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幸玲 王友良
摘 要:近些年,“佛系”,乃至相關的一些衍生詞匯,例如:佛系青年、佛系員工、佛系考研、佛系戀愛等,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運用的詞匯。佛系文化對青年一代的影響巨大,正確和理性地看待佛系現象,有助于科學引導青年的價值觀。全文通過分析“佛系”一詞,對佛系生活方式的主體加以界定,剖析佛系生活方式產生的誘因及倫理的正、負價值,探索理性調適佛系生活方式的舉措。
關鍵詞:佛系;佛系生活;正、負倫理價值;調適路徑
近幾年來,“佛系”一詞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被廣泛接納和運用,成為當今網絡流行用語。“佛系”首先出現在日本雜志中,通常以較為隨性、不爭不搶的態度,代表著安然處之的心理活動。
一、“佛系”的語境分析
(一)“佛系”中的佛,不是宗教中的佛
“佛系”作為當代重要的網絡詞匯,其實和佛教中的佛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向,沒有絲毫的關聯。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體系之一,屬于非常完整的宗教體系,至今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發展至今,演變成適應某個地區、某個民族的獨特的區域性宗教體系,包含漢傳釋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三個重要的流派。“佛教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1],有著嚴肅的佛教教義和嚴格的規則、標準。佛教信徒和教職人員需一定的資質認證,及相應的考核才能正式被錄用。一旦正式成為佛教人員,要經歷漫長的刻苦訓練和艱苦修行,也要遵守比較嚴格的教義。本質上是教人向善,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眾生的關系,需要不斷堅持和崇奉的心態。
(二)“佛系”是什么
佛系是一個網絡流行詞,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主要指無欲無求、不悲不喜、云淡風輕而追求內心平和的生活態度。最早源于2014年日本某雜志介紹“佛系男子”開始,該類人群的特點:“將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作為自己的第一位置”[2],隨后,佛系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等一系列網絡詞語。該類人群把興趣和愛好放在首位,無論是做事的方式,還是做事的節奏,依個人興致進行。在這種不合常理的心理狀態和人生價值觀的影響下,“佛系”男子覺得談戀愛比較浪費時間,喜歡獨處。2017年下半年,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漸漸引申出其他若干涵義。尤其是90后年輕人,喜歡用“佛系”一詞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態度,甚至通過這一詞匯進行自嘲,自詡為“佛系青年”。常把“都行”“可以”“沒關系”之類的詞掛在嘴邊,借以表達他們與世無爭、甚至有些脫俗的行為和態度。總體而言,“佛系”代表一種無作為、慵懶頹廢乃至不講究輸贏的心態,是一種消極的價值觀。
從上可以看出,佛教似乎和“佛系”有著某種關聯,就是表現精神層面的無為,但在本質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內外因和內涵。“‘佛系是當代亞文化領域下之下產生的暫時性的社會群體現象”。而‘佛教是一種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內涵的宗教體系。從人生態度來講,“佛系”與佛教所講究的精神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朝著不同方向發展。
“佛教”中的看破世界,淡然處之的態度,強調的是看開和放下,與“佛系”中人們在面對現實的困難時,主動逃避之態度是不同的。“佛教”看透事務本質,不被表象的困難所干擾,“是一種積極樂觀的處世態度”。“佛系”實為逃避,其心態使人喪失原則,隨波逐流,渾渾噩噩,走向虛無消極。
二、佛系生活方式主體及產生原因
(一)“佛系”生活的主體
其主體稱為“佛系”青年。在90后,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和工作時間不長的青年白領中極其常見。并朝低齡化的方向發展。2017年年底,微博、熱搜中出現話題“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大量原創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對此話題進行了大量的衍生,“佛系”一詞在生活中不斷泛濫,涉及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對大學生來說,有“佛系考研、佛系戀愛、佛系健身、佛系朋友圈”等[3];對白領來說,有“佛系購物、佛系員工、佛系婚姻、佛系乘客”等;在生活領域,有“佛系老人、佛系大媽”;在追星領域,有“佛系追星”等等。“從日常辦公到衣食住行,只要涉及到生活的某種態度,似乎都和佛系掛鉤”[4]。所有有著佛系思維和此種生活態度的人都可以是“佛系”生活的主體。可以直接上升到借用“佛系”的符號,對生活或者工作講究一種“怎么都行,不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態度的人”。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是區別于“油膩大叔”,對生活中的欲望求之不得,退而求其次,無法實現欲望,與世界和解、對現實生活充滿派遣和自嘲的青年人群。
(二)“佛系”生活出現的原因
主要來自于社會發展、家庭教育、自我人格認知等多方面。本文針對常見的“佛系”青年群體,進行闡釋。
首先,當代很多青年“對于自我的認知和期許,與社會客觀現實之間的巨大差異造成心理的沖突和不平衡”,進而衍生出不滿之后的自我調侃[5]。通常認為,背負著歷史使命的大學生及一些剛剛工作不久的青年人群,“本來對于未來、對于社會有著非常多美好的期許”,同時,也對未來的生活呈現出高品質、高追求。一旦踏入社會,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感,迷茫感,進而出現消極避世、逃避,乃至沮喪的思想,在這種情形下,加上快節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社會競爭,會產生強大的壓力,容易出現自我懷疑和情緒,“進而需要一個心理的發泄口”。
其次,社交網絡以及新媒體的發展使得更加多元的文化出現。“佛系”是網絡衍生的熱詞,因而廣泛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發達的社交媒體以及良莠不齊的外來文化,非常容易影響青年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在青年學生群體還沒有形成深刻的文化認知之前,“外來的文化非常容易造成他們片面的思考和判斷”,從而過大夸張其中的認知。青年學生群體為了更加彰顯自我性格,地強調與現實生活的對立,從而在片面認知時候,通過所謂的“佛系”進行自我麻醉。
再者,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共同導致的思想單一性。生活壓力、就業壓力大,很多父母、包括學校的老師都希望通過嚴格管控的方式使孩子成長、成才,缺少對于心理和個性發展需求的過問。一方面,青年身處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另一方面,學校和家長管控過嚴,從而使得他們的自我預判和調控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獨立自主的能力不斷削弱,導致在沒有得到預期回報的過程中,無法長久的堅持和持之以恒,進而對生活迷茫,沒有動力。
最后,多元化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佛系”生活這一詞匯隨著社會的發展會進一步淡化,甚至成為歷史,但是“這種現象表現出的生活態度卻會在歷史的發展前進之中不斷被重演”。“佛系”生活彰顯當代青年人群多元化的人生態度,也是一種沒有經過深入思考和反思的與社會交流的全新的模式。
三、“佛系”生活的倫理辨析
是當代青年學生群體情感宣泄的重要手段,是網絡社會發展的結果,既有積極的價值,也有消極的價值,需辯證的思考。
(一)“佛系”的正價值分析
“佛系”如水,專門利人而不與人爭;淡定看人生,寧靜做自我。注重過程,注重活在當下,把握今天,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重實質不重形式。具體表現在:
淡泊名利。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社會和個人壓力隨之而來,為了能夠在工作中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不斷地追逐超出范圍的工作標準,貪慕虛榮。而“佛系”生活對于功名利祿,講究看淡放下,有助于在人生態度上淡泊名利,專注于自己真正感興趣,并愿意努力付出的事情。因此,其具有樂觀積極看待人生的態度,擺脫物質世界的紛紛擾擾,追求和諧自然的心理。東晉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當機立斷放棄了自己的縣令職位,回歸田園生活,過起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比愜意的生活。幾百年來,很多人都無比贊美和推崇他的做法。
人際簡單。社會大都市中每個人相處都是從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與不同的人交往,有不同的相處模式,人際關系變得復雜多變,且存在利益關系。而“佛系”生活在人際交往最為明顯的就是戀愛和婚姻,通過佛系的態度講究隨緣的心境,不主動追求,也不刻意回避,對于兩性交往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能夠避免矛盾,減少社會問題,起到和諧穩定的效果。在朋友之間、工作伙伴之間,同樣起到和平共處、互惠互利的效果。
簡約生活。社會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過高的欲望容易滋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從而導致更多的痛苦,甚至引發社會犯罪或者自殺現象。“佛系”生活是一種低欲望的生活,講究看淡欲望,隨性處之,在簡約生活方面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可以將很多精力放在自己真正需求的物質上,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工作學習上,避免盲目的追求物質欲望,促進心靈上的平靜快樂以及生活上的簡約隨性。
(二)“佛系”的負價值分析
“佛系”生活的人,總是過一天算一天,沒有追求也沒有目標更談不上理想。他們沒有很堅定的個人想法,理想目標,不能堅持;沒有持之以恒的理想信念,更多的是隨波逐流。容易迷失自己,忘記初衷,忽略曾經的熱血沸騰,對很多事情都感到淡漠、冷漠。如同“葛優躺”般生活。具體表現在:
缺乏創造力。崇尚少競爭、不競爭,導致人的精神懶惰,固步自封,發展停滯,不利于當下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低欲望低追求。沒有欲望,沒有追求是“佛系”生活的一個負面的價值。很多青年群體在這種環境之下容易滋生出喪文化,在年輕的時候就放棄對于自我的不斷追求和拼搏,導致他們將來無法得該有的回報。
對道德判斷冷漠。導致對于社會問題的逃避,社會道德的淪喪。是一種“平庸的惡”。對于他人的問題視而不見,淡化幫助和關心他人的思想,在未形成良好的社會認知和判斷能力時,就形成了對社會冷漠和冷酷。
四、理性調適“佛系”生活的路徑
客觀、理性地對待“佛系”生活,正確地看待“佛系”生活,關乎廣大青年的未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只有取之精華,去其糟粕,在社會實踐中科學合理地對負面的價值進行調試,才能使廣大青年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具體有:
培養上進心。“佛系”生活不完全是片面強調隨波逐流,要正確引導,培養其上進心[6]。尤其是生活方面,應積極主動面對生活中的困惑,講究淡然處之,樂觀向上。凡事不過分強求,也不過分消極避世。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確立自己將來的生活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從而做出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規劃。其次要盡可能主動學習一些知識、技能,不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最后要勇于邁開第一步,不斷嘗試,不怕困難。
樹立高追求。首要任務就是要樹立切實可行的理想追求,不被生活中的一些困難、困惑和挫折輕易打敗。同時積極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不斷提升自己的創造力、創新力和干事創業的能力,盡己所能不斷發展創新,“不要面對一點點的困難、困惑或者競爭就打退堂鼓”。
提升道德情操。在個人利益上,不僅注重看淡個人得失,而且要辯證統一的看待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遇到自認為不公平的事情,主動獲得自己應得,不取不屬于自己的利益,講究一定的規章制度,懂得取舍平衡。
無論工作、學習、生活、婚姻戀愛還是人際交往,尊重個人性格、信仰等方面的差異性。既不過分評判和批評他人,也不過于自暴自棄貶低自己。
參考文獻
[1] 秦關,高哲.“佛系”思想在青年群體中的滋生及其引導路徑[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05):133-139.
[2] 繆笛.“佛系青年”現象生成邏輯與引導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9(09):102-106+53.
[3] 曹珊.淺析新時代“佛系青年”現象及其價值引導[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07):9-12.
[4] 歐陽照,趙陽陽.從“佛系”流行探析當代青年的社會境遇與心態[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04):125-132.
[5] 湯媛,傅瓊.高校“佛系青年”群體:表征、緣由及引導[J].北京青年研究(03):37-42.
[6] 劉小琪.“佛系青年”文化表征及其思想困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王友良(1964- ),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倫理學教授;唐幸玲(1992- ),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倫理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