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良健
摘 要:當前主題出版在選題策劃、創作風格、作者選取、閱讀對象、市場銷售和出版形態等方面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頂層設計與大眾文化的結合是主題出版生命力所在。本文針對當前優質暢銷的大眾化主題出版物相對不足的情況,分析探討了主題出版大眾化路徑的理念方法和創新發展路徑,試圖探索主題出版物成為精品(經典)暢銷讀物,實現兩個效益的最佳結合。
主題出版承載著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引導主流輿論的使命和任務。許多主題出版物因為政治性(政策性)、學術性強,讓讀者望而卻步。然而,近年來也有不少受到市場熱捧的主題出版物:2018年,主題出版、主流報刊傳播力影響力持續提升,全國出版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類圖書2497萬冊(張),較2017年增加1370萬冊(張),在22類圖書中增速居首位,共有7種主題圖書進入年度印數前10。列入中宣部“2018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的圖書單品種平均印數27.8萬冊,增長3.1倍。其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年度印數超過3200萬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超過600萬冊,《新時代面對面——理論熱點面對面2018》超過980萬冊。[1]另外,像《紅巖》《紅星照耀中國》《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2019年年度印數繼續超過100萬冊,這些有思想、有立場、有情懷的暢銷書不但滿足了廣大讀者閱讀的需要,而且弘揚了中國精神,凝聚了中國力量,增強了我們的“四個自信”。
一、主題出版物大眾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主題出版已經成為出版行業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答題”,這篇命題作文能打多少分,最終還是要看能否為大眾所接受。
主題出版的破題來自于頂層設計,而生命力來自于大眾。當前優質暢銷的大眾化主題出版物依然欠缺,面向大眾的主題出版物也應該成為精品暢銷書。傳播愛黨愛國愛崗敬業的主旋律,使其符合政治傳播學和創作規律,策劃理念和原則方法是我們必須不斷總結思考的問題。
1.面向大眾傳播是主題出版物的使命和責任
主題出版可以探討學術,但絕不能都停留在學術。編輯應該從出版政治家的高度看待主題出版物的歷史使命。比如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中有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進行創作的理論出版物,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等。有的則通過通俗理論讀物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如《簡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新中國發展面對面》等。
2.主題出版有政治的屬性,也應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我們的“主流敘述”既要有凝聚共識的政治定位,也要有能夠打動人的話語魅力。不能片面強調主題出版的政治性而忽視主題出版的文化內涵,空洞的說教和意識形態的傳聲筒不能產生優秀的主題出版物。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涌現了一批以“四個謳歌”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報告文學、大眾讀物、少兒讀物,著重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新中國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講好普通人與人民共和國同成長共命運的故事。如《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系列叢書》《“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賬本里的中國》《戰國紅》《海邊春秋》《經山海》《一條大河波浪寬:1949-2019中國治淮全紀實》《多瑙河的春天——“一帶一路”上的鋼鐵交響曲》等。[2]
大眾化并不是一味的通俗化,主題出版大眾化的目的,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用基層鮮活的經驗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能將主題出版物題材簡單理解成主題本身。主題出版的“主題內涵”應該有層次,并非概念化機械化的“主題”。把政治還原生活,把敘述交給文化。跳出高高在上的說教,跳出傳統的政治話語體系,用人們能夠接受的話語表達方式,形成獨具特點的論述,體現出應有的文化價值。
3.主題出版物應該體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
主題出版物與精品(經典)暢銷書并不矛盾,通過主題出版物大眾化的定位可以使它成為精品暢銷讀物。2006年《長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后,獲得讀者高度認可,當年300多種長征書,它獨得魯迅文學獎和“國家三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中國政府出版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長征》出版十年來,一直是一部暢銷加常銷的作品。它在歷史和文學方面完美的抵達,使其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經典作品。[3]可見,主題出版物與大眾化讀物不是對立的,探索主題出版物與市場的契合點就是我們的方向,能夠體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佳結合點的主題出版物也應該能夠成為經典暢銷書。
二、主題出版大眾化路徑的理念方法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都曾是時代的經典。我們應該本著“讓理論不再枯燥,讓思想照亮人生”的理念,擯棄從理論到理論,空話套話的政論,樹立大局意識、精品意識、受眾意識、文化意識、服務意識,以深刻的思想內容、獨到的解讀角度、通俗的表達方式,使主題出版物走向大眾化。
1.以人民為中心,講好中國故事
翻開《毛澤東選集》不難發現,毛澤東同志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著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均是圍繞中國革命、建設展開的研究,在不同歷史時期回答了不同的歷史問題,他的思想體現了實事求是、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大局觀。來自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源泉和動力。重慶出版集團的《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人民公開課——中國共產黨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下簡稱《人民公開課》)這些面向大眾的主題出版物成為精品出版物暢銷書,并不是用傳統的思維創作模式概念化的敘述歷史人物事件,而是以人為本,通過真實的人物、故事、細節、情感,以真實的史實為基礎,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感人形象,展現了中國人民為追求真理和信仰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它已經成為中國精神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中國故事怎么講?根本在于傳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我為主、融通中外。中國故事最精彩的主題是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行”、中國特色社會為什么“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中國故事包括宏觀層面的國家故事、中觀層面的社會故事和微觀層面的個人故事等,重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下的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故事。
2.發揮自身優勢,實現精準策劃
選題和作者是實現主題出版策劃環節的核心,避免把選題僅僅集中在黨史、軍史、國史等宏大題材上。出版社應該運用自己的資源優勢、作者優勢,經過長期籌劃,不斷思考和打磨,才能確保作品的水準。
廣大中小出版社應該積極參與、量力而行,精準化定位差異化競爭;大學出版社應該發揮學科優勢,體現學術價值。通過學術走出去可以體現國家重大文化戰略和展示當代中國文化影響力的需求,比如2018年入選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的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開往世界的中國高鐵》,復旦大學出版社的《大國治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布局的理論視域》。近些年還出現了符合時代潮流表達方式的主題讀物,如東方出版社的《馬克思靠譜》等。當然,出版社也決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場遠離社會效益。作為策劃編輯在確定作者之后,要不斷與作者溝通相關作品的進度,參與到作者創作的過程之中,要確保作者按照預期的設計完成書稿。由于主題出版物往往需要重大選題備案,一些重量級的作者書稿能否如期完成,關系到出版物能否在重大節點推出,因此,往往提前幾年就得著手。
3.挖掘創作角度,不斷豐富主題
命題作文規定的是文章的題材范圍,而不是主題。主題應該是豐富的,從不同的角度著手往往產生不同的思想內容。比如當前有很多的大國系列、中國系列圖書,有的從人類歷史發展角度講述當代中國、有的從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的角度講述中國貢獻,也有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角度闡釋講述中國發展的主題思想。同樣是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策劃了“走近馬克思”小叢書,重慶出版社出版了《馬克思畫傳: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版》,天津出版集團出版了《偉大的馬克思——做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為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策劃了《速讀改革開放40年》,山東畫報出版社策劃了《中國時刻:40年400個難忘的瞬間》等。
關于經典題材的挖掘創新更是屢見不鮮。人民文學出版社針對不同讀者對象策劃了《紅星照耀中國》《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不同版本。重慶出版集團出版的《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觸發了我們靈魂的思考:在利益面前,在生死考驗之時,我們會不會出賣自己的靈魂?
三、主題出版物大眾化的創新發展
1.創新話語體系,注重閱讀體驗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主題出版從政治宣傳向政治傳播的轉變。一些群眾熱捧的主題出版物說明,主題出版可以在市場中得到廣泛認同,在人民群眾中得到廣泛傳播。很多出版社不愿意做主題出版的原因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主題方向、找不到合適的作者,更擔心市場不認可。主題出版只有抓住主題精髓,創新話語體系,從獨特的研究視角講述中國故事,以“人”的坐標為出發點才能夠可親可信,有情有義、有滋有味,使主題有獨特的豐富和發展。201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圓夢之路——回望改革四十周年探索發展新路徑》國家出版基金主題出版項目,通過對改革開放40年的追昔撫今,展現改革開放的勇氣和取得的巨大成果。尋找改革開放關鍵節點中的親歷者和見證人,讓他們融入其中,對不知深挖,對已知重現,選題以年輕人的獨特視角,以曾經發生的典型事例及其人物為由頭,充分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社會等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對港澳年輕人進行宣傳,激發其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是本出版的目的之一,讓他們感受改革開放40年國家取得的巨大成績,激發其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風格上可以通過重點內容提示、主輔文編排設計,更好地呈現圖書內容的邏輯框架、核心要義,幫助讀者深入領會主題內容。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閱讀需求,圖書的設計風格切不可千篇一律,應做到內容與形式相統一。
2.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融合發展
2018年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主題出版新興產品,如“學習強國”APP、《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電視欄目及其同名視頻書、人民出版社的“黨員小書包”等。這些新興出版產品通過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將海量讀者聚攏,全時段向其傳播主流思想和價值觀念,起到了一般主題圖書無法媲美的效果。[4]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圓夢之路——回望改革四十周年探索發展新路徑》共10集,由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主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十幾家地方電臺60多名記者聯合采訪錄制而成。出版形式為U盤+二維碼,U盤內容為10集有聲讀物,二維碼內容為10集文字+圖片(實景攝制)。產品出版后,作為重點項目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公眾號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中心公眾號風行港澳發布,引起各方高度關注,累計點擊率達80000人次。項目內容連續10天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夏之聲、香港之聲以及十幾家地方電臺黃金時段播出,聽眾反響熱烈。高等教育出版社把《圓夢之路》最終產品500套作為禮品贈送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十幾家地方電臺,在國家各級重要會議進行宣傳推廣,引起廣泛關注。如今影視界的主旋律創作如火如荼,《湄公河大案》《智取威虎山》《戰狼2》等主旋律電影,《換了人間》《外交風云》等電視劇,《馬克思是對的》等通俗理論對話電視節目受到社會和市場的熱寵,說明了群眾需要質量上乘的“政”能量作品。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電影《攀登者》上映之后,作家阿來的同名小說同時推向市場,說明了不同媒體可以相互借力,在讀者需求定位上細分市場。
3.堅持以文育人,拓展服務空間
目前,我國大中小學校在校生人數超過2億,這是中國發展的巨大潛力,也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學校特別是高校思政教育科研成果可以服務社會;另一方面,經典主題出版物也可以作為思想政治課程的拓展閱讀、補充材料,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不同于一般的主題出版物,上海大學出版社策劃的《大國方略》是一門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所產生的社會反響,引起了上海大學出版社社長郭純生的注意,于是他提出把“大國方略”課的內容轉化成圖書,服務社會讀者。《大國方略》出版后獲得上海市第十一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優秀通俗理論讀物獎一等獎,入選“五個一”工程獎上海報備圖書。
2017年8月,《人民公開課》出版以來一度成為社科類圖書的“現象級”話題,多次進入各大圖書榜單,暢銷不衰。這本書是各行業專家學者給大學生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集結成《人民公開課》一書。《人民公開課》一書的總策劃人之一、浙江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虞文軍說,他們編輯書的時候就特別想變“講”成“說”,讓讀者放下距離感,不需要任何專業背景就能聽得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被列為中學生必讀書目,2019年年度印數持續超過100萬冊。
立足中國題材、講好中國故事、體現中國特色是主題出版讀物的“根”和“魂”。面向大眾是主題出版物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應該本著“讓理論不再枯燥,讓思想照亮人生”的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講好中國故事;發揮自身優勢,實現精準策劃;挖掘創作角度,不斷豐富主題的策略方法。同時我們也應該創新話語體系,注重閱讀體驗;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融合發展;堅持以文育人,拓展服務空間,使主題出版在不斷創新中發展,打破大眾出版、教育出版以及專業出版的界限,使主題出版引領主流價值觀,“贏得”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場。我們要不斷提高主題出版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使它真正成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參考文獻:
[1]尹琨.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2018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新聞出版產業規模平穩增長[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8-28.
[2]張健.今年主題出版又是豐收年[N].人民日報,2019-08-06.
[3]腳印.“紅星”為何再次照耀中國[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7-12-29.
[4]韓建民.今天我們怎樣重新看待主題出版?——關于主題出版的內涵拓展和出版之變[N].中華讀書報,2019-05-01.
(作者單位系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