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犯罪行為是由多個借款民事行為組成。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承擔完刑事責任后,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恢復往常。但是單個借款合同中的出借人的合法收益往往不會受到法律的保護。文章旨在從法理上分析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給付借款合同相對方一定范圍內利息的合理性,對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合同的有效性問題進行梳理,進而優化合同相對方合法利益的保護,以此激勵社會閑散資金投入經濟發展,配合金融政策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政策的轉變。
關鍵詞:民間借貸;合同效力;刑民交叉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縱深發展,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數量明顯增加,對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國家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了嚴重危害。對于此類案件,因其刑民交叉的特點,社會各界異常關注,給辦案施加了很大壓力。當下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金融資金流動更加迅速,而民間借貸漸成為平等民事主體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主要方式,其為大量中小企業提供投資,為中小企業的長足發展貢獻了一定的力量。民間借貸行為逐漸成長的同時也出現了異化,有的借款人與出借人約定過高的利息,變存款為資金,破壞金融利率的穩定,嚴重者涉及犯罪,而過高的利息通常得不到合理追償。這一結果與十九屆四中全會中“一切為了人民”的偉大情懷相悖。因此法律應賦予善意集資參與人對涉罪合同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允許集資參與人請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賠償利息。
一、集資參與人利息保護的意義與請求權基礎
(一)彌補善意集資參與人因合同效力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利益損失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中是否存在被害人仍是學者討論的問題。被害人存在的基礎是人身或財產遭受侵害,在非法吸收不特定人存款的行為中,集資參與人并未受有財產損失,集資參與人反而因為國家公權力的參與導致合作格局被破壞,利息收入化為泡影,這一結果很可能導致借貸合同中出借人對司法參與的不滿。
筆者認為根據集資參與人出借時是否明知集資人實施非法集資行為,可將集資參與人分為善意集資參與人與惡意集資參與人。對于惡意集資參與人,其與集資人惡意約定較高利息,破壞金融利率穩定,明知違法而為之,其利息收益當然不應得到保護。但是善意集資人在整個集資行為中無任何過錯,其合法權益應按照合同法相關規定予以保護。實踐中,刑事判決已判令追繳、退賠集資參與人投資本金的,不允許集資參與人再提起民事訴訟。此時,若涉罪合同合法有效,集資參與人通過民事訴訟理應獲得的合法利息在刑事判決中未獲支持。合同被認定無效時,利息更無法得到保護。而合同的簽訂必然伴隨目的的存在,借款合同中出借人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息收入,若目的無法達到,勢必減少借款合同的存在。
而借款人的目的通常是為了企業的周轉經營,以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民間借貸彌補了金融借貸機構職能的不足,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便利的融資條件。而善意集資參與人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息收入,沒有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的故意,其合法利息收入理應受到法律保護。
(二)判賠利息的請求權基礎
實踐中合同有效或者無效,集資參與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都需依據相應的請求權基礎。合同有效時可直接依據合同法相關規定請求支付利息。當集資行為被認定符合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構成要件時,有的法官會認定其合同效力也歸于無效。那么集資參與人的合法利益如何得到保護,則要研究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尋求其請求權基礎。
根據《民法總則》第155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原合同對當事人不再具有任何約束力,當事人無法基于原合同而主張任何利益。但合同被確認無效后,一般認為,將產生返還財產和賠償損失的后果[1]。刑事程序中已完成返還財產的賠償,此處應堅持刑民融合的思想,避免產生責任重合的后果。我國《民法總則》第157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認不發生效力后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損害賠償請求權確定后,那么損害賠償的范圍應包括哪些,民法學者通常認為合同無效后后果包括損害賠償,合同成立后損害賠償的范圍僅限于合同履行過程中非過錯的一方因對方的過錯所遭受的信賴利益損失。因為損害賠償的直接目的是使受害人達到合同未訂立的狀態,權利人請求的根據在于其因對方的過錯而遭受了信賴利益的損失。民間借貸約定的利益屬于信賴利益,其法理在于民間借貸合同屬于實踐合同,約定利息的借款合同的成立需要踐行交付借款的要件,在達成借款合意后, 借款人交付借款才成立,若借款人不履行還款義務勢必會損害出借人的利益。當出借人已將全部借款交付集資人占有,其信賴利益就應及于全部借款,其具體的合理損失用利息來計算既合理又方便,因此當合同被確認無效也可以信賴利益損失請求法院判賠。
二、集資參與人利息保護的現實困境
(一)實體保護不一
首先在實體法規定方面,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規定的權利外延不同。依據新修訂的刑事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刑事訴訟退賠集資參與人的金額只涉及投資本金,先前退還的利息也計算在本金范圍內。在民事訴訟中,根據最高院公報案例“吳國軍案”表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涉罪合同不一定無效,刑法與民法本是不同領域的法律規范,二者并行不悖,認定合同效力應根據民事法律的相關規定。如果根據民事規定判定合同有效,則集資參與人可根據涉罪合同主張投資本金與利息。由此可知在實體方面對于集資參與人權利保護的范圍不同。
(二)程序存在重合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經刑事程序認定為犯罪,會產生一份刑事判決書,若有在先民事判決書判決集資人返還集資參與人投資本金與利息,那么法官在執行生效判決時則陷入兩難境地,刑事程序與民事程序在法律效果上產生自相矛盾的結果,破壞了司法公信力,不利于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
三、集資參與人利息的補充救濟措施
(一)區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行為與借貸民事行為,適用不同法律規范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指行為人違反國家管理規定向社會不特定人吸收存款吸收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行為人一般都是通過提高利率的方式,將社會大量的資金集中到自己手中,從而造成大量社會閑散資金不進入銀行等金融機構,同時,行為人任意提高利息,形成在金融借貸市場上的不正當競爭,破壞了全國金融利率的統一,影響貨幣價值的穩定,嚴重擾亂了國家金融秩序。而民間借貸是指除了金融機構以外的平等主體相互之間訂立合同,以貨幣或其他有價證券為標的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是非法吸收存款的通常方式。最高法院公報“吳國軍案”分析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犯罪行為是由多個合法的借貸民事行為組合而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刑事法律事實是數個“向不特定人借款”的民事行為的總和。其雖然違反了國家金融管理規定,破壞了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但集資人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合同目的是合同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因此不能將合同雙方當事人的行為“一刀切”看待,單個民事合同行為的效力,若適用民事法律規范評價并無瑕疵,集資參與人的出借行為并不必然導致金融管理秩序混亂,集資人的犯罪行為與集資參與人的出借行為應分別適用刑事法律規范與民事法律規范,維護合法權益。
(二)根據集資參與人獲賠金額的總數,賦予其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
集資參與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本質是合法利息收入未獲退賠。實踐中,刑事程序與民事程序交叉順序先后存有四種情況:1,刑事程序終結后,集資參與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結果是被駁回;2,刑事程序進行中,集資參與人提起民事訴訟,結果是被駁回;3,民事程序終結后,刑事程序啟動;4,民事程序進行中,刑事程序啟動,結果移交刑事司法機關處理。每一種情況都會得出一種司法結果,退賠、追繳的資金都有一個確定的數額,若善意集資參與人對退賠、追繳的數額不服,應允許其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維護其合法權益。
刑民交叉案件的辦理一直是實務中經常遇到的復雜問題之一,在實際辦案中,應當堅持融合共進的理念,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之間的差異固然存在,但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不能彼此相背而馳,相互否定。若合同被認定無效,則集資參與人可依據民事合同無效相關規范主張自己的合法利益。在刑民交叉案件中,罪與非罪是不可相容的,但在此罪與彼罪、刑民之間又是充分融合的,因此在處理刑民交叉案件時,要全面考慮社會效果、法律效果,避免司法沖突。
(三)利息補充救濟的范圍
利息得以救濟的范圍應參照最高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關于利息的三個區間的規定,即集資人與集資參與人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集資參與人請求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集資人與集資參與人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的,超過部分不予支持;24%與36%之間屬于自然債務,集資參與人請求支付的,集資人可拒絕給付,已給付的不得請求返還。
四、結語
國家通過公權力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也應盡力促進民事合同目的的實現,避免以刑代民、以刑代行。其實,實體法律的適用,從來都不能單純應用三段論的簡單推理,各制度背后必然包含立法者和司法者的價值判斷,以及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衡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入刑的主要原因是其破壞利率統一、影響幣值穩定而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導致國家通過信貸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減弱,因此國家選擇了金融抑制的理念。金融抑制是發展中國家金融體制普遍存在的一個典型特征,但是金融抑制戰略已不適應當下經濟發展現狀,而資本短缺卻是困擾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公權力在實現維護國家管理秩序的目的,也應使經濟政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能顧此失彼。
賦予善意集資參與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被告人賠償利息的權利,有利于緩解經濟社會資金短缺,促進經濟發展。若阻斷了集資參與人的利息賠償請求權,則會削弱市場主體將社會閑散資金投入資本市場運轉的積極性,導致自有資金難以投資到實體經濟,也就無法實現民間借貸存在的價值,民營企業的生存又將面臨困難。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王軼.民法學,法律出版社第5版.
[2] 江必新主編.胡云騰執行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148-149.
[3] 張家麟主編:民間借貸糾紛訴訟指引與實務解答,法律出版社2014:179.
[4] 葉名怡. 涉合同詐騙的民法規制[J].中國法學,2012,1.
作者簡介:范蘇(1997- ),女,2019年6月畢業于淮陰師范學院法學專業,現就讀于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律(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