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雅 郭文慧 尤海銘 王佳琪 沈露怡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中國作為世界上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在非遺的保護、宣傳和傳承方面卻稍顯薄弱。而日本作為非遺項目研究起步較早的國家,對于非遺的研究已經積累不少研究成果。文章以杭州織錦和日本結城綢為代表,了解中日兩國在非遺項目的異同點,通過對比、分析、歸納的方式,為中國非遺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一些完善建議。
關鍵詞:宣傳;保護;利用
一、保護措施的比較研究
(一)國家層面
兩國都就非物質文化遺產頒布了相關法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的第三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第十條等相關條例,可以得出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給予重視;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在保護、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上被賦予了相當的責任和任務;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保護工作,并且會對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根據日本《文化財保護法》,日本的文化財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傳統建筑物群等幾類,其中無形文化財是指那些具有較高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傳統戲劇、音樂、工藝技術及其他無形文化成果。故結城綢屬于無形文化財。《文化財保護法》規定了重要無形文化財及重要無形文化財之外的無形文化財的指定及其保持者或保持團體的認定、保存展示、記錄檔案的制作及經費等內容。《文化財保護法》的認定對象:主要包括個別認定、綜合認定和保護團體認定三種形式。此法,同樣表現日本對文化財產的重視、也鼓勵了地方政府、地方公共團體、民間組織甚至個人參與保護。
對比兩部法律,可發現明顯差異點之一的在于《文化財保護法》里提及了“個別認證”。對于無形文化財,為使其存在具體化,日本將無形文化財的體現者――該項技術的保有者(個人或團體)一并列入文化財而加以確認。被指定的保持者(保持人或保持團體),負有繼承、普及和發展該項文化財的義務。1955年以來,政府對掌握戲劇、音樂等古典表演藝術和工藝技術的民間藝人進行指定,明確地將那些具有高度技能,能夠傳承某項文化財的人命名為“人間國寶”,賦予他們以相當高的社會地位,每年還給予這些藝術家一定的資助,以激勵他們在工藝方面的創新和技藝方面的提高。
(二)地方層面
對非遺項目的傳承,杭州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多項制度。設立了專項資金,對非遺項目保護、非遺技藝傳承、非遺文化推廣等給予支持;推進非遺活態傳承,鼓勵取得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企業建設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還先后成立了杭州絲綢文化與品牌研究中心、浙江省絲綢文化研究會、杭州絲綢文化研究會等。此外,杭州還設有中國絲綢博物館和杭州都錦生織錦博物館。
為加強傳播效應,開展了“文化遺產日”非遺體驗系列活動,讓非遺走入百姓生活,提升市民對非遺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并且于下城區成立了非遺館,在館內展示下城區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開展相應體驗活動。除了地方政府在社區方面所做的努力之外,也有部分學校為絲綢的保護和發展添磚加瓦,比如浙江理工大學重開絲綢學院。
以上可見杭州政府積極鼓勵、支持絲綢發展,其中公辦大學浙江理工大學重開絲綢學院,更是杭州織錦培養了相當的人才。
日本結城市也設有專門的結城綢博物館以及官方網站。該結城綢博物館會定期安排一些結城綢織染體驗活動,指導者由傳統手工藝人擔當。日本2010年《文部科學白書》中提到,對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的各個認證的保持者提供用于磨煉技術和培養傳承人的特別資金,對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的綜合認定保護者構成的團體、保護團體、地方公共團體等展開的傳承者培養事業、公開事業等進行補助。
因此,為了培養繼承人,結城市政府給未滿35歲的進修生發放補助金、對學習傳承結城綢技藝人員提供獎勵。并且市內還設有茨城縣工業技術中心纖維工業指導所,發揮著招募實習生、指導培訓的作用。并且在結城市第一高等學校開設專門課程,培養學生對當地產業的理解與集中力。
在結城綢技術保存方面,日本地方政府還委托其他單位錄制了與結城綢制作技術有關的影像軟件(如藍光、DVD等),供后人學習。
可見日本地方政府從政策上、培養繼承人、技術保存方面都對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并且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落實。
二、利用方式的比較研究
(一)工藝商品化發展方面
中國織錦主要分為裝飾織錦和服用織錦兩大類。裝飾織錦主要包括臺毯、靠墊、床罩、繡品等,每一品種均有幾十乃至幾百花色規格。服用織錦含各種織錦緞、真絲綢、被面和其他各種絲綢制品如服裝。
日本結城綢工藝商品以生活用品為主,主要制作和服、領帶、錢包、筆袋、保護符等商品。該類小商品在日常生活中需求量較大且價格較為合理。和服雖然昂貴但是日本和服傳承了日本這個國家一系列的禮儀、歷史、民風等民族精神元素,通常在新年、成人禮、大學畢業典禮、婚禮、婚宴和葬禮等重要場合,身著和服以示鄭重,因此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客戶群體。
因此,中國織錦工藝產品可以在產品種類、文化底蘊、花樣研發等方面學習日本結城綢工藝產品。于產品種類,在原有產品基礎上發展多種經營,增加以生活用品為主的小商品,可以制作傳統服飾、錢包、筆袋、車內掛飾等小商品;于文化底蘊,賦予杭州織錦產品以中國特色精神文化內涵作為宣傳特色與品牌亮點。
(二)旅游資源開發方面
杭州織錦的典型代表都錦生織錦,該絲織廠充分把握了西湖旅游資源,在中山公園、孤山路、岳廟等西湖經典景點設立產品專售點,并積極向上海等杭州周邊旅游城市推銷。都錦生絲織廠還在杭州鳳起路設立了都錦生織錦博物館,近千件實物和圖片詳盡介紹了我國傳統織錦兩千余年發展歷史。
日本政府支持茨城縣結城市開發結城綢相關旅游資源。在日本國家旅游局官方網站可以看到有關日本結城綢工藝的簡要介紹。如果事先預約,在周末、節假日等觀光旅游日,可以在茨城縣結城市內的傳統工藝館,體驗紡織織布的樂趣,還可以試穿結城綢制和服,感受日本傳統文化的濃厚韻味。
因此,在加大杭州織錦相關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可以在織錦博物館設立類似日本結城綢傳統工藝館的娛樂體驗活動,讓參觀者直觀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還可以結合“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的政策背景,根據沿線國家民眾的喜好對傳統織錦進行改革,開拓沿線海外市場。
三、總結與思考
通過以上相關文獻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對于綢錦類產品,我們社會的了解度、關注度并不是很高。對于這一現象,我們必須作出改善。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日本值得我國借鑒的經驗不少,其中比較突出的方面,應該有以下幾點。
第一,政策制度及其操作層面的經驗。日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定、認定制度,已經非常成熟而完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調查亦全面而深入。而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和制度尚待進一步健全,例如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其配套的制度措施,在具體落實層面上,在實施過程的規范化、科學化、常態化上,有必要借鑒日本的成熟經驗加以不斷改進。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保護的經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上,日本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進一步的細分,而我國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區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實際上,一些民俗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是存有區別的。比如,昆曲、古琴這些脫離實際生活的精致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習俗關聯層次較低,變化不大,而蒙古族婚禮這樣的民俗文化遺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隨著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變化,可能會發生改變,不再是原本的形態,因此有必要做出區別對待。
第三,結合教育保護和傳承的經驗。因為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地域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有效促進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如果在當地學校教育中,能夠融入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地傳統文化學習教育,有利于當地學生對于當地文化產生天然的親近感,有利于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環境,激發青年學生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和愛好,從而形成保護和傳承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另一方面,也可以發掘有培養潛質或具有相應天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活用。
第四,政府主導的同時發動民間團隊力量。注重發動社會力量,通過民間廣泛參與,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特點。日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形成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各種社區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等互相配合,普通民眾廣泛參與的立體格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仍然多是政府主導,民間團體少而且活力不夠、組織實施層次、水平較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充分發動民間力量,調動民眾熱情,利用民間團體方面,我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五,結合市場需求,深度挖掘自身的閃光點。日本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方面,會有計劃性地進行戰略部署,并結合大數據,民眾意求等綜合考慮,側重發展。發展才是第一生產力。跟不上時尚潮流,終究會被時代淘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固然重要,與時俱進的發展也是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 立川和美(2007)?????から探る結城紬の文化的特性?[J].『社會學部論叢』[C].流通経済大學出版會.
[2] 孫銘,王子丹,孟欽,等.都錦生織錦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研究.消費導刊,2016(4).
[3] 季必發.把杭州打造成為新絲綢之路的起點——加快杭州絲綢產業轉型發展的思考[J].杭州科技,2014,
[4] 費建明.國際化進程中的杭州絲綢[J].杭州(我們),2017(2).
[5] 袁宣萍著.西湖織錦.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10.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學,2019年度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新目(CX201922004)。
作者簡介:徐夢雅(1998- ),女,浙江人,浙江工商大學,在讀本科,研究方向: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