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碩
摘 要:黨的十九大以來,主題出版引起高度關注,尤其是新時代一大批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主題出版物,這些重要圖書對編校工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本文針對主題出版圖書做好校對工作進行了闡述。
黨的十九大以來,聚焦重大政治活動、重要社會事件的主題出版越發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一大主題出版物深入解讀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從權威性上滿足了社會大眾的閱讀需求,既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也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如學習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以及“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等。這些重要圖書對質量要求很高,甚至是零差錯。這就對編校工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作為編校環節重要組成部分的校對工作,如何在新時代的黨政類主題出版中與時俱進,就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校對工作的內涵與重要地位
校對是指根據原稿核對校樣,訂正差錯,提出疑問,以保證出版物質量的工作。其概念有兩層:第一,校對工作的依據是經過三審和編輯加工整理的原稿;第二,校對的職責是既要根據原稿來發現、訂正校樣中的差錯,又要判斷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差錯并提請編輯核實后作出適當處理。校對具有“校異同”和“校是非”兩大功能。校異同是指以原稿為唯一依據來核對校樣,分辨二者的異同:同則通過,不同則以原稿為準對校樣進行訂正。校是非是指校對者憑借資深儲備的知識或其他權威的資料來判斷原稿中的是非,確認“是”的就通過,確認其“非”就提出疑問,請編輯核實后處理。
在普通出版物中,以校異同為主,保證編輯改動的地方不出問題,同時兼顧校是非,原稿本身的問題應該是以編輯解決為主。而在黨政類主題出版圖書中,在確保校異同萬無一失的前提下,校對應該側重校是非,盡可能多地發現原稿本身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編輯一起保證圖書質量。主題出版圖書的校對工作大大拓展了校對工作的廣度和深度,將校對在出版中承擔的任務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校一讀”制度和責任校對制度是我國保證圖書質量的基本制度,學習出版社嚴格按照制度執行,確保程序規范,人員水平達標,尤其是終校和責任校對必須保證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資深校對擔任。而在主題出版中,我們把“三校一讀”制度大大加強和延伸,重要圖書甚至增加到了十幾個校次,在增加校異同的校次的同時,也增加校是非的次數,反復通讀,從程序上保障了主題出版圖書的校對質量。主題出版物的責任校對更是要高度負責,繃緊政治這根弦,字斟句酌,錙銖必“校”,作者每次退回的稿件中的每處改動都要仔細核對,確保不出任何問題,并嚴格查看校樣,杜絕編輯添加和排版改動中可能出現的任何差錯。
二、主題出版圖書中如何做好校對工作
在主題出版圖書的校對工作實踐中,我們認為,新時代的校對工作應該是在確保校異同不出差錯的情況下大大強化校是非的能力,校是非是新時代校對工作的發展方向和重心所在,某種程度上,校對“編輯化”的趨勢已經初步顯現。下面就主題出版圖書中如何做好校對工作做一分析。
(一)政治意識是重中之重
不同于普通出版物,政治性是主題出版物的靈魂,政治術語的表述必須要準確無誤,比如,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表述就要高度注意,既不能寫為“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不能寫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確立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地位,在此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提法就不能再用。我們在主題出版物的校對實踐中發現涉臺用語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我們不使用“臺灣政府”一詞。不直接使用臺灣當局以所謂“國家”“中央”“全國”名義設立的官方機構名稱,對臺灣方面“一府”(“總統府”)、“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其下屬機構,如“內政部”“文化部”等,可變通處理,不得不直接稱呼上述機構時,必須加引號。
(二)重視圖書引文的核對工作
在主題出版中,引文是出錯的“重災區”,在編輯做好引文核對的基礎上,校對也應該參與進來,以給編輯查漏補缺,確保引文準確無誤。一定意義上說,引文核對是校對工作里的“校異同”,校對人員對文字的敏感度和關注度應該更有優勢,應該發揮好校對的這一優勢,拓寬校對的工作范圍,使之在更大領域里發揮更大作用。比如,《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中的引文:“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其中,“夢魔”一詞經常被誤改為“夢魘”。再比如,《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中的引文:“關于文化大革命,也應該科學地歷史地看待。”其中,“文化大革命”一詞原文中為不加引號。不同于普通出版物,黨政類出版物的引文通常都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人的原話,我們應該嚴格遵照原始的用法,不能擅自改動。
(三)注意常識性差錯
常識性差錯不光是普通書稿里的“致命傷”,更是主題出版圖書中必須嚴格防范的。比如,校樣中曾出現“2014年6月參加索契冬奧會”,這就需要校對員具備相關的知識儲備,索契冬奧會是2014年2月在俄羅斯索契舉行的,因此,此處應該為“2014年2月參加索契冬奧會”。再比如,“‘十一五計劃時期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與“十五”計劃時期有所不同。”我們應該知道,從2006年開始,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即從“十一五”之后都是規劃,此處正確的用法應為““十一五”規劃時期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與“十五”計劃時期有所不同。”
(四)杜絕語法、字詞成語差錯
這類錯誤是校對的主要用力點,校對要發揮優勢,大膽提出問題供編輯解決。普通出版物中雖然也對這方面比較重視,但還是預留了靈活的空間,低于萬分之一的出錯率即為合格,是市場可以認可的合格出版物。而在黨政類主題出版物中,要杜絕出現語法差錯,消滅明顯的字詞成語差錯,即不出硬傷。這就要求有一批專業、高水平的校對工作者在合適的工作環境中高度專注,嚴格把關。還需要交叉校樣,彌補疏漏。由于每個人的教育背景、學習經歷、知識儲備、工作經驗各有不同,就需要互相彌補前一校次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主題出版物的校對工作需要一支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高水平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事業發展最寶貴的財富,人才資源是黨執政興國的根本性資源”,“必須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為人才“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真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激勵廣大人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聰明才智”;“尚賢者,政之本也”,“要健全工作機制,增強服務意識,加強教育引導,搭建創新平臺……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三、結語
新時代主題出版物的校對工作者要在嚴格遵守工作流程的基礎上,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增強眼力和腦力,將校對工作不斷向前發展。在出版告別“鉛與火”,實現“光與電”,邁向“數與網”的過程中,校對工作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出版社的校對機構已經社會化。我們在主題出版圖書的實踐中發現,固守傳統的、只會校異同的校對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發展了,而精通語法和文字、有廣博知識的新型校對人才越來越重要。因此,在新時代出版工作中,校對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不是越來越簡單,而是越來越復雜;不是粗通文字就可入門,而是門檻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基礎[M].武漢:崇文書局,2012.
[2]新聞出版總署科技發展司,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出版管理司.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系學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