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審計從屬于政府,在社會治理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同時也是政府管理國家和治理這個社會的重要基石。由于審計機關和相關的從業人員存在一定自身的過失和相關的欺詐行為而臆造出來的審計報告或者是不加判斷的任性的裁決而作出相關審計的懲罰,因此會造成被審計的委托方遭受一定的損失而應當承受的相應責任。只有不斷的加大建立長期有效的審計法律責任追究機制,則有利于抑制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出具的不實的審計報告。從而敦促審計機關和工作人員的審計意識,規范其遵守國家的審計規則,減少國家不必要的一些損失。該文使用問題與機理的研究方法來討論怎樣完善和優化我國審計在法律責任下的追究機制,與此同時提出針對性的意見與建議。
一、追責的相關機理
(一)審計追責的種類
國家審計的追責主要是由于相關機關和從業人員存在著過失、欺詐等行為作出的不符合實際的關于被委托方的審計結果并且憑借個人經驗作出相應的處罰決定,當然會造成被委托審計方承受一定的損失和承擔不該承擔的責任。當然,在我國追責機制劃分主要按照類別進行,分別是:行政、民事與刑事責任。
1.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指我國國家權利機關對違反國家相關的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或者相關條例的行為所受到的懲戒與相應的處罰。我國的國家公務人員不履行或者違反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或者相關條例則會受到相應的處罰,當然存在行政處分與行政處罰這樣兩種類型的方式。
2.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我們可以通俗的認為對民事義務不作為和不承擔因而受到的懲處和制裁。嚴厲懲處相關自然人的以達到警示目的,同時還可以對其他的自然人起到教育的作用,從而會使人人盡最大可能的履行自己的相應的民事義務,達到社會治理的井然有序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國2009年頒布的《民法通則》對民事責任作了詳細的規定:就國民和法人代表來說是其因為違反國家的法律規章制度而必須所要承受的相應的結果;就國家機關和相關的從業人員來說就是他們在完成國家賦予他們任務時,惡意針對國民以及法人代表和相關的組織的正當的權益而必須承擔的相關的責任。當然,國家審計機關和從業人員在踐行相關的職業準則時由于自身出于判斷的過失和對被委托的審計方的欺詐從而導致被委托審計方相關利益受到一定的損失而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3.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最具有懲戒性以及最嚴厲性的懲罰措施,當然對審計的規范影響重大。依據中國1997年頒布的《刑法》可知,刑事處罰主要包括主刑和附加刑,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下實施的最為嚴厲的懲罰。如果我國的國家相關審計人員違反刑法的相關規定必將受到刑法的最嚴厲處罰。
(二) 審計法律責任承擔的原因
我國的國家審計法律責任承擔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普通過失、重大過失以及欺詐。這是我們國家以及政府嚴厲打擊審計人員在這三個方面所犯的錯誤,并且是絕不姑息的。
普通過失:
普通過失也稱為一般過失,是指審計機關以及從業人員不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相關的職業道德以及相關的審計所要求的職業準則。當然,審計人員犯了普通過失相應的則要受到行政方面責任和民事方面責任的制裁和處罰。
重大過失:
重大過失則是國家的審計機關以及從業人員完全沒有遵守相應的審計的職業道德和相應的審計準則。比如,要求對被審計單位一些必要的審計程序如進營環境、風險評估而沒有進行相應的審計,而是直接進入審計的下一步。針對這樣的業務,國家審計機關以及工作人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從而不會對國家造成相應的損失。當然,如果國家審計機關的相應人員存在重大過失會在很大概率上得到刑事方面過于嚴厲的懲罰。
欺詐:
欺詐通常被認為是通過違反職業操守和相關的審計的準則而明知故犯的損害相關方利益的行為,從而會給委托人造成損失以及導致不可估量的后果發生,例如:偽造相關錯假的審計取證、自己制作相關錯假的審計手稿和無故的開據相關的報告。不過相關審計機關和從業人員存在主觀意識的不純目的是判斷欺詐的主要方法,肯定會是度量國家的審計機關和相關的從業人員背負哪種責任的重要判斷標準。欺詐相較于過失的危害更大,因此對相關審計機關和從業人員的處罰也就相應會嚴重很多。
二、相關機制失靈的原因
外部原因:
第一是,中國尚不健全審計法律責任追究機制的建立,這是影響我國審計失靈的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之一。由于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審計機關以及相關的審計從業人員對自己所履行的職責不當一回事而進行惡意的踐踏。由此,會毫無顧忌的違反自己的職業操守及審計原則。當然,由于踐踏法律法規的機會成本較小并且受到的懲罰比較輕等這些都會加劇審計法律責任追究機制的失靈。第二是,針對相關的審計問責制度不健全,這是影響我國審計失靈的另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由于問責制度的不健全并且問責制度只是限于內部人員對內部人員的問責,則會導致審計人員不按照相關的審計法律法規來執行問責制度,這樣也會導致審計追究機制的失靈。第三是,外部對審計結果的關注度不夠,這是導致我國審計機制失靈的第三個原因。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國民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國民對審計結果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比如:審計內容的結果過于抽象,導致國民對審計結果的積極性銳減。
內部原因:
第一是,國家審計自身的弊端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的任意性審計。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大部分國外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國家在進行審計的時候,發布相應的公告是審計機關所必需履行的職責。然而,中國的法律法規文件性的規定了我國的審計機關要向社會和國民發布相應的審計報告,不過法律也并沒有強制性要求我國的審計機關必須向公眾公布,只要審計機關向自己的上級報告自己的審計結果就無需向公眾公布,這樣會導致我國的審計的隨意性太強,當然這也是我國國家審計自身的弊端所導致的。我國現行的審計制度行政干預的色彩比較濃厚,即使我國的審計機關會定期的向社會以及國民公布相關的審計結果但是和發達國家進行比較我國的審計公布則顯得比較落后。第二是,審計結果不夠及時、有效與充分。許多發達國家的審計署會把自己審計結果經過權威部門的認證之后立馬向社會公眾進行公布,這樣會大大提高審計結果的權威性與及時性。然而對于中國來說,由于審計機關的審計資源和力量的限制,導致我國的審計機關沒有辦法對相關的各個政府機構的預算和相關的國企進行審計,通常情況下是好幾年以此輪回,這樣就會導致國家沒有辦法準確有效得到政府部門的預算執行情況。當然,除了時效性之外,我國的審計結果還存在著審計結果不夠充分,“審計風暴”突擊檢查的這些年,我國的審計結果做的還算差強人意,但是等到“審計風暴”過后,我們發現我國的審計機關有點開始懈怠起來,在審計結果的披露方面做的又開始不夠充分。第三是,審計機關的主體責任不夠明確。中國的審計機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這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不過,我國目前的審計監督主體責任的劃分還是不夠明確,沒有清晰的確定審計機關以及審計從業人員的職責。當然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審計職責也存在著一定相互推諉與扯皮。此外,由于缺少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相關機構對審計責任主體的界定,所以我國的審計制度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三、相關的優化對策
眾所周知,我國的審計追究機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則有必要進行相關的改進,從而讓我國的審計機關以及相關從業人員更好的為國民以及社會服務。
增強審計的責任大局觀:
增強審計的可信度和質量要考慮到審計的各方各面,同時需要各方的共同配合,從開始到中間過程以及審計報告的結果,每個部分要嚴格控制,這樣審計才會取得好的結果。這需要內部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同時也要求審計的從業人員要明晰自身所從事職業的偉大性,嚴格遵守審計機關的職業操守以及自己的責任意識。此外,也要防止中央審計機關與地方審計機關之間相互推諉扯皮,要嚴格明確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職責。這樣,我國的審計事業才會更加得到國民以及社會的擁護。
落實審計的責任追究制度:
眾所周知,中國的審計制度對審計相關人員的要求是比較低的,即使審計從業的相關人員在審計方面犯有錯誤,也會不了了之而不會追究其的責任制度。只有建立起并且落實好審計的責任追究制度,那么各級審計機關以及相關的審計從業人員才會對自己職業準則的遵守。同樣也會要求審計機關以及從業人員在自己職責所屬范圍之內運用好自身的權利,讓自己手中的權利更好的為國家和人民服務。所以要明確增強追責體制建設的重要性,當然在追責體制時必須堅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追究,一定保證所有人在體制面前一律平等。
及時、充分的公布國家的審計結果:
審計機關部門要想樹立自身的權威,就要做到自覺的接受法律、社會和人民的監督。因此,政府在審計的時候保證審計的質量的同時要縮短審計的時間,讓審計結果盡早讓社會民眾所知悉。提高自己審計部門的辦事效率,同時也要讓自己的工作在透明的環境下進行運行。在審計工作上不能做的含糊不清,要做的有依有據。在公告上又做到有創新,避免大量文字的贅述而讓人民看不懂而失去對審計工作的興趣與信心。同時審計工作的公式形式要進行創新,做到審計的結果通俗易懂,比如:增加今年度和去年度的審計結果之間的對比,這樣可以讓人民心里有個對比。總之,審計機關以及相關從業人員要盡自己之所能把審計結果及時、充分的告知社會與人民,這樣才是做人民滿意的審計。
完善相關的審計法律法規建設:
不管在審計法律法的完善構建中面臨再大的困難,我們應該砥礪而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進一步完善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讓審計機關以及審計人員做到有法可依。這樣在法律法規強制力權威的震懾下,審計機關及其從業人員才能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依法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當然也應該要注意協調法律法規之間的不一致性,增強法律法規對責任認定的一致性。
增強審計結果的客觀性與權威性:
中國的審計機關作為行政部門要接受國務院的統一領導。因此,我國的審計報告極容易受到政府部門的干擾,其過程與結果的客觀公正性難以保證從而飽受質疑。則我們必須給于審計機關的權威性,讓其獨立的進行審計工作,并且讓相關部門進行監督。
四、總結與啟示
進一步優化我國的審計責任追究機制有利于加快完善我國的審計制度,讓我國的審計機關以及相關的從業的人員的權威性得到社會和人民的認可。審計機關以及相關從業人員要時刻遵守自己的職業操守和行業準則,牢記自己的使命,讓自己手中的權利在法律和法規許可的范圍內得到好好的運用。
總之,為了讓審計制度透明起來我們要做到:提高審計的責任意識、落實審計的責任追究制度、及時、充分的公布國家的審計結果、完善相關的法律建設以及增強公告分布的可信性。從而不斷推動我國的審計事情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秦榮生.深化政府審計監督,完善政府治理機制[J].審計研究,2007(1):3-9.
[2] 張琪,宋夏云,劉成立.國家審計法律責任追究機制的優化探析[J]財會月刊,2018(19):140-144.
[3] 宋夏云.國家審計目標及實現機制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35-140.
[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法通則.主席令[2009]18號,2009-08-27.
[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刑法.主席令[1997]第83號,1997-03-14.
[6] 謝榮,宋夏云.國家審計公告制度研究[J].當代財經,2006(12):108-112.
[7] 雷俊生.審計項目質量責任追究機制初探[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01):40-42.
[8] 雷俊生.建立審計項目質量責任追究機制初探[J].審計月刊,2007(01):11-12.
[9] 徐晨.問責理念的形成及其實現——審計責任追究問題之回應[J].行政與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學報),2005(09):23-25.
[10] 劉峰,劉富國,姜軍成.建立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賠償糾紛的新機制[J].山東審計, 2002(3):17 -18.
[11] 董大全.基于國家治理視角的審計監督法律制度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6):19-25.
作者簡介:王立濤(1977.02- ), 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研究生,講師,河北金融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金融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