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李楊
摘 要:“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深入探究人的發展問題而合著的偉大理論成果。通過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各方面條件的論述,進一步為人們準確認識人的發展問題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指導,并且指出,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歷史階段過程中,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人的全面發展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含義解析
首先,“人的全面發展”是個體與整體雙向發展的問題,不是單個人或單個群體的問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馬克思是從現實的歷史的人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人”的角度來考察人類歷史的。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發展是與歷史的發展相一致的,社會是從一定的個體中產生的,國家則是從一定的社會結構與個人生活中產生的。因此,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個體的發展,因為個體是屬于整體的,個體發展了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會帶動整體的發展,但要知道這種影響力在不同的個體身上,發揮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1]。”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而個體的發展也沒有千篇一律的模式可循。同樣,世界上沒有完全不同的葉子,個體的發展中又有每個個體所共有的內容,即群體、族類的發展。這里的“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的“真實”的人,他們生活在現實世界、從事著物質生產,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各種社會關系。例“人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2]。”可見,個體的發展是群體發展的前提條件,而群體發展則是個體發展的總體體現。
其次,“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一個靜態的。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尤其是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它不分時間、地點、階段,還揭示了該怎樣從動態的角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以,馬克思研究的出發點,不是對單個的個體進行簡單分析,而是注重人的歷史現實性研究,注重對現實中的個人及其在生存過程中的所有關系尤其是物質生產關系的深入分析。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這就表明人們的性格、行事方式等都是迥異的,因此,他們以自己的“特色”決定了他們的生產是什么樣的,關系是什么樣的。正是這一點使得馬克思揭示了“靜態”的人只不過存在于虛無世界與解釋世界中,且揭示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這一論斷,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說明了人的本質,為人們認識人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點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正因為有馬克思的闡述,才進一步指出了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研究應當著眼于“現實性”,即歷史發展、社會發展、生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認人是處在現實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中的、可依靠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
最后,“人的全面發展”不單單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4]。”當思辨停止的時候,實踐就開始,所以實踐是思想的界限,而且同時又是人的價值的界限,不能實踐的東西都不會有價值,抽象地界定“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是沒有任何實踐價值的。“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5]。這都說明了個人與現實世界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現實世界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離開了人就沒有現實世界,它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時人是現實世界中的人,它的存在也無法離開現實世界而生活。現實世界猶如一個有生命、有活力的有機體,人猶如這個有機體中的細胞。只有有機體中充滿所有細胞,這個有機體才能是“有生氣的”;細胞如果脫離了有機體,也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個人的科學發展是現實世界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現實世界發展的根本目標。因而,把“什么是人的全面發展”僅僅看成是純粹理論問題,是一個形而上學的陷阱,馬克思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把“什么是”的理論問題轉換成了“什么條件下實現”的實踐問題。
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
(一)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為人們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在《形態》中指出,“人”發展的依靠力量是生產力,而要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則必須以“發達的生產力為基礎”。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可以通過生產來獲取自己的物質生活資料,這標志著人在全面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再者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生活資料不斷豐富,不僅解決了人們的饑餓問題,實現溫飽,還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有資格”可以追求享受和自身發展。總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就需要認識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遍布每一種生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產力的表現形式,人與人的關系是生產關系的呈現方式,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則構成了現實世界,再加上,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生產關系以及全部社會關系的基礎,人的全面發展也表現為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從這一視角來說也證明了生產力的發展或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人的全面發展基礎條件。
(二)消滅舊式的社會分工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核心的新世界觀角度合著了《形態》,雖被稱之“尚未完成”,但卻標志著人類哲學思想的革命變革。這也就使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批判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來源有了依據可循,并且,馬克思還提出分工并不是一個超歷史的永恒的東西,而只是一個歷史的范疇。隨著資本主義迅速的發展,分工變化也逐漸被提上日程,一方面使社會生產力獲得很大的發展,另一方面,分工也造成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片面性、被動性、強制性、固定性。所以,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舊式分工是工人出現片面不良發展的直接原因,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則是由生產力發展狀況和制度決定的。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工廠內部存在著嚴重的不同分工,使人的個性畸形和才能的片面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所以,個人要想獲得全面的發展,就要擺脫舊式的社會分工,只有揚棄舊式分工,個人才能從舊式分工中“分裂”出來,自由地選擇符合自己能力的職業,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天賦,從事“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這樣,人的社會特性才能在現實世界得到充分發展。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期望消滅資產階級,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制度,實現人“真正的解放”,讓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最終促進人類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三)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環節
教育是以現有經驗和知識為依托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教化人、培育人的一種手段,是發現問題、解釋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實踐能力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學會理性思考的一個前提條件,但同時,更是人獲得全面發展的關鍵環節和根本途徑。馬恩曾多次強調教育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它不僅可以改變人的本性,還可以讓人獲得賴以生存的勞動技能和技巧,當然這里所說的教育不是完全屈從于舊分工的專門教育、技能教育,而是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愛好的全面教育,這就擺脫了舊式分工為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由此可見,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質,且他們認為只有全面的教育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普遍交往的建立與發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正處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信息網絡化、社會多元化的時代,因此,要研究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就不能不打開視野以具有全球化的眼光,馬克思、恩格斯就是用這種眼光來看待問題的。馬恩在《形態》中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認為由此驅動的人類歷史必然會走向世界歷史,同時在考察人的發展時,總是強調和“世界歷史”緊緊聯系在一起。可以說,離開了“世界歷史”的思想,就很難深刻認識和把握關于人的發展的理論。按照馬恩的觀點,在《形態》中分工與交往的邏輯是馬克思分析世界歷史發展過程的前提,基于這樣的前提和邏輯,世界歷史才是歷史過程的現實展開,而非哲學觀念的抽象演繹。最需要指出的是人的發展有賴于世界歷史性的交往,尤其是普遍交往的建立和發展,可以說,普遍交往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重視普遍交往[6]。
三、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在當代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思政教育的主導作用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新世界觀下合著而成的它堅持以人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堅定科學發展,為思政教育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為思政教育目標的確立指明方向。根據馬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在新時代背景下,黨把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新人作為思政教育的目的任務這是完全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成才規律的。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準確運用,它不僅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引了方向,而且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育人工作都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只有自覺地在思政教育中圍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開展工作,才能發揮思政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二)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標
在十九大報告中,鮮明的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就說明了我黨牢固確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謀求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全面發展,充分尊重和滿足人的各方面需求。同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文化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制度保證。這都證明了人的全面發展之重要性表現的是多么明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和終極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那么,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應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呢?關鍵是要依據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找到影響“人的全面發展”的障礙與桎梏,揭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和實現形式,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人的全面發展能夠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是人的全面發展,而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其實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在不斷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構建和諧社會所需的底蘊也在不斷加深。那么,人的全面發展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是互為前提的,而且是相互影響的。人的全面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而構建和諧社會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也創造了條件,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只有以《形態》中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基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努力創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與途徑,更加自覺地運用新發展理念,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同時,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摒棄片面的發展觀,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發展,既保障和實現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平等地獲得共同發展的機會,平等地享有全面、自由發展的權利,獲得對發展成果的享有權,進而提升人的幸福獲得感與滿足感,構建和諧社會,鑄就美好中國。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0(3):84,8,31,46.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501.
[3] 吳昭圓.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2):72-73.
[4]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8.
[5] 周方遒.《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36-39.
作者簡介:王娟(1993- )女,漢族,山東泰安人,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文化軟實力和意識形態;李楊(1989- )女,漢族,江西南昌人,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社碩士,研究方向: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