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幸飛 周秀菊
摘 要: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形成了大量特色突出的紅色歌謠,井岡山紅色歌謠既根植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政治形勢、革命思想傳播的需要,也受到井岡山當地風土民情、地理環境、經濟狀況以及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影響,形成了地方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價值導向明確并且極其具時代特征的井岡山紅色歌謠。挖掘井岡山紅色歌謠的當代價值對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及紅色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井岡山紅色歌謠;歷史背景;歷史意義;傳承與發展
在資源豐富、紅色文化聚集的湘贛交界處,佇立著“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井岡山人民在一代代的生產實踐與社會實踐中,創作了大量帶有當地特色的聲樂作品、樂器作品、歌劇和舞蹈作品。在這些文藝作品中,聲樂作品——歌謠流傳最為廣泛,其歌謠內容多樣,有生產勞作歌、談情說愛歌、飲酒作樂歌、戰爭革命歌等。而歌謠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作為井岡山紅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紅色歌謠。
井岡山的紅色歌謠多產生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革命開創者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領導的革命斗爭,直接促成了井岡山紅色歌謠的產生,這些歌謠還受到井岡山當地的風土民情、地理環境、經濟狀況以及政治形勢、傳播的思想等多方面的影響,形成了地方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價值導向明確并且極其具時代特征的井岡山紅色歌謠,對中國革命歷史產生了特殊影響和作用,今天重溫這些紅色歌謠仍然對我們具有重要啟發和借鑒意義。
一、井岡山紅色歌謠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風土民情促成了具有地方色彩的井岡山紅色歌謠
井岡山紅色歌謠是在當地革命斗爭實踐中主要通過當地百姓口耳相傳的途徑積累流傳下來的,這就決定了它與這片相對貧瘠的土壤上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歌謠即是對當地風土民情、歷史和實踐的真實寫照,所以井岡山的歌謠帶有濃重的地方色彩。這些歌謠融合當地方言,受客家人文化的影響;很多歌謠短小精悍、層次分明;回環反復、朗朗上口、樸素直白、易于傳頌;大多婉轉動聽、生動活潑。有小調、號子等多樣的形式。從《斑鳩調》、《井岡山上太陽紅》、《映山紅》等歌謠中都能看到這些特點。
(二)地理文化資源深刻地影響了井岡山的歌謠內容
孕育紅色歌謠的是這片紅色土地。處于低山丘陵的井岡山因土壤呈酸性,當地人因地制宜種植茶樹,這就出現了采茶歌。紅色歌謠《請茶歌》即講述了請同志喝一杯井岡山甜又香的茶,鼓勵紅軍革命意志要堅強如鋼,這首歌自然地展現出井岡山人們的熱情好客及對紅軍戰士的歡迎和支持。井岡山土地貧瘠,因而當地多出產糙米、南瓜,紅米飯、南瓜湯作為井岡山最具特色的菜肴,被當地老百姓寫進歌曲《紅米飯,南瓜湯》中:“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挖野菜,也當糧,餐餐吃得精打光。”
(三)以宣傳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反抗階級剝削和壓迫的革命主張為井岡山紅色歌謠的主要內容
在舊社會當地人民受到多重剝削與壓迫,不少反壓迫的歌謠應時而生,如“土豪劣紳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反映地主對人民的剝削。歌謠《打遂川》通過紅軍攻打遂川事件反映了當地人民不僅受到地主壓迫,還受到了白匪的欺壓:“一九二八年八月中,遂川城里駐白軍;白匪七師五個營,到處作惡害百姓。” 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中國共產黨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土地革命隨之轟轟烈烈而來,共產黨帶領農民打土豪、分田地,這些革命主張通過通俗易懂的歌謠形式深入人心,普通百姓終于有了翻身農民做主人的希望,革命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二、井岡山紅色歌謠的歷史作用與意義
紅色歌謠在特定的年代下產生形成,具有特殊的歷史作用。既有史料研究意義,也對當時狂風暴雨般的革命起到了精神指引的作用,促進了革命的前進發展。
(一)井岡山很多紅色歌謠是中國革命歷史的“史記”,多夾敘夾議,既是對當時歷史事件的敘述,也歌頌了相應事件的歷史作用,具有研究意義和史料價值。如“紅旗一展亮四方,八一起義在南昌。”“湖南暴動成了功,工友農友走出籠,到你江西來暴動,無產階級組織起來呀,滿江紅。”“紅軍上了井岡山,革命有了立腳點,地是根,槍是膽,有地有槍膽包天。”這三首氣魄宏偉的短歌,呈現了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到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圖景,真切地傳達出當地百姓激動和喜悅的心情,仿佛讓人們站在了真實的斗爭革命場景中。
(二)井岡山紅色歌謠中滲透著井岡山人的革命情感。井岡山的客家人愛好唱歌,常在田間勞作、砍柴、挑擔的時候隨感而發,張口便成歌謠。這些歌謠夾雜著唱歌人的思想感情,紅色歌謠也不例外。受到共產黨的革命熱情感染及紅色歌謠宣傳擴散的影響,不少當地農民選擇跟隨紅軍,成為革命隊伍的一份子。歌謠《送郎去當紅軍》即是阿妹送阿郎去當紅軍的歌謠,對男子的戀戀不舍的送別之情通過阿妹對他細細的叮囑展現出來,間插著復雜的感情,有對豪紳地主的反抗,對反動宣傳的痛斥,對紅軍的贊美,委婉地貫穿著阿妹對阿郎纏綿的愛戀和珍重之情。
(三)井岡山的很大一部分紅色歌謠體現出對黨、紅軍和革命領導人的稱頌,利于軍民團結一心,聽從黨的正確領導。吟詠歌頌紅軍的歌謠有 “紅軍弟兄真威風,一顆紅星戴當中”等。
由于毛澤東、朱德同志在井岡山產生的巨大影響,歌曲中不少是對這兩位偉人的歌頌。 歌頌毛委員的歌謠如《三灣來了毛委員》、《八角樓的燈光》、《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中唱道:“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咳羅咳,挖野菜那個也當糧羅咳羅咳,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羅咳羅咳”,曲調歡快、風趣,貼近生活的同時,也洋溢著紅軍革命斗爭中艱苦奮斗的樂觀精神。它是唐山樵根據《紅米飯,南瓜湯》和《毛委員帶頭吃苦菜》改編整合而成的,講述了在革命戰爭中艱苦條件下,毛澤東帶頭吃野菜湯的故事。毛澤東同志作為領導者以身作則,在當時極大地激發了紅軍的革命精神,有關的許多故事至今仍被人們爭相傳頌。
歌頌朱德的歌謠也很多,小學課文《朱德的扁擔》中記錄有一首贊美朱德的歌謠:“朱德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 1928年11月,由于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幾乎斷絕了一切貿易往來,當地軍民生活艱苦,糧食緊缺。于是,紅四軍司令部發起下山挑糧運動,同志們一天要挑著糧食往返蜿蜒陡峭、狹窄不平的山路五十公里。朱德也常隨著隊伍去挑糧,戰士們心疼朱軍長,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朱德找不到扁擔,買了毛竹,連夜做成了新扁擔。這就是朱德的扁擔的故事,不僅在當時對戰士們起到了極大的激勵作用,至今仍然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四)這些歌謠以塑造革命理想信念,培育堅強革命精神為指導,孕育出了當地特有的井岡山精神。《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一首為歌頌蘇維埃政權成立而創作的歌曲,對當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人們的思想起到了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如果說紅土地是井岡山的地理土壤的話,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及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就是井岡山的精神土壤。革命根據地初創時期不僅是要克服不利的物質條件,更是從精神上傳播給當地人紅色的革命信念。“一心跟著共產黨,堅決革命最積極”、“要吃辣椒不怕辣,要當紅軍不怕殺”……在這些歌謠中無不映射著井岡山精神,江澤民同志把井岡山精神概括為“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是對井岡山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探尋中國革命道路中塑造的寶貴精神,是革命文化和紅色精神的奠基和基礎,它對后來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起著重要啟發作用,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精神財富。
三、井岡山紅色歌謠的當代價值
今天,井岡山紅色歌謠仍然構成井岡山紅色文化的鮮明特色,成為傳播井岡山精神的有力抓手。隨著紅色文化的傳播、旅游資源的開發,井岡山的紅色歌謠不但沒有沒落,反而很好地傳承下來,并且推陳出新,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和社會共同進步。
(一)對井岡山紅色歌謠的采集宣傳工作卓有成效
為了更好地發揚紅色革命搖籃的紅色精神,井岡山相關部門大力挖掘相關文化,紅色歌謠作為其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被收集和保存下來,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中,就展示了大量有歷史依據和背景依靠的歌謠,讓參觀學習者在了解歷史的同時更清楚地明白紅色歌謠對于井岡山的意義。
(二)井岡山紅色歌謠在藝術上有所創新和發展
2005年10月,將聲樂與戲劇、情景表演、朗誦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融匯到一起的大型情景歌舞劇《井岡山》在中國(江西)首屆紅色旅游博覽會的開幕式上演出,得到社會和廣大觀眾的高度贊揚,為精神文明建設、弘揚井岡精神以及江西的紅色旅游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歌舞劇《井岡山》創造了一種適應題材表現需要同時符合廣大觀眾與時俱進的審美追求的新型的舞臺表現形式;主題和現代藝術表現手段的結合,賦予了這部歌舞劇作品獨樹一幟的藝術品格。歌舞劇分為多個章節,全景式地再現了井岡山革命斗爭的畫面,刻畫了立地擎天的英雄人物形象,而將這些革命歷史串聯起來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開》《十送紅軍》等十八首紅色歌謠,它們作為這部恢宏闊大的歌舞劇《井岡山》的結構框架,在廣大民眾觀看歌舞劇時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三)在井岡山紅色歌謠的傳唱過程中,其所蘊含的精神更深刻地烙印在人們心中
在全國觀眾面前展出的歌舞劇《井岡山》即是堅定信念、敢闖新路井岡山精神的代表作品。井岡山革命精神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湮滅,而是被當地百姓用唱紅色歌謠的文化形式發揚和傳承。來到此地的游客可以深深體會到這樣的紅色精神。挑糧小道上,在遠處就可以聽見當地客家人的嘹亮的山歌。大部分村民沒有學習過音樂,但在一日日放聲歌唱中,他們口頭創作出了與時俱進的嶄新的紅色歌謠。愛唱歌的廖慶華先生常常在山路上放聲歌唱自己創作的歌,他創作的一首歌頌當代政策、感慨井岡山2017年脫貧的歌謠是這樣唱的:“青青的山呦,為誰在起舞嘍;綠綠的水呦,為誰泛歌,一起流向遠方——那是親人,紅軍哥呦;精準扶貧,慶祝我家鄉。”井岡山的這些與時代相呼應的 “新”紅色歌謠值得被記錄和保存下來,唱歌謠的山民是新時代的歷史記錄者,他們在歌曲中存放的感恩與快活的感情應當被后人體味,歌曲散發的井岡山精神也需要進一步傳承和發揚。
不僅如此,在井岡山的路邊,經常可見自發組隊唱紅色歌謠的人們。蘭偉華女士作為井岡山的一位普通百姓,主動組織當地人們每晚在挹翠湖公園唱紅色歌謠,鏗鏘有力的歌聲在湖面上經久不散,讓到此地來的參觀者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禮,并從心底里感受到了紅色歌謠所蘊含的力量。蘭偉華女士說她們的歌聲不僅記錄著井岡山革命歷史;也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更好的期待;感謝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使井岡山從貧困縣的行列退出。她們的感恩用紅色歌謠來表達,宣傳紅色歌謠中的井岡山精神去感染更多的人們。
井岡山紅色歌謠體現著紅色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它不僅影響了井岡山人民,也影響了中華民族。它不僅記錄著歷史,也影響著當代。在反復吟誦井岡山紅色歌謠中,我們不斷實現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
參考文獻
[1] 盧致苑,贛南蘇區紅色歌謠的歷史作用于價值研究.老區建設,2016(4).
[2] 段江亭.在脫貧攻堅中作示范帶好頭——以《井岡山報》精準脫貧報道為例.中國地市報人,2017(6).
[3] 朱新春.朱良才與《朱德的扁擔》.文史精華,2012(1).
[4] 江西省歌舞劇.大型情景歌舞<井岡山>.http://www.jxgw.cc/news/29.html.
[5] 井岡山革命紀念館:井岡山紅色歌謠資料.
作者簡介:安幸飛,石家莊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本科在讀;周秀菊,哲學博士,石家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