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娟
摘 要:互聯網背景下,圖書依然要承擔傳播文化和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這對圖書編校質量的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戰。造成圖書編校質量不高的原因很多,編校人員需要從圖書源頭開始控制圖書質量,高度重視編校質量,并對其進行嚴格把關。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圖書編校質量的控制做了深入分析與探討。
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正深刻影響著出版業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強調“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在互聯網背景下,圖書依然要承擔傳播文化和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這對圖書編校質量的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圖書編校質量的現狀
根據《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差錯率不超過萬分之一的圖書,編校質量合格。2018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開展了出版物編校質量檢查。經專家審核,認定涉及41家出版單位共65種出版物編校質量為不合格,其中社科類12種、文藝類16種、少兒類10種、教材教輔類10種、生活類17種。在這65種編校質量不合格圖書中,最高差錯率為萬分之6.34,最低差錯率為萬分之1.15,共有3種圖書的差錯率在萬分之5以上,屬于嚴重不合格。
在2017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質量管理2017”專項工作中,共查處不合格出版物57種,涉及44家出版單位,主要涉及辭書、社科、文藝、教輔、少兒和生活類圖書。在這57種編校質量不合格圖書中,最高差錯率為萬分之8.08,8種圖書的差錯率在萬分之5以上,屬于嚴重不合格。
國家新聞出版署依據《出版管理條例》《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對相關出版單位下發了《行政處罰決定書》,給予警告的行政處罰,并責令相關出版單位在30日內全部收回不合格圖書。
由此可見,雖然2018年與2017年相比,嚴重不合格的圖書數量減少了,涉及的出版單位減少了,但不合格圖書數量依然居高不下,編校質量抽查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二、圖書編校質量不高的原因
1.外部原因
有些門類的圖書,其內容來源本身就與互聯網密切相關,如科技類圖書。在互聯網背景下,作者在撰寫科技類圖書時會大量應用互聯網技術,加上受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作者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對圖書編校質量的源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
第一,互聯網背景下,作者交稿很難做到“齊、清、定”。他們往往通過郵箱、微信、QQ等方式提交電子稿。由于修改的便利性、傳輸的實時性,作者可以隨時隨地交稿,甚至在編輯人員審稿時修改,在校對人員校對時修改,在排版人員排版時修改。編校排改工作交織在一起,各方都容易顧此失彼,圖書編校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
第二,部分作者自身知識水平或語言組織能力有限,寫作過程中從互聯網或其他電子文件中復制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而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齊,很多來源既缺乏科學性,也缺乏權威性,甚至還有一些錯誤信息。如果不加選擇地引用或參考這些資料,稿件自然就會存在質量隱患。
原稿質量本身不高,如果沒有編輯的精雕細琢,制作出來的圖書就可能會成為粗制濫造的產品。
2.內部原因
互聯網背景下,出版業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出版社編輯都在互聯網上挖掘優質的出版資源。而有些缺乏互聯網思維的出版社得不到優質資源,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得不通過增加圖書品種數量來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出書數量明顯增多,但出版社的實際生產能力和編校人員卻沒有明顯增加。為增加發行碼洋,搶占市場份額,某些出版社不斷地縮減出版流程,壓縮出版周期,“三審三校”制度落實不到位,有的以審代編、以編代校。
(1)編輯加工重速度輕精度
在以發稿量作為編輯主要績效來考核的情況下,編輯沒有時間和精力對稿件進行反復推敲斟酌,只能對一些書稿進行抽查,忽視了對圖書編校質量的整體把控。
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信息的頻繁接收和處理,給編輯的工作造成了嚴重干擾。分散了編輯的注意力,讓編輯無法靜下心來審稿。出版任務時間緊任務重,也是導致圖書編校質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另外,有的出版社的編輯并不負責編輯加工稿件,甚至根本沒有編輯加工稿件的經驗。他們只負責選題策劃,作者交稿后就直接外包給社外編加人員。社外編輯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加上他們本身編輯加工水平參差不齊,根本無法保證良好的編輯質量。
有的出版社為了節省成本(快遞費、紙張費等),不打印紙稿,直接給社外編輯發電子文件。社外編輯直接在電子文件上修改并返給責任編輯。這種工作習慣不僅給編校質量帶來了隱患,還會給選題的保密性帶來安全隱患。
(2)校對人員重任務輕錯誤
面對數量急劇增加的稿件、日益縮短的出版周期,校對人員不得不為了配合編輯的工作進度來調整自己的校對進度。在速度和質量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校對人員往往會犧牲質量。有些校對人員甚至認為,校對的職責就是在原稿的基礎上校異同,對于隱藏在原稿中的編輯未發現的差錯,自己并不需要承擔責任。
此外,有些出版社自身的校對人員配比嚴重不足,出版社校對人員只能完成部分稿件的校對工作,其余稿件還是要發給外校公司進行校對;還有些出版社用黑馬軟件掃一遍就算完成校對,這些都會在無形中埋下編校質量的隱患。
三、未來如何控制編校質量
互聯網環境下會有更多原因導致圖書編校質量下降,因此,出版人員需要從圖書源頭開始控制出版物的質量,高度重視編校質量,并對其進行嚴格把關。
1.加強組稿策劃,從源頭控制圖書質量
互聯網背景下,策劃編輯要懂得利用互聯網挖掘優質的出版資源,選取知識水平及語言組織能力都較強的作者完成圖書的撰寫工作;認真審核作者提交的稿件,隨時利用互聯網工具與作者商榷。作者的配合對圖書編校質量的控制非常重要。策劃編輯要充分引導作者,發揮作者的作用,對書稿質量進行嚴格把關。
策劃編輯要在策劃過程中就發現稿件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與作者溝通,使作者重視問題,進而對稿件進行再次把關。
另外,策劃編輯應要求作者提交的稿件做到“齊、清、定”,并對作者提交的全書稿進行初審,甄選出符合選題策劃要求的書稿。對于符合選題策劃要求的書稿,則可將“齊、清、定”的稿件納入出版流程。
2.規范出版流程,嚴格落實“三審三校”制
互聯網背景下,整個社會的節奏明顯加快,圖書出版也不例外。出版節奏的加快,導致傳統的“三審三校”流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然而,圖書質量是出版企業的生命線,而“三審三校”制是控制這條生命線的關鍵要素。三審并不是單純的一個審稿制度,而是一種提高質量、消除差錯的方法。出版企業應明確初審、復審、終審的崗位職責和質量要求,要求審查人員對圖書質量進行層層把關,從而不斷強化編輯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此外,“三審三校”制中的校對也是編輯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具有對編輯工作監督、檢查、補充和完善的功能。任何稿件不可低于三個校次,重點稿件還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加校次,而且任何兩個校次不能由一個校對人員擔任。
要充分認識“三審三校”制對于保證圖書編校質量的重要性,把“三審三校”制切實落到實處,不能讓制度流于形式,要給每個審校環節留下足夠的時間,這樣才能在每個環節上起到充分把關的作用,才能充分地保證圖書的編校質量。
3.加強內部管理,落實責任編輯和責任校對制度
互聯網背景下,為保證圖書的編校質量,加強內部管理十分重要。出版社只有加強內部管理,每個環節都由明確的責任人各司其職,才能保證成品書的質量。
《圖書質量管理規定》是書稿質量考核的硬杠杠。有些出版社不嚴格落實責任編輯和責任校對制度,不嚴格按照規定進行質量考核,責任人的獎懲制度得不到細化而使實際的獎賞處罰流于表面,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獎罰制度的作用。出版社應有針對性地完善獎懲規則,確保獎懲制度的效用落到實處。
要加強圖書的編校質量管理,出版社上至管理層,下至相關責任人,都要有明確的意識做導向,需要有嚴格的制度做保證,共同追求高水平的編校質量。
4.重視自身學習,加強自身的質量意識
互聯網背景下,每個編輯和校對的面前都是一個知識的海洋、一個信息的海洋,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編輯應不斷加強學習,利用好新技術,通過互聯網傳播的資源對圖書內容質量進行把關,從而提高圖書的編校質量。
編校人員可以將網絡上的正規資源作為工作中的參考資料,如涉及專業術語,可到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主辦的“術語在線”網站免費查詢;各種行業規范、國標等也可上網查詢;各種權威的手機APP學習軟件(如“學習強國”)和查詢軟件(如《現代漢語詞典》),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快捷;各種專業的公眾號推送信息,適合我們隨時隨地學習;還有一些學習網站提供的學習視頻,為編校人員自身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互聯網背景下,編校人員只有通過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才能不斷強化自身的質量意識,對提高編校質量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5.加強社內圖書自檢,對相關責任人獎罰分明
對于出版社來說,本社圖書合格與否不能只依靠國家新聞出版署的抽查來判斷,因為國家新聞出版署每年抽查的數量和次數都相當有限。更重要的是,等到國家新聞出版署抽查認定不合格則為時已晚,勢必影響出版社的整體利益。因此,出版社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完善圖書的自檢制度,定期檢查圖書質量。對于檢查出的優秀圖書,應對責任人進行獎勵;對于檢查出的不合格圖書,要及時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并在全社公告,以示警誡。
6.結合讀者勘誤,完善重印、改版
互聯網為信息的收集和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為出版工作的勘誤提供了便利。出版社可以利用網站、郵箱、微信群、QQ群、公眾號等渠道收集讀者反饋。對于一些簡單的編校問題,責任人應養成隨手登記的習慣;對于一些知識性和技術性問題,責任人應和作者共同對讀者的意見與建議進行審核,并對審核通過的修改意見進行登記,以便在圖書重印、改版時進行修改,促進再版書的完美升級。為鼓勵讀者提供勘誤信息,出版社可對提供勘誤信息并審核通過的讀者給予一定的獎勵。
總之,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發展和廣泛應用,整個社會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出版工作也在互聯網浪潮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版社、作者和編校人員都要深刻認識和適應這些變化,以進一步提高圖書編校質量。
四、結語
國家新聞出版署反復強調出版社要保證圖書的編校質量,但問題依然嚴峻。在互聯網不斷發展和應用的今天,出版社和相關圖書責任人一定要時刻保持警惕,吸取經驗和教訓,隨時隨地把圖書質量放在首要位置,對讀者和作者負責,對出版社自身品牌負責。
我們相信,只要出版社加強管理,在健全制度和落實措施方面做好設計,為編輯制定合理的工作量。同時編輯人員不斷學習業務知識,增強責任意識,就可以保證圖書的編校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瓊.“有心”“無心”都不“誤”——圖書編校質量的現狀和對策[J].編輯學刊,2015(4):13-16.
[2]張瑞.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中的編校質量管理[J].今傳媒,2016(5):127-128.
[3]李洪波.發揚“工匠精神”,提高圖書編校質量[J].傳播與版權,2018(8):62-63.
[4]兀妞.關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中出版物編校質量的思考[J].商,2016(31):206-206.
[5]蔣勁柏,孔慶勇,孔慶合.回到階段性原點 正確認識“三審制”——解讀《圖書編輯工作基本規程》[J].傳播與版權,2018(8):49-50,53.
[6]潘昊.淺談圖書編校質量問題的成因及改進對策[J]. 新聞研究導刊,2017(18):253-254,280.
[7]肖俊南.圖書編輯應堅持三個“結合”[J].中國編輯,2013(6):69-71.
[8]施勝娟.圖書編校質量現狀及完善對策[J].采寫編,2019(2):119-120.
[9]姜濤.加強教輔圖書編校質量管理的有效途徑[J].科技傳播,2014(19):24-24.
[10]李敏,何增明.供給側改革視野下圖書編校質量問題與對策[J].科技與出版,2016(12):54-58.
[11]賈曉林,王彥祥.用流程管理解決圖書編校質量的不確定性[J].出版科學,2016(5):42-46.
[12]周炳然.試論出版管理制度與圖書編校質量[J].今傳媒,2014(6):122-124.
[13]何增明.“互聯網+”時代的科技圖書編校質量問題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7(11):267-268.
(作者單位系人民郵電出版社)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