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的賠償問題而進行的訴訟活動。如何在現有的刑事司法體系內,實現既保護被害者利益又使犯罪者順利復歸社會,刑事和解制度的引入具有極大的必要性。
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刑事和解制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一、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困境催生刑事和解制度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的賠償問題而進行的訴訟活動。其產生于建國后的一些司法實踐,確立于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在其后的《刑法》以及一些相關的司法解釋里構建了大致的規則體系,主要規定有《刑事訴訟法》第七章,《刑法》第36條,1998年《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4、85、89、100、101條,2000年《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產生之初具有相當的歷史合理性,其積極意義在于不僅能節約時間和費用,且能使民事原告人因刑事公訴為證明被告有罪而采取的必要行動中得到便利。特別是在被害人由于貧窮和無知,沒有條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起訴時,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更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利益。在一段時期內較為有效地解決了訴訟效率和刑事受害人尋求私權救濟無法可依的問題,但是,在國家公共利益占據話語權、個人權利處于退讓境地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將私權的實現寄托于刑事訴訟的附帶模式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局限性,隨著民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現行附帶民事訴訟的規定與民事法律制度存在矛盾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要兼顧兩個不同性質的訴訟在一個程序中的審理不致造成程序上、實體上的混亂,立法上就不得不煞費苦心,作出詳細的規定,才能使這一制度取得協調運行的理想效果。但司法實踐證明,要找到這一平衡點很難。我國現行不完善的附帶民事訴訟立法,對被害人保護十分脆弱,且在理論和實踐中造成種種混亂。而周全、細致的立法規定雖然對保護被害人及被告人雙方的合法權益更為有利,卻徒增許多程序上的繁瑣、操作上的不便及延誤訴訟等問題,這反過來又與設立這一制度的便捷、經濟、效率價值初衷相沖突。龍宗智教授就曾指出“在公訴案件中強調社會普遍利益的維護,強調公訴機關可以代表被害人的要求,卻多少忽視了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和矛盾性,忽視了被害人的獨特要求。設計刑事附帶民事制度提高訴訟效率的初衷,在實際運作中并未得到體現刑事附帶民事判決作出后,執行的到位率很低,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不力,被告人大多無充分的賠償能力,對被害人的損失彌補需要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制度之外進行解決,如國家補償制度。將賠付作為量刑的情節,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法院樂于采用,且通過調解使被害人先行得到部分賠付,在民事關系的結果上有利于被害人的保護,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制度內也許是對被害人保護的最佳方式,但是被告人與法院在賠償數額上的討價還價恐怕是對悔罪情節的一種諷刺,而調解過程中法院不可避免地主動干預容易被當事人同意的外衣所掩蓋,也許并沒有真正徹底地解決糾紛。司法實踐證明,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拿不到賠償的問題,已嚴重損害了法律權威和司法公信力,甚至影響到社會穩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如果在民事上得不到金錢賠償,極易產生上訪、纏訴,導致案件審結后,不僅沒有把原來的矛盾化解,反而激化了原告人與被告人以及與法院和法官的矛盾。由于制度本身的內在缺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離開了特定的歷史背景之后,許多隱蔽深處的矛盾和問題得以暴露,陷入了難以自拔的現實困境。因此,在這種情形下,許多學者主張引進刑事和解制度,以替代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就彰顯出其合理性。2018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正式規定了刑事和解制度。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理論問題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訴訟程序運作過程中,被害人和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方式達成諒解以后,國家專門機關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或者對其從輕處罰的一種案件處理方式。刑事和解在有些地區也被稱為“平和司法”、“恢復性司法”等等,雖然稱謂不同,但從解決案件的方式上看并無本質的區別。刑事和解的思想淵源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私人分割賠償,但作為一種刑事理論,它發端于20世紀中葉,是西方國家刑事思潮和法律價值觀變化的產物。隨著20世紀犯罪被害人學的興起,對被害人的保護這一課題逐漸步入人們的視野。由于行刑社會化理念與刑事和解的價值取向——以被害人的利益為中心尋求與加害人的和解——不謀而合,刑事司法政策開始探索一種被害人保護和罪犯復歸的平衡之路。這條道路,在刑事司法領域之內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刑事和解制度的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現實實踐始于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加害人—被害人”和解嘗試方案。隨后美國的印第安納州首次將“加害人—被害人”和解方案引入美國,自此,該和解方案迅速在整個美國和歐洲獲得了普遍認可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在我國,圍繞著近年來各地檢察機關紛紛推出的“刑事和解”措施,在理論界也出現了贊成和反對兩種聲音。有人認為此舉是科學的把握刑事政策,創造性地執法,促進了社會和諧;也有人認為此舉不僅不利于保護弱者的合法利益,而且有悖于國家法律,破壞了社會和諧。對這種從實踐中產生并蓬勃發展的制度,我們姑且不去討論其理論上的正當性,而應當采取一種寬容的態度,把它當做一個生命的有機體,觀察它的發展、發育、今后的走向,然后從理論上給與解釋。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現實意義
(一)刑事和解體現了對被害人利益的保護
傳統的刑法觀認為,犯罪是個人或單位侵害刑法所保護的利益或者是侵犯統治階級所確立的統治秩序的行為,從形式來講。犯罪是違反有關國家所制定的刑法規范,這樣被害人與回害人之間的沖突和糾紛,就成了國家和個人之間的沖突和糾紛,使國家與加害人成為了糾紛和沖突的兩方,加害人對被害人權利的侵害只是國家啟動刑罰的一個誘因。作為直接沖突的一方,當事人的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準當事人”,一位西方學者將“個人之間”的沖突轉化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沖突過程描述為“國家不僅僅竊取了‘沖突,而且還通過迷人的法律語言將社會相互聯系和沖突的戲劇效果和感情轉變為適用刑事程序的技術性過程?!彪m然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的權利作出了多項補充規定,如對不立案不起訴決定的申訴權、參與庭審權等,但上述諸項權利的規定旨在增強追訴能力,滿足被害人的報應情感,但卻忽視甚至無視被害人恢復的現狀,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被害人地位的工具化。刑事和解制度一改以往刑事司法實踐中對被害人合法權益的漠視,而將其置于糾紛解決過程巾的主導地位,盡可能地彌補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質損害與精神傷害,同時,加害人也能夠避免貼上“犯罪人”的標簽,或者僅僅被處予較為輕緩的處罰,從而更有利于其改過自新、復歸社會
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被害人所受到的心理創傷,使他們能重新大膽地回歸社會。作為犯罪行為的直接受害者,被害人經常有著表達個人意愿和陳述自己所受創傷的愿望,并希望通過一種傾訴和溝通機制來減輕精神上的痛苦;相對于犯罪人的重新回歸社會而言,被害人其實也有一個再社會化的過程,通過這樣一個過程,被害人可以逐漸消除對犯罪人的怨恨和仇視心理,化解對加害方乃至社會的不信任和恐懼心理;相對于那種消極地等待國家處理、被動地接受國家刑事訴訟結果的狀態而言,被害人更渴望積極有效地參與各項實體結論的形成過程,在這些決定之中施加自己的影響和愿望。
總之,刑事和解確認被害人諒解一定的法律地位,賦予其一定的法律效果,既可以促使犯罪人認罪伏法,積極賠償被害人,從而獲得從寬的處理,又可以彌補被害人因犯罪遭受的損失,恢復被犯罪破壞了的正義。
(二)實行刑事和解,有利于節省司法成本
由于當事人雙方都有和解的意愿,在調解人的幫助下,給被害人和加害人進行交流的機會,他們之問可以對刑事責任的承擔等作出一系列的協商,對于傳統刑法規定中必須采取刑罰的方式也可以協商,以非刑罰的方式來承擔刑事責任。目前,我國的監獄管理制度存在著種種缺陷,犯人交叉感染問題比較嚴重,改造效果并不好;并且,監獄人滿為患,進行改造的成本也比較高。刑事和解由于能切實提高輕微犯罪案件的處理效率,有利于犯罪人順利實現再社會化,有效節省司法成本并促進司法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實現可觀的整體司法效益。
(三)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要求,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我們黨和國家已經在黨的綱領性文件和治國方略中明確提出了要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司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之一。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正是黨中央和諧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刑事和解則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以被害人利益保護為核心、尋求被害人、加害人合法權益雙方保護的刑事和解制度,順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潮流。因此,以被害人利益保護為核心、尋求被害人、加害人合法權益雙方保護的刑事和解制度,為中國現代司法改革注入了新鮮元素,順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潮流,應當予以適用并發展完善。
四、結語
刑事和解制度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側面,其存在無論從犯罪的本質、刑罰的目的來看都是有其正當性的基礎的,但是具體的操作中還是有眾多問題值得我們去進一步探討的。
參考文獻
[1] 黃燁.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論基礎及在我國引入的當代必然性[J].法治評論,2009.
[2] 謝佑平,江涌.質疑與廢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J].法學論壇,2006,21(2).
[3] 諶鴻偉,賈偉杰.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設計缺陷及重構[J].法學評論(雙月刊),2006(2).
[4] 張艷紅.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問題的幾點思考[J].科技與法制,2009(13).
[5] 宋英輝.檢察機關適用刑事和解調研報告[J].當代法學,2009,23(13).
[6]樊榮慶.未成年人案件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我國刑事和解的理論與實踐,第57頁.
[7] 王學成,張和林.刑事和解的價值功能及制度建構[J].人民檢察,2008(8)
[8] 樊榮慶.未成年人案件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載宋英輝等主編,我國刑事和解的理論與實踐,第56-57頁.
[9] 杜立聰.《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分析》,載《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5(6).
作者簡介:朱李明(1986- ),女,江蘇鹽城人,碩士,法官助理,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