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什么是公平正義,如何促進公平正義?需要進一步界定公平正義的科學內涵,吸收西方有關公平正義的文明成果,進一步明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內涵和實現路徑。
關鍵詞:公平;正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和正義,關乎每個人的利益,是人類永恒的核心價值追求。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的公平正義是什么、如何實現公平正義,是擺在一個執政黨面前不能回避的問題,不能有效解決公平正義,勢必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甚至會危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要實現這“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就必須平衡和兼顧好各方利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對公平正義進行研究探索,理清公平正義的內涵,學習借鑒西方關于公平正義的有益思考,明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觀的基本主張和實現途徑,不僅為解決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利益分歧提供理論支持和價值引導,更對解決新時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公平正義的內涵
什么是公平正義?人們通常將公平、正義兩者等同起來,以為正義就等同于公平,或把公平與正義兩個范疇結合起來,通稱為“公平正義”,公平、正義這兩個概念之間既存在某些相似性和邏輯關聯,但是嚴格地說它們是有區別和差異的,各自具有不同內涵。《說文解字》中記載:“公,平分也”“正,是也”。公平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是“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相較于“側重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應然成分多一些”的公正,公平“強調衡量標準的‘同一個尺度”“現實成分多一些”。相較于公正的這種“應然性”,公平的“現實性”決定了公平更多的偏向于一個價值中立、客觀存在的概念,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一種相互平等交換、均衡的社會關系,要求合理、均衡地分配所有社會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這種帶有約束力的社會關系,是調整個體社會成員的規范和準則。
“正義”作為一個復合詞最早見于《荀子·儒效》:“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不過這所謂的‘正義意謂僅僅在于對典籍所涵義理或趣味考辯與詮解”;今天我們中文語境下理解正義概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其義”“正其道”的意思,認為正義就是合乎道義,具有道德的含義,其核心內容是權利和權力、責任和義務的均衡和合理安排。如果說公平是微觀操作層面上,客觀、具體“同一個尺度”的衡量標準,那么正義則是宏觀、更高層面制度上,“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價值追求。比如說,按勞分配原則這種制度(規范)現在被認為是公平的一項安排設計,已成為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普遍接受的共識,但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來說,如通過“按勞分配”原則獲取生活資料,則難以滿足其基本生活保障,這顯然不是我們在政策制定或制度設計時候想達到的理想狀態和最佳效果,其實正是公平與正義二者在其內涵上的差異所致。雖說看似公平的事情未必實現正義的結果,但公平是正義的基礎,“沒有公平在具體操作層面做奠基,正義就有可能被架空”。這也啟示我們,在政策制定時,既要采取具體化公平措施,也要考慮其結果的正義,公平和正義只有在結合起來考慮,才具有正向度的價值。
二、西方公平正義理論的理論借鑒
當前,我們研究公平正義,有必要梳理和借鑒西方公平正義理論,進一步厘清“公平正義”這個概念,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正義觀,進以有助于我們理解公平正義和處理社會面臨的一些不公平正義的問題。
古希臘哲學傳統認為,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每個人都應該各司其職、各守其位,做符合自己“等級”身份的事情,就是一種美德,公平正義和美德與等級秩序相關,對個人如此,對國家(城邦)也同樣如此。其后的中世紀,把公平正義置于神學之中,認為公平正義的標準來自上帝,人們要通過對上帝的信仰,遵守基督教的教義準則,才能實現公平正義。近代以來,公平正義由對神的信仰變成對人的尊重,“我思”“我在”取代了“神思”“神在”,開始反思作為理性的人,首先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每個人要追求最大幸福,為實現利益最大化,則每個人必須要放棄一部分的自由、平等、權利來達成契約,否則社會就會變成“人與人的戰爭”,得不償失,公平正義意味著對契約的遵守,而國家是建立在契約之上成立,為了更好地保護每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
在當代,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是“公平正義觀”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研究者認為,我們現在使用的“公平正義”概念應該有來自率先提出“公平正義”觀念的西方學者羅爾斯的啟發。近代以來的正義觀重視個人價值,肯定個人追求利益的合理性,這種為滿足個人物質需求、結果導向的實踐,為社會發展提供動力,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這種功利主義的正義觀可能會導致自我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與社會上其他人的利益相對立,或以大多數人的名義侵害少數人的權利(利益)。正是為了避免功利主義的弊端,約翰·羅爾斯提出了他“作為公平的正義”(Justice as Fairness)的觀點。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公平正義要超越人的物質基本需求,從理想的、道德的角度,強調“平等的自由”,注重人的理性和行為的過程,通過社會基本結構的調節和社會制度的安排,更好地保護個人權利,在社會發展的更高層面提升國民的整體福祉,來實現公平正義。
為此,羅爾斯在其代表作《正義論》中詳細闡明的兩個公平正義原則是:“第一,每個人對與所有人享有的類似自由系統相容的最廣泛的、完整的基本自由系統,享有平等的權利; 第二,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必須這樣安排:(一) 在與正義的儲蓄原則一致的情況下,給處于最弱勢地位的社會成員帶來最大的利益;(二) 依系于機會公平平等條件下地位和職位向所有人開放。”第一原則一般稱為“自由平等原則”,認為自由是正義最優先原則。羅爾斯把自由定義為是“這個或那個人或一些人自由地或不自由地免除這種或那種限制或一組限制而這樣做或不這樣做”,包括了政治自由、言論和集會自由、良心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人身自由和擁有個人財產的權利、依法不受任意逮捕和剝奪財產的自由等一系列自由。第二原則稱為“差別原則”,就是怎樣分配“自由”之外諸如權力、財富、機會等其他資源。羅爾斯一方面強調自由權利優先性,激發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造社會財富,實現高效率,但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社會結構不同人起點的不平等,通過“差別”的補償原則,給與處于社會“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更多關注和照顧,以此來規避自由市場帶來的貧富懸殊,造成的社會兩極分化,從而能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因為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加注重個人的權利和人的全面發展,從單純的追求效率推動變為公平推動,這些都需要公平的制度設計,合理地考慮權利和義務的分配,以期在“平等”與“自由”、政府干預和市場競爭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從而達到社會穩定與和諧。反思我們過去文革期間就是忽視了這種“差異”,吃“大鍋飯”,過分的追求“平均主義”,帶來了慘痛的教訓。
三、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時代內涵和路徑
我們對于西方思想的學習和借鑒,歸根結底是回到馬克思主義指導的中國現實中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國家政府的組織形式,決定著社會制度類型;一種社會制度是否是公平正義,要看這個社會制度是否適應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公平正義觀是一個歷史范疇,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公平正義價值觀念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的經濟基礎在不斷發生改變,這就必然會導致上層建筑的觀念不斷變化,公平正義觀念也就會隨之發生變化,但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對公平正義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就像恩格斯所說:“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觀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階級的公平觀則要求廢除被宣布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所以關于永恒公平的觀念不僅是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既是社會發展的實踐主體,又是對社會發展進行評價的價值主體;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主要推動力量,要實現人的解放的目標只能靠人民自己去實現,社會進步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最大多數人“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人的自由是在勞動中獲得的,但要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實現人民主體的主體地位,必須推翻不合理的制度,調整和改造人們所處社會關系,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的另外一重含義。
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高舉公平正義的旗幟,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經過艱辛的探索,在曲折中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此基礎上,又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邁入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階段。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得到長足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穩步推進。但在社會發展過程同時也產生了發展不平衡和社會分配不公正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兩極分化的財富差距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發展差距持續拉大,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等等。這些問題錯綜復雜,有的社會矛盾還相當尖銳,已經對社會公平正義提出挑戰。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這種現象最直接表現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這種貧富差距的既成事實又會造成個體發展機會的不均等。鄧小平晚年曾前瞻性地指出:“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任何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都在某種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說過“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段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單純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還不足以揭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對此,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有一個精辟的論斷:“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強調“富裕”,是為了不斷地解放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做大蛋糕”;另一方面通過“共同”來實現發展成果人們共享,“分好蛋糕”,實現人民對公平正義的訴求。習近平同志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公平和正義并列,指出要“注重社會公平”,并首次提出要“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2006年10 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使用“公平正義”概念,明確提出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之一,此后中央文件用的都是“公平正義”。黨的文件去掉“公平和正義”中間的“和”字,“公平正義”中間有沒有一個“和”字,意思大不一樣,這一字之差,實際上體現的是我黨對公平和正義這兩個概念之間關系的認識的深化。“公平正義”的意思是“公平的正義”或“以強調公平為特征的正義”,其中“公平”是修飾“正義”的。表明我們黨所追求的正義是公平的正義,而不是別的什么正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公平正義不僅僅是價值追求的“美德”,還更是社會基本制度層面上的安排。要解決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以公平正義為原則來尋找應對問題的思路和措施,構建以“三大公平”為核心內容的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權利公平是公平正義的核心和前提,要以法治建設來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或權利,按照十九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把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老百姓辦事少跑腿,辦事不求人。機會公平是起跑點的公平,為確保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夠享有獲得某種社會資源的可能機會,既要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又要加強機會均等的制度設計。比如: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注重向農村、貧困、邊遠、民族地區等薄弱地方傾斜;在社會保障方面,要消除公民在城鄉、行業、公有私有企業之間平等享有的差別,建立健全“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市場競爭中,讓參與市場競爭中的不同市場主體獲得一視同仁。規則公平是一種形式和程序上的公平,規則公平是公平正義的基本保障。規則公平一方面是指在形式上,程序(規則)面前人人平等,人的一切行為都必須受到規則的約束,同樣的程序(規則)人人都要遵循,不能因人而故意設置不同的規則;另一方面,從實質上而言,要求規則本身必須是正義的,或體現正義精神的。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2] 新華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39.
[3] 吳忠民.關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異之辨析[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4):15.
[4] 黃克劍.“正”、“義”與“正義”——中西人文價值趣求之一辨[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50.
[5] 陸樹程,劉萍.關于公平、公正、正義三個概念的哲學反思[J].浙江學刊,2010(2):202.
[6] 楊玉成.政治哲學與促進公平正義[J].學習與探索.2015(7):8.
[7] [美]約翰·羅爾斯著,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
[8] [美]約翰·羅爾斯著,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02.
[9] [美]約翰·羅爾斯著,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00.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9.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12] 李景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上鮮明地寫發展與公正[J].理論視野,2011(7):5.
[13] 冷溶 汪作玲.鄧小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64.
[14]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5]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1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793.
[17] 楊玉成.政治哲學與促進公平正義[J].學習與探索.2015(7):7-8
[1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21.
[19]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20]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96.
作者簡介:沈現斌,百色干部學院,教務部教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和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