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信息化發展程度與日俱增的當下,古籍整理出版的客觀環境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古籍整理出版工程也應該相應調整戰略部署,與時俱進地為中華傳統文化出版與傳播提供長足動力。從新時期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項目實施現狀看,中華傳統文化的出版傳播在人才、技術、市場以及渠道方面面臨一定挑戰,需要從人才體系構建、數字工程建設、受眾市場開拓和“線上+線下”渠道開發四個方面進行優化,才能為當下及未來的古籍整理與出版事業提供發展助力,持續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出版與傳播效果。
【關? 鍵? 詞】新時期;古籍整理出版工程;中華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王井輝,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 2018年度黑龍江省教育廳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 “達斡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欽研究”(135309408 );2018年度黑龍江省教育廳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135309405)。
【中圖分類號】G23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2.015
為加強國家文化建設,進一步推動文化精品傳承戰略實施,2012年7月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組織編制了《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為新時期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實施提供了具體指導,其中包含文學藝術、語言文字、歷史、出土文獻等9大門類,共收納491個項目,以提升古籍整理出版物水平,強化對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挖掘,為促使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期全力促進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力量[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在國家主導、行業協作下呈現規劃有序和系統推進的大好之勢,具體表現為傳播廣度和深度縱橫延伸、出版數量和種類猛增、精品書籍繁多等,諸如“九全一?!?、“四庫系列叢書”、“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中華大典》等皇皇巨著層出不窮。近年來,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如數字出版與古籍整理工作的銜接、古籍受眾市場開發等,一定程度上使中華傳統文化的出版傳播陷入困境。
一、古籍整理出版工程與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的內在關系
1.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的有效途徑
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一項貫穿國家發展、社會建設和人民進步的長遠戰略,是出版業傳承與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的直觀體現。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是關系到傳承中華文明、維系民族精神的大事,功在當代,利于千秋,是堅守中華民族“根”與“魂”的重要形式,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大戰略之一。
古籍整理出版工程一直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連續性和系統性特征,始終向著傳承與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主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有秩序地穩步推進。為此,國家針對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出臺了多項政策,如《關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點規劃》《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點規劃》《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等,旨在推進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順利進行,為新時期中華傳統文化的出版與傳播提供有效保障。
2.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是推進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的核心動力
現階段,我國古籍整理出版工程處于發展關鍵期,既要緊密契合時代主題,推動社會先進文化建設;又要加強對外傳播出版,講好中國故事,加速國際話語體系建設。
中華傳統文化凝聚了數千年的歷史實踐精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價值深厚,是新時期推進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的核心動力。從思想引導層面看,中華傳統文化蘊含多種思想價值方法,能為新時期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提供方向指引,對新形勢下的新聞出版事業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從內容助推層面看,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多元民族文化內容、形式、風格,能為現階段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提供資源素材,對構建新聞出版事業的話語體系和品牌標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在經濟全球化、文化一體化趨勢下,我國古籍整理出版工程需要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才能站穩腳跟,促進新聞出版事業不斷“走出去”和“走進去”,實現以出版促發展的目標。
二、古籍整理出版在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1.古籍專業編輯人才供不應求
古籍專業編輯人才供不應求是影響古籍內容質量、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于一般的圖書出版工作,古籍出版對編輯人員的文化水平有一定專業要求。就現階段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看,主要問題是專業編輯人才供不應求。因此出版社不僅要提升古籍編輯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出版策劃能力,還要與時俱進地對學術動態和古籍市場有精準把握,在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的發展目標。
與其他專業出版領域相比,古籍整理與出版的周期長,銷售數量少,編輯收入普遍較低,這導致優秀古籍編輯人才不斷流失。從時代環境看,現階段的大眾閱讀方式主要以碎片化電子閱讀為主,這要求古籍編輯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水平和較強的策劃能力,還要具備數字化編輯思維,才能保持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的時代性,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工作順利發展。
2.古籍數字化轉換技術有待創新
在信息化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古籍出版不能局限于紙質影印,還需要與時俱進地開發電子出版和數字出版形態。但由于大多數古籍電子化、數字化出版受到技術限制往往難以付諸實踐,大量古籍整理與出版依舊沿用舊制、舊法,缺乏技術創新,難以滿足數字化出版需求。
從2011—2020年古籍整理出版工程項目看,無論是“基礎性古籍目錄出版工程”,還是“出土文獻整理出版工程”,其主要的整理與出版方向大多以傳統紙質影印為主,古籍今注、今譯以及繪圖本整理樣式也大多遵循舊制。雖然部分古籍整理出版開始嘗試利用高保真復制技術進行修復或保存,但并未形成業內普遍趨勢,大量古籍珍本的數字化轉換周期漫長,與時代需求相比有一定滯后性,從而降低了現階段中華傳統文化的出版傳播效果[2]。
此外,受技術與成本的雙重限制,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的相關數據庫建設大多處于起步階段,這不僅導致古籍資料檢索與查詢不便,還給古籍整理與出版學術研究造成阻礙,不利于古籍在公共文化領域的廣泛傳播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傳播。
3.古籍受眾市場吸引力有待提升
古籍的專業性強、發行周期長、資金周轉慢,對受眾的專業知識儲備有一定要求,因此其市場吸引力不大,競爭力較低。自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大眾閱讀快速進入“碎片化時代”“讀圖時代”“電子時代”,移動閱讀和碎片閱讀成為主要趨勢,傳統圖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逐漸喪失優勢,呈現疲軟態勢[3]。古籍專業性強、印數少、發行周期長,難以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良好結合,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隨著實體書店的大幅縮減,古籍愈發難以近距離和讀者接觸,這進一步加劇了古籍受眾流失。
由于古籍價格昂貴,對讀者水平有一定要求,因此大多以國家扶持形式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場地展示,限制了受眾接觸古籍的途徑,導致其市場受眾面狹窄。盡管部分古籍愛好者或專業工作人員發起古籍購買行動,但由于需求量有限,種類單一,讀者群體相對小眾化,推動力有限,因此中華傳統文化的出版傳播體系難以實現全面開花。
4.古籍營銷渠道有待拓展
圖書營銷是拓展古籍與受眾市場接觸面的有效路徑,但當前古籍營銷渠道較為單一,大多以學術單位線下訂購為主,并未全面與圖書市場接軌,因此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力度有待加強。
首先,盡管我國古籍整理與出版的范圍、種類、數量與日俱增,但從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看,絕大部分古籍依舊通過影印出版形式在國內專業學術領域傳播,僅滿足學術研究需求,出版傳播渠道單一,難以發揮引導作用。
其次,就古籍整理出版工程項目的對外出版傳播現狀看,目前熱銷海外的古籍主要是儒學經典名著、中醫藥著作等,出版傳播渠道主要以漢學家轉譯、海外出版社出版發行為主,缺乏自主渠道開發和網絡傳播渠道建設,難以將中華傳統文化全面、立體地展現在世界讀者面前,對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造成一定阻礙。
三、優化古籍整理出版,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效果
1.體系優化——加強多元化專業整理和出版人才體系的構建
優化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體系,主要是指加強多元化專業整理及出版人才體系的構建。結合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看,現階段我國各類古籍整理出版在領導機構、人才兩方面的體系構建已取得不俗成績。
首先,各省、自治區、市以及高校已經成立各種古籍整理出版領導機構,對協調區域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起到重要引導作用。其次,設立古籍整理出版機構、研究機構、教學機構,加速古籍整理出版研究人才的全方位培養。如高校教學教研機構現已形成從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的系統人才培養體系,為古籍整理出版工程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不僅促進了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有序發展,也為我國傳統文化出版傳播夯實了基礎。此外,古籍整理出版工程還設置了各類圖書獎項和專項基金,并與其他國家出版工程如古籍整理圖書獎、國家出版基金、絲路書香工程等有效聯合,為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提供有力支持,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2.技術優化——全面推進古籍數字化工程建設
優化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技術,主要是指全面推進古籍數字化工程建設,借助數字技術創新古籍整理出版形式,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立體化、數字化發展。
首先,數字化技術的普遍使用。新時期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已與數字化技術充分融合,除了應用現代高仿真影印技術,還應用智能修復技術、3D模擬技術等,不僅創新了古籍整理方法,有效保障出版傳播效果,還革新了文字載錄和傳播形式,為古籍保存、傳播、展現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技術手段,促進古籍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
其次,加快古籍數字化實踐,以數字資源庫建設助力古籍資源發揮引導作用,為闡釋中華傳統文化提供直觀、全面的技術支撐。如2018年國家圖書館正式向社會免費發布“中華古籍資源庫”,滿足了公眾古籍閱覽和學術研究需求。
此外,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明確指出,古籍整理出版工程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速推進古籍整理出版數字化發展,加快推進‘中華古籍數據庫等重大項目建設”,將數字化技術作為未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要手段,為現階段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提供強大保障。
3.形式優化——創新古籍今譯形式,全面開拓受眾市場
優化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形式,主要是指創新古籍今譯形式,全面開拓受眾市場。1981年,中共中央便對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提出明確指示,即“要有今譯,爭取做到能讀報紙的人多數都能看懂”。結合古籍整理出版工程項目看,近年來大多數古籍創新了今譯形式,以系統化、科學化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如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精選內容,由提要、原文、注釋、譯文四部分構成,根據受眾閱讀習慣打造閱讀特色,既有效滿足了讀者快節奏閱讀需求,又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內容和豐富的文化意蘊引起讀者共鳴,對開拓受眾市場、普及傳統文化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5]。
此外,古籍整理出版工程項目圖書不僅保留了傳統古籍的題跋、批校、印鑒等原貌,還在整理出版過程中精心點校,以流暢、典雅、準確的白話文降低了古籍閱讀難度,使圖書既古色古香又與時俱進。這些都是古籍整理與出版適應時代需求,優化中國傳統文化出版傳播效果的創新舉措。
4.渠道優化——“線上+線下”古籍出版傳播渠道的多元化開發
優化中華傳統文化出版傳播渠道,主要指“線上+線下”的古籍出版傳播渠道多元化開發。
首先,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圖書項目要積極開發線上渠道,利用數字媒體和社交網絡優勢加快古籍的銷售渠道建設。如與國外主流社交平臺、新聞媒體進行強強合作,以版權合作形式推進古籍整理與出版全面發展;或有效利用圈層傳播形式,以公眾號建設促進古籍銷售。
其次,古籍整理出版工程要加強線下渠道的開發利用。如根據目標受眾市場制定形式多樣、風格鮮明的文化營銷活動,與目標地實體書店、商場展開緊密合作,擴大古籍與普通受眾的接觸面,促進古籍品牌的形成;聯合線上渠道創造更大的出版傳播價值,讓中國傳統文化更全面、真實地展現在受眾面前,促進中國文化走得更深、更遠。
|參考文獻|
[1] 馮文禮. 國家主導 國家意志 國家水平———《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編制綜述[N]. 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11-12.
[2] 楊麗賢. 打破僵局,開啟新未來——對古籍出版的一點思考[J]. 科技與出版,2018(8):89-92.
[3] 武曉麗. 大眾圖書出版的觀念轉型研究——基于“中國好書”獲獎作品的實證研究[J]. 編輯之友,2019(12):20-24.
[4] 王記錄,丁文.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古籍整理的特征、趨勢及問題[J]. 河北學刊,201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