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惠倩 樊玉琪 楊娟
摘 要:壯錦作為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壯族這一少數民族特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此篇主要立足于傳統壯錦織品生產方式單一,經濟價值不高,且與現代大眾審美不相符的現狀,旨在通過將壯錦花紋紋樣與收納類產品進行“跨界”融合的方式,對壯錦進行經濟價值的開發利用。在實現保護和傳承壯錦這一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為其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關鍵詞:壯族織錦;收納;產品設計;經濟價值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作為廣西精美手工藝品的壯錦,便是其歷史的見證者之一。壯錦,起源于宋朝,與南京云錦、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合稱為中國四大名錦。壯錦主要是使用各種顏色的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其不但圖案生動、結構嚴謹,并且色彩多樣,富含了熱烈、開朗的民族風格,也進一步顯示出了壯族勞動人民對天地的崇拜與敬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與向往。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與大眾審美意識的轉變,壯錦由于其適用范圍狹窄而逐步淡出大家的視野。雖然已有許多人注意到壯錦文化的現狀,也著手研究了其歷史意義和重要性,但鮮少有人對傳承發展壯錦文化、開發其經濟價值,將壯錦文化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一方向進行研究。本文主要通過調研、走訪等方式分析壯錦的經濟價值,并探討以文創產品開發壯錦文化經濟價值的可能性,以及通過壯錦文創產品將壯錦文化引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實踐方案。希望借助此次研究,為弘揚和傳承壯錦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提供一份參考經驗。
一、開發壯錦經濟價值的原因
(一)有助于弘揚、傳承壯錦文化
隨著我國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持續推進,人們開始意識到社會發展過快,在大家沉浸于快餐文化帶來的新鮮、娛樂的同時,傳統文化,如:表演藝術、口頭傳說、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節慶、禮儀等,首當其沖受到了猛烈的沖擊,于是便有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留住手藝》等紀錄片,用以記憶、傳播這些中華歷史長河中的瑰寶。
壯錦作為中國的四大名錦之一,是充滿壯族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之一,它是由壯族的婦女以棉紗為經,以各類彩色絲絨為緯織成的,人們賦予它們各種花紋圖案,如花卉、動物、山水畫等,造型活潑多樣、色彩對照光鮮,而且具備冶艷粗豪的民族藝術風格,并且非常的結實耐用。這項手工藝品曾是壯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是壯族人民千百來的智慧結晶,滾滾歷史長河向前奔流不息,它看過朝代更迭,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是中華文化歷史的“見證者”之一,亦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二)榜樣——譚湘光老師
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老師,勇于對壯錦技藝進行創新,并開發出許多融入了民族風格和時尚元素相結合的日常生活小物件,這些作品迎合大眾的消費需求,不僅由此打開了國內銷售市場的一角,譚湘光老師還帶領壯錦走出國門,登上了國際舞臺,這表明了大家對壯錦文化產品的認可。
由譚湘光老師的事跡,可以看出壯錦的發展潛力無窮,以及大眾對壯錦文化發展的認可及需求。從其中也可以看出,傳統壯錦雖然民族風格濃厚,但卻不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水平,以及日常需求,而要做的就是向譚湘光老師學習,對壯錦工藝產品進行創新,融入更多種風格的元素,如動漫卡通化元素、國際化元素、抽象元素等,并制作出更多日常生活用品,以滿足大眾需求。
二、產品設計調研走訪分析
(一)前期資料收集及走訪
在確定產品設計前,應明確目前已有的以壯錦元素為主體的產品設計,以到達本次項目創新的目的。經過查找網上資料,確定了目前在服裝、床上用品、首飾、藍牙等產品中都已運用了壯錦元素。同時,通過參觀壯錦博物館,如:位于崇左的崇左市壯族博物館、位于南寧的廣西非遺生活館等。采訪館內工作人員及其他了解壯錦的相關人員,獲得了更多關于壯錦的知識。
(二)設計調查問卷
項目研究初期,為了解大眾是否了解壯錦和大眾對壯錦的看法,以及大眾對壯錦產品的期待和需求,進行了小范圍的問卷調查。最終調查結果得出,95%的年輕人不太了解壯錦,主要是因為身邊缺少壯錦產品的制作和使用,有98%的人表示贊同傳承發展壯錦,并期待看到壯錦的文創產品,并且83%的人表示愿意購買百元以內的壯錦文創產品,大家也更期待壯錦文創產品制作成日常收納類用品、裝飾品以供使用。
三、壯錦元素收納產品設計
(一)滿足目標消費群體需求
本次產品設計,將目標消費群體主要定位在20—30歲的女性,且具有一定的審美意識和消費能力。這一年齡段的女性,相較于其他年齡段而言,對外形精巧,有美好寓意的產品更為感興趣。在這一前提下,也都期望產品可以同時具備物美、質優、價廉以及實用性強等特點。
(二)產品定位
打破傳統壯錦只停留在單一的紡織業中情況,試圖通過與日常生活中常見且使用頻率較高的收納類產品結合。在這類產品中融入壯錦元素,設計出與現代大眾審美情趣相一致的產品。使壯錦這一歷史悠久且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當今社會中以新的形式呈現并煥發生機,同能能夠獲得新的經濟價值。
(三)設計理念
在進行調查問卷的基礎上,對目標消費群體所期望的產品設計進行歸納整理。最終將產品設計內容設定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收納類產品。如:飾品收納盒、雜物收納編織籃、衣物收納袋等等。將重點放在融入壯錦花紋紋樣的運用上,同時結合目前大眾總體的消費水平及審美情趣,以此來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外觀造型精美及實用價值高的需要。在花紋紋樣的選取上,選用小萬子與棱紋、太陽花這兩種為主。其中,小萬子與棱紋有著福氣這樣的寄意。具備連續性,整齊而豐富的裝飾美的特點。太陽花,則寓意著人們對光明的希望和對太陽的崇敬。花型整體而言美觀大方。這兩種壯錦花紋樣式在美觀的同時,也可以滿足消費者對美好寓意的追求。
與此同時,對選用的這兩種不同的花紋,采用單一花紋制成和兩種花紋組合制成兩種不同的形式。也提供給消費群體以花紋紋樣平鋪和花紋紋樣鏤空疊加的方式,增加產品的美感。這也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年齡段、性格特征和選擇偏好。提供給消費者多樣化的選擇方式。
(四)產品適用范圍
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產品之一,收納類產品適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場景、地點。如:日常零碎物品(鑰匙、耳機線、充電器……);化妝品整理;重要文件的收納整理;等等。收納用品的使用,不僅可以使生活中凌亂或無處放置的物品盡可能的遮蓋或隱藏。在達到節約空間的同時,還可以實現雅觀與時尚的完美結合。
四、結語
壯錦,作為壯族人民千百年來創造出的集實用和美觀為一體的,具有壯族傳統特色的手工藝品,是壯族人民意識文化形態的體現。但在目前,由于傳統壯錦制作機器古老,幾乎是人工生產,生產效率低下。甚至有部分工藝已基本失傳。所以,通過對此次創新項目的探索,將壯錦紋飾與收納類產品進行“跨界”融合,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傳承和發揚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當今的年輕一代能夠對我國的優秀文化有更好的認識。使壯錦文化遺產得以在人類文化藝術的歷史上繼續熠熠生輝,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添加新助力。同時也為促進壯錦產業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創意點。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對壯錦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只是提出了自己淺薄的見解,仍然需要更多的人對其進行開發研究和實踐。最后,希望壯錦這一文化遺產,能夠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得到更多更好的創意結合,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路瓊.傳統織錦技藝在現代設計中的轉型與應用思考——譚湘光傳統手藝調研[J].南方文壇,2016,175(06):164-166.
[2] 朱岸靜.壯錦圖案探究[J].藝術.生活,2011(05):73-75.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9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自治區級立項項目“壯錦作為壯族傳統文化的代表產品的經濟價值”(201910604096)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席惠倩(1999.12- ),女,漢族,山西臨汾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本科在讀;樊玉琪(1999.06-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本科在讀。
*通訊作者:楊娟(1984.04- ),女,漢族,河南湯陰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英漢互譯;少數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