策建議。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洱海流域自古以來就是大理州經濟文化中心,在大理人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洱海是大理市主要飲用水源地,為大理人民提供工農業生產用水,不僅保證了生物多樣性,還具有調節氣候的功能。然而人類的過度開發卻給洱海帶來了嚴重的生活污染、工業污染、農業及漁業污染。大理政府部門歷來重視對洱海的保護治理,但洱海的保護治理是一項具有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為洱海的保護治理提供了更加科學的方針政策。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洱海保護治理提出的各項指導方針,有利于我們對洱海及其保護治理形成正確的認識,還洱海一篇蔚藍,同時也有利于為高原湖泊治理提供借鑒與參考,推進我們美麗家園的建設。
一、洱海保護治理的重要性
(一)洱海保護治理是調整人地關系的重要環節
人地關系隨著學者們的深入研究已經引申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其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人地關系的基礎。在大多數生態文明建設的例子中,生態破壞往往就是人地關系的失衡帶來的生態破壞。洱海周邊的人地關系產生變化的原因就是人們的生產力水平持續上升,使自然環境的承載力逐漸下降。恩格斯曾指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并不意味著人們具有平衡人地關系的能力,隨著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洱海水質也在逐年降低。1973年以前,洱海周邊居民并未產生成形的洱海保護治理意識,直到1973年洱海被發現水質下降才開始進行水污染防治。恩格斯曾說:“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因此,及時地進行洱海保護治理是調整人地關系的重要環節。
(二)洱海保護治理是大理及周邊物質文明發展的必要前提
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離開生態文明的經濟發展只會使經濟道路偏離。洱海流域經濟增長迅速,2018年1月至11月,大理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565元,同比增長9.5%。]2019年,大理州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42元、12582元,分別增長8%、9.5%左右。洱海流域的少數民族在文化傳承中流傳下來的民俗風情豐富了旅游資源,四季如春的環境適宜發展農業,滇西中心的地理位置決定大理是重要交通樞紐。如果洱海生態環境資源遭到破壞,大自然賦予洱海流域的財富將不復存在,無疑會對大理及周邊物質文明的發展帶來阻礙。“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應該在協調經濟與生態的相互關系中積聚內部力量從而可以謀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因此,洱海的保護治理是大理及周邊物質文明發展的必要前提。
(三)洱海保護治理是開展高原淡水湖泊治理的重要內容
云南九大高原淡水湖泊對整個云南乃至全中國都發揮著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高原淡水湖泊不僅能進行水力發電,還能起到凈化水質、土壤保濕的功能。云南高原淡水湖泊較好的維持了生態多樣性,同時起到了蓄水防洪的作用。洱海作為云南高原淡水湖泊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對云南高原湖泊的性能狀態產生重要的作用。大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治理湖泊這一工作,按照“一湖一策,分類施策”的方法,調整洱海周邊的產業結構,推動生態修復,對洱海加以保護和治理。因此,從全局眼光來看,保護治理好洱海就是為云南的發展做貢獻,同時也是為全國的高原淡水湖泊治理提供參考和借鑒。
(四)洱海保護治理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有利于促進自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相互協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精髓。作為大理人民的“母親湖”,保護治理好洱海對大理地區的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有著非凡的意義。自古以來大理地區風調雨順、氣候宜人,現如今的大理依托蒼山、洱海等美景發展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較大的收益。洱海與蒼山構成天然的循環系統,又為當地構造了良好的生態系統,保護治理洱海不僅對大理的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有利于洱海周邊地區的氣候調節。因此,保護治理好洱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二、習近平有關洱海保護治理的重要指示及其內涵
(一)習近平對洱海保護治理的重要指示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理進行考察,深入古生村對大理洱海的保護治理進行指導。他在古生村針對洱海保護治理現狀做出了重要指示。他說:“我是第一次來大理,從小就知道蒼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們的生活,我頗為羨慕,舍不得離開。”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古生村人民群眾及黨員干部談話中表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在上世紀80、90年代,洱海流域曾遭到破壞,幸好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及時開展了治理保護工作,如今已經初見成效。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洱海保護治理,他在洱海周圍拍照留念,并表示“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干凈清澈”。在與大理政府工作人員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講話,他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是大理政府的工作方向,也是所有大理人的美好愿景。
(二)習近平有關洱海保護治理重要指示的內涵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洱海爆發生態危機之后,痛定思痛的大理政府與人民意識到了環境保護治理的重要性,洱海保護治理工作逐步展開。在幾十年里,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總體來說,湖水更加清澈,環境也逐漸得到了恢復。然而在保護治理工作中,因為認識不足也走了一些彎路,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改善洱海環境的同時收益卻相對較低。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洱海進行考察并為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帶來了指導性意見,習近平總書記綜合分析了洱海流域地區的民生民俗與環境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治理意見,既有利于保護洱海的環境、恢復生態平衡,又保留了洱海周邊具有大理傳統文化特色的生活習慣與文化習俗,同時還為洱海流域乃至整個大理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的洱海保護治理指示不僅針對洱海污染問題對癥下藥,還結合大理地區的文化特點,讓洱海治理工作與大理地區民族文化相融合,即能完成洱海治理工作,又能保護大理獨特的習俗文化的延續,為大理地區找到了生態發展這一未來經濟發展的道路。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洱海保護治理中的貫徹落實現狀
(一)問卷設計
為了更好的進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洱海保護治理中的實踐研究,我設計了調查問卷并發放給洱海周邊村鎮居民進行實地調研,涉及自然村落15個,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0份,有效率為90%。本次問卷樣本的選取上盡可能做到全面準確,對洱海流域不同村鎮、不同性別、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進行了調研,充分代表了洱海周邊地區的基本情況。本次調查樣本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其中18歲以下占35%,18-40歲占45%,40-60歲占15%,60歲以上占5%。問卷的主要內容有三點,第一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洱海前洱海周邊村民對洱海的保護治理認識情況;第二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洱海后洱海周邊村民對洱海的保護治理認識情況;第三點:洱海周邊村民對洱海保護治理措施及經驗的認識。在此次問卷調查訪談中,給予選項以足夠的空間,保證調查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通過對調查結果中人數和選項的反饋,分析出受調查人員的意見和態度,在數據基礎上分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洱海保護治理中起到的作用。
(二)調查結果分析
自20世紀末洱海發生嚴重的水體污染事件后,居住在洱海流域的人們便開始建立起一定的生態保護意識。在政府的帶領下,大理人民的生態保護基礎良好,有超過85%的居民在調查問卷中表示,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大理前已經認識到了保護洱海的重要性。經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洱海后,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1)在關于洱海保護認識情況調查中,有95%的受訪者表示對洱海保護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認識,同時90%的受訪人對保護治理洱海已經有了很高的認知層次,他們愿意為洱海保護治理工作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這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讓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獲得了一定的提升,形成了較好的環境保護意識。
(2)在2015年以前只有45.56%的受訪者認同政府的治理方式,34%的受訪者從未在2015年以前參與過任何洱海保護治理工作,55%的受訪者偶爾參與洱海保護工作。說明2015年以前洱海保護治理有一定作用,但在宣傳工作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民眾的洱海保護治理參與度較低。
(3)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大理之后,居民對政府工作的認同度有了大幅度的上升,通過數據調查可知,認同洱海保護治理工作的比例提高到了68%。同時有42%的受訪者表示經常參與洱海保護工作,31%的受訪者表示偶爾參與洱海保護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洱海流域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大理政府的保護工作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現在有更多的居民選擇參與到洱海保護治理工作之中,同時居民對政府保護治理洱海工作的認可度也有了顯著提升。
通過分析以上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效果明顯、深入人心,對洱海保護治理工作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四、當前洱海保護治理取得的成效與面臨的挑戰
(一)當前洱海保護治理取得的成效
經過大理州市黨委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推動生態優先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到了深入淺出,將深刻的生態優先理念轉換成通俗易懂的道理。通過推動生態優先理念,大理人民已經逐漸形成了保護治理洱海的意識,絕大多數的居民能夠做到從個人開始,減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降低日常能源消耗。其次是實現流域轉型發展模式的更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大理獲得的另一個成就是發展模式得到了更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洱海周邊的居民們意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與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現如今的洱海流域已經轉型為城鄉結合發展、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以洱海流域為核心、以生態環境為基礎,逐步成為綠色環保、資源節約型區域。最后是對大理傳統文化的維系和保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高了大理人民的環保素質,實現了流域轉型發展模式的更新,促進了大理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雖然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隨之而來的環保問題對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富有大理特色的傳統文化也由于環境一步步的改變而產生退化的趨勢。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大理居民認識到了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喚起了人們對家鄉的鄉愁。
(二)當前洱海保護治理面臨的挑戰
在當前的洱海保護治理工作中,我們仍然面對著許多的挑戰,如果不能正面應對這些挑戰,解決其中的問題,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就無法最終獲得成功。首先,洱海缺少大流量水源的匯入,同時又存在著湖面較大、蒸發量大的問題,因此洱海水資源相對匱乏。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洱海流域周邊地區的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生態環境顯著惡化,降水量逐年降低,導致匯入洱海的河流流量進一步減少,洱海缺水問題更為嚴重。其次是大理經濟發展仍然相對落后,經濟轉型需求急迫。雖然近年來大理政府在生態保護和發展經濟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由于大理原本經濟基礎較差,又位于山區之中,交通較為不便,因此與發達地區相比,大理的經濟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大理必須在生態文明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加快轉型速度。最后是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數量逐漸增加,流動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常住人口,大量的流動人口帶來的除了經濟收入,還有不得不拓寬的道路、不得不增加的農產品數量以及過量的交通工具尾氣排放,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本地常住人口形成生態保護意識之外,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環保意識的宣傳,否則旅游業這一雙刃劍就會給洱海帶來二次傷害。
五、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洱海保護治理的路徑與對策
(一)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洱海保護治理新常態
洱海之所以被稱為大理人民的母親湖,不僅是因為它以其水源哺育了大理地區的居民,更是因為洱海以其巨大的水體所帶來的調整氣候的能力讓洱海周邊地區風調雨順、氣候宜人。目前,大理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旅游業、礦業及農業,為了進一步提升大理全民的洱海保護意識,我們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影響下形成洱海保護治理的新常態。因此,大理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式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降低資源販賣這一落后經濟手段所占的收入比例,通過規劃游客人數及景點觀光體驗時間來對旅游業進行優化,降低對洱海環境的生態壓力、運用新型技術開采礦業,減少礦業污染,提升農業水資源利用率與肥料的肥力,減少農藥及破壞環境的肥料的使用。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形成綠色環保的洱海保護治理新常態,從而讓洱海保護治理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全民參與洱海保護治理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類消耗的資源量也逐年遞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避免在自然的開發利用上走上彎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形成。因此,我們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正確的生態環保意識,讓人民群眾認識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性。環境保護是一項社會舉措,與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環境保護治理工作中,環保工作人員、政府人員可以從專業角度提出政策法規對洱海保護治理推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作為社會個體,我們可以參與到對洱海保護的宣傳工作中,樹立起社會的環保意識。如洱海保護工作標語和廣告的覆蓋面積提升、加強洱海流域污染物治理工作、在社會范圍內廣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只要每個人都從點滴做起,形成自主保護環境的社會風氣,就可以加以改善洱海的自然環境。
(三)完善洱海保護治理機制,推動生態型政府建設
在洱海的保護治理工作中,政府機構處于一個引導者的地位,帶領人民群眾進行治理工作。大理政府先后采取了“雙取消”,即取消洱海機動漁船動力設施和網箱養魚設施;“三退三還”即退耕還林、退塘還湖、退房還濕地;發動“七大行動”,即流域“兩違”整治行動、流域“兩違”整治行動、面源污染減量行動、節水治水生態修復行動、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動、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動、全民保護洱海行動、“八大攻堅戰”,即環湖截污攻堅戰、生態搬遷攻堅戰、礦山整治攻堅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河道治理攻堅戰、環湖生態修復攻堅戰、水質改善提升攻堅戰、過度開發建設治理攻堅來保護治理洱海,創建“1806小鎮”、“洱海生態廊道”,恢復洱海環境,形成洱海保護治理機制。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發展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在現代化建設中將占據重要的地位。大理作為全國聞名的旅游型城市,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大理州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完善洱海保護治理機制,推動生態型政府建設,將綠色發展道路進行到底。以完善的洱海保護治理機制保證洱海流域地區乃至大理地區的物種多樣性發展,讓大理的自然資源更為豐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型政府,為子孫后代謀取更多的福利。
綜上所述,洱海的生態環境對于人們的生活至關重要。當前洱海保護治理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從長遠來看,洱海的保護治理是一項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的任務,我們要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成果應用于實踐,不斷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洱海保護治理新常態,推動全民參與洱海保護治理,建設保護治理洱海的生態型政府,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基金項目:2019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洱海治理中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9Y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