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行 沈瑩
摘 要:針對中越邊境東興市、大新縣的語言生態進行對比分析,運用Haarmann的語言生態關系模型,探討造成兩地經濟社會和語言文化發展差異的原因,對于兩地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地方經濟,以及保護當地語言文化多樣性,都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語言生態關系;中越邊境;語言生活
“一帶一路”背景下,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各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語言問題已經超越了文化的范疇,擴展到了政治領域。《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明確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志,是促進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大新縣與不僅越南山水相連,同時也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既有復雜的民族環境,也形成了特殊而復雜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
雖然東興市、大新縣均位于中越邊境,但兩地對外開放程度、經濟發展狀況和語言生態環境均存在一定差異。基于社會語言學和生態語言學視角對兩地的語言生活狀況進行分析,對于兩地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地方經濟,以及保護當地語言文化多樣性,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一)東興市概況
東興市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與越南北部最大的經濟特區芒市僅有一河之隔,是我國通往越南等東盟國家最便捷的海陸通道,1958年東興(陸路)口岸被列為一類口岸,201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里,明確將東興試驗區開發開放正式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東興市分布著漢、京、壯、瑤等民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京族的唯一聚居地。京族使用的京語與越南北部語言基本相同,自創文字“喃字”在當地人心中的具有極高的認同度,被看作特有的文化瑰寶。
(二)大新縣概況
大新縣位于崇左市轄區內,四面環山,原本是一個偏遠、閉塞的西南邊疆城市,經濟發展條件較差。但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原來靠邊的劣勢逐漸轉換為對外開放的優勢。“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后。它又稱為陸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但由于歷史等各種原因,邊境上的大新縣同時也長期是區級貧困縣,經濟發展緩慢,對外貿易尚處于初級階段。
大新縣境內居住著漢族、壯族、瑤族、苗族、水族、侗族等民族人口,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98%,與越南境內岱族、儂族屬于同源民族,能夠用壯語與岱語、儂語進行無障礙交流。
(三)中越邊境東興市、大新縣語言生活與社會環境發展差異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來,盡管東興市與大新縣都位于中越邊境,共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果,但其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發展仍存在較大差異。而文章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這些差異,找出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并尋求對策。
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生活與社會環境之間復雜的生態關系可借助德國語言學家Haarmann(1986)的生態關系模型進行分析。這一模型包括影響言語社團的語言選擇和語言實踐的7種生態變量和35個生態因子,其中,7種生態變量分別是:(1)民族人口(ethnodemographicvariables);(2)民族社會(ethonosociologicalvariables);(3)民族政治(ethnopoliticalvariables);(4)民族文化(ethnoculturalvariables);(5)民族心理(ethnopsychologicalvariables);(6)交互因素(interactionalvariables);(7)民族語言(ethnolinguisticvariables)。基于這7個生態變量,以參照族群(RG)為焦點,Haarmann的語言生態關系模型具體表現如圖1所示。
圖中,民族人口變量(1)、民族社會變量(2)、民族文化變量(4)、以及民族語言變量(7)的分布體現了族群交互所聚焦的不同功能,由交互變量(6)過濾,并通過影響交互變量及其動態效應而作用于參照族群(RG)與接觸族群(CG)。民族心理變量(5)在參照族群與接觸族群之間發揮過濾作用。將民族政治變量(3)融入總體框架之中,體現了國家或社會的政治制度對一定族群所處的整體社會環境所具有的宏觀影響。
二、東興市、大新縣語言生態關系比分析
基于上述模型,文章對中越邊境東興市、大新縣的語言生態環境對比分析如下:
(一)民族人口:東興市常住人口14.47萬人,分布在其轄區內的3個鎮、31個行政村和10個社區中,其主要民族構成為漢、京、壯、瑤等民族,是中國京族唯一聚居地,共有京族人口1.62萬人。大新縣常住人口約37.8萬,境內主居住著壯、瑤、苗、水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97.65%,其中又以壯族為主。
(二)民族社會:就社會發展而言,大新縣城鎮化率為19.84%,當地人主要居住在村寨當中,多為族群的靜態聚落,人口穩定,較少遷徙。大新縣長期作為區級貧困縣,交通、教育和對外開放的程度都相對較低,與外界溝通較少。東興市城鎮化率為70.6%,城鎮人口居多,受對外開放的積極影響和交通條件的改善,憑借自己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人口流動較大,青年外出務工和外地人來本地經商的比例不斷增長,跨區域通婚的情況也越來越多。此外,東興市產業結構較為均衡,據2018年東興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東興市三次產業比重占比分別為20.2%,36.7%和43.1%,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大新縣生態環境脆弱,依托第一二產業發展經濟能力有限;但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等旅游資源豐富,可依托發展旅游業。對外開放情況來看,東興市東興口岸為一級口岸,交通便利,中外往來人員多;大新縣碩龍口岸地處為二級口岸,地處偏遠,往來人員較少。
(三)民族政治:在邊境地區,語言問題已經不單是一個民族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是影響國家邊疆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多民族國家享有自治權力方面,東興市少數族群京族為自治地區非自制主體少數民族,且人口數量很少,鮮有各領域的代表人物。值得注意的是,京族同時也是越南北部的主體民族,京族居民與越南北部居民溝通沒有太大的障礙。大新縣少數族群壯族為自治地區的自治主體民族,且人口數量龐大。兩地居民大多能兼用國家通用語言漢語和當地方言或土語,且兩地基礎教育所使用的語言皆為漢語,未開設民族語言或跨境語言課程。
(四)民族文化:大新縣常住壯族人口為古駱越部落壯族的一個分支,因其服飾特色被稱作“短衣壯”。“短衣壯”民俗風情至今保存完好,并在民俗、語言、飲食等方面與其他壯族有明顯區別。因此,血緣關系成為族群內部認同的原生性紐帶,共同的地域背景也對當地的民族關系和民族文化模式形成了巨大影響,近年來,“短衣壯”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發展,該言語社區的利益也因而得以維護。與大新縣以“短衣壯”文化獨具特色不同,東興市文化體系受自然、歷史、民族等因素影響,呈現出邊關文化、海洋文化、伏波文化和京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動態多元的文化體系,各種文化在當地都具有一定影響力,文化趨同性較弱。兩地語言文化除了依靠口頭媒介傳播以為,京語和壯語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字,有利于當地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五)民族心理:由于廣西邊境地區具有多民族的特點,因此較單一民族群體而言,存在多重認同,如族群認同、民族認同和地域認同,各認同之間存在互動競爭關系。在大新縣,絕大多數人認為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是其族群身份的象征,傾向于維護和傳承自己的民族語言,具有較高的文化認同。在東興市,當地京族居民也認為京語是區分他們身份的重要標志之一,希望京語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東興市和大新縣居民對族際交往和跨境互動都持開放態度,文化適應性強,愿意與周邊民族和境外越南人交往。在多語環境中,兩地的民族語言或土語都僅用于村寨和家庭內部使用,而未成為社會通用的語言,流動性較低。隨著經濟社會和旅游業的發展,兩地的外來人口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普通話地位的提升,逐漸上升為強勢語言。
(六)交互因素:在東興市,盡管各民族平等,但由于京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少,因此在多民族社會中處于非主導地位;而大新縣由于壯族人口占主體,因而在多民族社會中發揮主導作用。
(七)民族語言:邊境居民掌握多種語言,有助于促進和加強邊境地區對內陸地區和境外的交流、聯系,拓寬邊境居民的生存空間。因此,東興市和大新縣的大部分居民都能夠熟練掌握兩種或多種語言。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情況》顯示,在東興市所使用的語言包括普通話、白話、客家話、京語、壯語、越南語,其中,掌握普通話和白話的人數最多,分別占比92.84%和85.9%,掌握京語的人占比12.61%,掌握壯語的人數較低,僅占比3.8%,而在所有東興市邊境居民中,具有雙語或多語能力的人數占比77.54%,表明東興市邊境居民多語言使用現象普遍。大新縣居民使用的語言以壯語、白話、普通話為主,也有少數居民使用平話、客家話和越南語。其中,大新縣普通話掌握率達到了100%,使用壯語的人數占比超過85%,雙語者比例較高,但大多數人在使用普通話時,其詞匯、語音、句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壯語影響。
三、結語
基于上述研究與分析發現,中越邊境東興市、大新縣所處的語言生態網絡復雜,當中各生態變量呈動態變化。造成兩地目前的語言生態差異的既有地理、歷史的因素,也有經濟、社會因素,同時當地的語言文化生態又反過來影響這些因素。這些地區的語言選擇、語言實踐、語言能力、語言態度構成一個生態鏈,邊境地區多元的民族環境為當地的語言生態構成了重要的外部條件,和諧的民關系對東興市、大新縣的語言生態具有深刻影響,動態、多語的環境也有利于增進民族和諧、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卞成林,劉金林,陽柳艷.中越邊境居民語言能力與經濟收入關系研究:以廣西東興市為例[J].語言戰略研究.2019(1):56-66.
[2] Haarmann,Harald.LanguageinEthnicity:aViewofBasicEcologicalRelations[M].Berlin:MoutondeGruyter,2012.
[3] 黃南津.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情況[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18.
[4] 吳先澤,陳慧.“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邊境民族語言生活調查[J].貴州民族研究.2016(10):194-197.
[5] 袁善來,康忠德.中越跨境語言與邊疆安全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4):152-156.
基金項目: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廣西邊境語言研究——以東興市、憑祥市和大新縣為例(項目編號:YCSW2019019)。
作者簡介:李懿行(1995-),女,漢族,湖南婁底人,碩士,廣西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通訊作者:沈瑩(1964- ),女,河南新鄭人,教授,博士,廣西大學,研究方向:語言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