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岳
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就會幫其他人。”還有人說:“等我有空了,我就會幫其他人。”有人說:“等我年紀大了退休了,我就去幫其他人。到那個時候反正也沒啥事了。”還有人說:“幫人?誰幫我呀!憑什么我要去幫他呀,我自己管好自己就不錯了。”但是還有一些人完全不這么想,他覺得:“有者不難,難者沒有。如果我有我就幫人家一下。”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多有意思的落差,可能是知識、可能是體能、可能是資源、可能是家庭條件,也可能是工作經驗。而人與人之間只要存在落差,就存在幫助別人的機會。
在我看來,幫助人可以從四個角度入手。
幫助要從小處著眼。幫助他人不是一個很有錢才能做的事,而是一件普通的事。從自己的身邊事做起,在小事上幫助別人,對自己而言不會失去什么,但對于其他人來說就多了點什么。幫助的重點在于要有一顆善于發現的心。用心就很容易發現,身邊的朋友、同學、同事和親人,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大部分人有困難也不好意思求助,所以我們幫助人的時候要主動一點。
幫助人的時候要注意方法。幫助人一定要找一個好的理由和說法,讓其他人更容易接受你的幫助。聯合國和很多公益組織在幫助人時會有特別的方法。比如扶貧叫社會發展計劃,接受支持的人不叫扶貧對象而是發展伙伴,讓受助人感覺大家是共同做事,而不是接受他人恩惠。當然,也不能讓受幫助的人覺得理所當然。如果真的有歉疚之心,覺得不該接受,那沒關系,可以日后幫助其他人,把善意的精神傳承下去。
助人的人不要惦記自己的付出。曾經幫助過的人,你幫助過了就結束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態。幫助的人總惦記著,以后就成了黃世仁,想著收取人家的回報,認為其他人虧欠你。良好的幫助關系是不應該尋求回報的。
幫助的人多了,你的個性、地位和行為模式就會改變。為什么?一個經常幫助其他人的人,不見得所有人都會因為你幫助過他就對你很好,有人認為你幫助我就是應該的;也有一些人無論你幫不幫,他都不會惦記你;但更多的情況是,一個幫助過很人的人,周圍的人愿意給你幫助,當你有需要的時候,其他人會主動為你提供幫助。
所以社會學里有個理論,認為社會管理本質上是一種交易關系,有投入就會有產出,盡管沒有指望回報,可能就會有出人意料的回報。如果我們要去幫助人,不用擔心幫助沒有回報,我們也不用指望特定的回報。這個世上最奇妙的是什么呢?就是很多你在付出幫助后獲得的回饋都超過了你的想象。
最后,如果大家都沒有助人之心,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么樣?一起吃飯,點菜的時候,希望桌上的菜都是自己愛吃的菜,最好是其他人買單。這就是最典型的吃白食、吃霸王餐的心理,也是最糟糕的一種文化。那什么是好的文化呢?我們要吃好東西,但是我們不浪費,讓大家都有飯吃,有多種多樣的飯可以吃,每個人都愿意一起吃飯,這就是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