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有著深刻的現實邏輯,國弱民窮的現實告訴當時的中國必須實行改革開放,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改革是問題倒逼的產物。改革開放的行動邏輯可歸結為一個字“干”——重實踐、不尚空談,以發現問題、瞄準問題,特別是以解決突出問題為行動的中心。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強調物質和精神兩手抓,一直到形成“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和國家都始終堅持“實干”,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推向深入。
【關鍵詞】改革開放;現實邏輯;行動邏輯
引言
40多年來,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科學看待改革開放、說清改革開放規律、講好改革開放故事、傳播好改革開放聲音,對于正確總結改革開放經驗,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1.改革開放的現實邏輯:窮則思變
研究宣傳改革開放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社會主義中國為什么要搞改革開放?當時的中國怎么了?對于這類問題的回答就涉及對改革開放現實邏輯的把握。1978年的中國之所以要搞改革開放,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窮”,窮則思變,國弱民窮的現實迫使中國不得不進行改革開放, “擺脫貧困”是改革最根本的物質動因,成為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現實邏輯。
1.1上世紀60-70年代,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間的經濟、科技差距進一步拉大
40多年前國弱民窮的現實深深刺痛了國人的敏感神經。一場持續十年的文革使我國錯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間的經濟、科技差距進一步拉大。在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20世紀50至70年代,美國、日本、西德等國抓住科技革命機遇,不斷調整本國的體制和政策,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彼時中國的發展陷入了停滯和徘徊狀態,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上世紀60-70年代以后,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中國的9.2倍,人均GDP是中國的40.8倍,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是中國的3.5倍,人均GDP是中國的30倍。除了日漸拉大的經濟差距,中國被歐美等發達國家狠狠甩在后面的還有科技實力。1978年起,大批考察團赴國外考察,歐洲經濟的現代化和高效率使考察團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看到:“西德一個年產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只用2000工人,而中國生產相同數量的煤需要16萬工人,相差80倍……”這種差距可以說是震撼性的,以古牧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刻地意識到改革迫在眉睫,不容貽誤:不改革,“四個現代化”的實現遙遙無望;不改革,中國將淹沒在發達國家飛速發展的洪流之中;不改革,社會主義事業就沒有出路。鄧小平多次強調:“我是主張改革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
1.2在1956至1976二十年間,普遍性窮困和絕對性窮困泛濫
首先,這種窮困是絕對性的,人民的收入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根據當時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看,在1978年,農民年均收入要達到100元才能滿足最低生活需要。但在當時,全國農民年均收入僅有74.67元,甚至有兩億農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當時的農民生活根本無法到達溫飽水平,有兩億農民甚至連半溫飽狀態都無法達到。
其次,這種窮困又是普遍的,據萬里回憶,安徽省28萬多個生產隊,只有10%的生產隊能維持溫飽,農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只能吃用野菜和高粱殼摻和做的菜團子,而這種食品根本無法轉化成能量。普遍性、絕對性窮困在全國泛濫成災。民以食為天,不進行任何改變的結果只能是被活活餓死。人民迫切期望通過改革發展生產,恢復經濟,改善生活。
綜上,“擺脫貧窮”是改革最根本的物質動因,國弱民窮的殘酷現實決定了我們不得不改革:面對與歐美發達國家日益拉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差距,面對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面對餓殍遍地、饑荒成災的嚴峻現實,再不改革,社會主義事業就要被葬送,改革是問題倒逼的產物。
2.改革開放的行動邏輯:實干興邦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改革開放行動邏輯的話,那就是“干”。4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關鍵就在于“干”、重實踐、不尚空談,以發現問題、瞄準問題,特別是以解決突出問題為行動中心。
一部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解決不同時期突出問題,改善人民生活的歷史。改革開放之初,擺在中國和中國老百姓面前最大的問題是什么,顯然是“窮”。因此,尊重群眾創造,擺脫貧困成為當時中國遇到的最大任務,大力發展生產力,恢復國民經濟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之首。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提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隨著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政治領域中許多問題顯現出來。鄧小平在1987年指出,我國政治建設中存在行政效率低下、公務人員辦事積極性低、政治體制僵化等問題。由于政治領域問題愈來愈阻礙經濟改革的順利推進,因此,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越來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斷豐富和發展,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政治體制。
20世紀90年代,教育和科技事業也出現了令人憂慮的現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使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煥發出新氣象。
進入21世紀,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顯現出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題中之義。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加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之中。而今,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問題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因此,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堅持“以發現問題、瞄準問題,特別是以解決突出問題為行動的中心”這一行動邏輯的體現。黨的十八大把“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協同共進、全面發展。
從“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到“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再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及至今日我國逐步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每一步都因問題導向驅動,通過發現問題、瞄準問題,最后解決突出問題這樣的行動邏輯慢慢展開、深入推進,不斷取得重大發展成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應立足現實國情、樹立問題意識,牢牢把握主要矛盾,集中主要精力解決突出問題,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深入,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9頁。
[2]宋曉明,劉蔚:《追尋1978——中國改革開放紀元訪談錄》,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7-558頁。
[3]鄧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頁。
作者簡介:葛懷天(1995—),男,漢族,天津人,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