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卓
【摘? 要】在整個國家的金融體制進行改革時,中小企業的融資迎來了利好時期。如何有效利用金融體制改革的時代優勢,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成為當務之急。在金融體制改革時期,各方面的工作均面臨較大挑戰,故中小企業需要夯實自身實力、完善自身經營體系,以更加科學的發展姿態去融入時代,才能徹底解決融資問題。論文從金融體制改革中的難點問題進行剖析,適時與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進行結合,探討融資問題解決思路。
【Abstract】In the whole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the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ushered in a good period. How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times of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inancing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period of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ll aspects of the work are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s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need to consolidate their own strength, improve their own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 mor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ttitude to integrate into the times, so as to completely solve the financing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combines them with the financing problem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discuss the solution of financing problems.
【關鍵詞】金融體制;改革背景;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Keywords】financial system; reform backgrou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problem
【中圖分類號】F27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5-0083-02
1 引言
從中國金融的發展道路來看,當今的金融體制改革以推動實體經濟的全面、深度、科學發展為核心目標,以營造良好、安穩、和諧的金融經濟環境為手段?,F行的金融體制尚有部分內容與快速發展的時代銜接不夠良好,沒有合理地為中小企業提供滿意服務,因此,金融改革的重點部分便是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同時,金融改革面臨這個問題也意味著改革已經步入了深水區,需要更多的力量進行完善和發展。
2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分析
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由來已久,其原因構成也較為復雜,主要構成原因有以下幾個。
2.1 企業自身的原因
中小型企業在中國如雨后春筍一般,遍地而生,數量極其龐大,逐漸成為了中國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然而,數量龐大的中小型企業卻受限于體量較小,各方面的能力均不完善,極易產生各種問題。首先,中小企業的規模較小,發展速度緩慢,盈利能力也比較小,故投資者面臨著風險大、回報小的困境,難以對中小型企業進行投資;其次,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力量不足,甚至使用的技術處于社會淘汰邊緣的技術,經營風險較高,無法獲取投資者的信任;最后,中小企業的生產結構受到社會的影響較大,但是經營者卻往往并沒有相應的市場前瞻性,無法對社會結構的調整及時作出反應,故企業的淘汰率較高,投資失敗率也相應較高。
以上問題是中小型企業的普遍問題,此外還有一些具有地域性的企業缺點,也會影響企業的融資。很多的中小型企業分布在鄉鎮之中,從事著較為落后的生產工作,其人員素質也相對較低,故沒有科學的財務賬目,也沒有建立科學的財務體系,模糊不清的財務賬目會直接影響企業的信用。缺乏可靠信用體系支撐的中小企業更加難以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
2.2 金融機構的原因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銀行是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并且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銀行也會一直成為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渠道最大弊端在于融資方式較為單一,容易產生融資渠道的壟斷化,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形勢極為不利。在以往的融資發展歷史中,銀行作為主要的融資渠道,對于一些大型的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新時代發展中,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沒有得到完全發揮,甚至弊端還得到進一步的放大。
銀行貸款重視企業信用,內部結構單一,而中小企業是新時代的經濟產物,具有極大的經濟活性,二者的結構性對立,直接導致了二者之間的關系無法融洽,在現實中,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也確實面臨銀行貸款提高審查放貸標準的情況。銀行對中小企業的差別對待,直接影響了中小企業的貸款積極性,同時部分銀行還會采取提高貸款利率、增加貸款手續等加重貸款負擔的方式,增加自身的貸款安全性,但是會直接提高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
2.3 政府方面的原因
近年來,政府多次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做出重要批示,采取各類措施積極保證中小企業的發展,實行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總體上對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然而,在金融體系方面,政府的扶持力度仍略顯不足。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體需要海量的資金扶持,銀行作為主要的貸款渠道卻采取了與整體經濟政策不相符的方式,不利于中小企業的整體發展。政府作為主導機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對金融機構進行更加全面的政策變革。在以往的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政府的法律監管力度相對不夠,容易導致改革時期的金融體制產生漏洞,也會導致金融體制改革的進展緩慢,無法及時應對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需求。
3 金融體制改革的措施以及建議
3.1 發揮市場的能動性作用
有關金融市場的相關建議早已出現,但是仍未在實踐中得到有效應用。金融體系實質是金融市場的運行規則和結構框架,本質上仍是市場的運轉,所以在金融市場的資金與需求不相符合的情況下,發揮市場的能動性作用,鼓勵市場“無形的手”進行調配,不僅可以降低金融改革的經濟、人員成本,還可以科學地進行資金調配。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本質是金融市場的資金調配問題,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并非從某一個單獨的點入手便可以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需要從整體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中發現運行規律,然后把握規律、利用規律,最終解決資金的分配不均勻問題。
在中小企業融資中,融資渠道畸形的問題也必須得到有效解決。政府可以采取相關的優惠政策,一方面鼓勵銀行采取低息等優惠貸款政策,為中小企業降低貸款成本,一方面也可以主動號召其他的金融機構進入中小企業的貸款渠道中,豐富中小企業的貸款選擇,通過市場的調節,進行金融機構的優勝劣汰,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加良好的貸款環境。
3.2 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的實力
提高中小企業的能力并非是鼓勵企業不尋求貸款,而是幫助企業為了貸款進行更好的準備。首先,中小企業應當從自身的經營入手,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從而提高自身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內的還款能力評估。部分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經營問題是生產效率較低,市場較小,因此,經營有較大的波動,以上因素體現在利潤之上時,利潤會呈現不規律的波動,致使銀行等金融機構認為企業的盈利狀況并不樂觀,且不穩定。中小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適當地擴大生產規模,進行行業內部的資源整合和企業并購、合并,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空間。其次,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必須得到清晰的報表式體現。清晰的財務狀況是銀行對企業進行評估的重要考慮部分,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狀況是否良好,也反映了企業的賬目是否清晰、無弄虛作假情況。
3.3 強化政府職責、深化金融改革
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逐漸傾向于中小企業時,政府的政策以及法律監管力度必須有相應的改變,緊跟時代發展的趨勢,對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進行全面的建設和完善。政府對于有關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的法律法規應當予以優先級別的關注,確保在政策層面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提供了大力支持。其次,政府還需要加大監管力度,一定要確保法律法規能夠得到切實實行,保證金融機構貫徹落實了相關的優惠政策。在政府加大監管力度時,還可以鼓勵風投基金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進行股權投資,給企業賦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多方面的資金來源。最后,政府要做好資源合理配置工作,避免政策的調控過于傾斜,導致金融資源出現新的不均勻,埋下經濟發展隱患。
4 結語
中小企業的社會貢獻性已經初步得到了體現,在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步伐逐漸緩慢之時,中小企業成為了新的推動力,不僅可以豐富社會經濟的種類,還可以有效緩解社會就業問題,對長久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大有裨益。政府、金融機構以及企業自身均應當及時認知到社會發展的趨勢,積極構造良好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既要做到金融市場的與時俱進,也要做到法律監管的同步進行。只有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金融市場機制、符合人民大眾根本利益的社會政策改革才能推動社會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子陽,謝雨蘭.山西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研究[J].經濟師,2019(11):150-151,154.
【2】張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與對策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