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嬪瑩 嚴瑞雪
【摘? 要】本文圍繞理性經濟人這一假說,分析漢德公式,然后基于對經濟人假說發展的演變的介紹,提出“現實的理性經濟人不是完全的依靠自利行事的,他們是法律制約下的經濟人,是與社會互動的經濟人”的觀點;再通過嚴格責任證明漢德公式的冷漠和局限;最終認識到司法不應該僅僅認為其是單純趨利的,也應該認識到他們與社會是相互作用的,司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維護人的自由才能實現公平與正義,而不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
【關鍵詞】理性經濟人;漢德公式;嚴格責任;經濟人學說
引言
理性人假說既是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也是法經濟學的理論基石。正如波斯納的代表作《法律的經濟分析》的中文翻譯蔣兆康所介紹的: 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最大化原則,即社會理論的研究必須建立在對個人意向和行為研究、考察的基礎之上;分析研究對象的基本單元是有理性的個人,并由此假定集體行為是其中個人選擇的結果,也即理性經濟人假定; 這樣,法經濟學實質上是研究理性選擇行為模式的方法論個人主義法學,是以人的理性化全面發展為前提的法學思潮。
1.理性人假設在法律中的運用——漢德公式
(1)漢德公式①法經濟學表述。在漢德公式中,三種變量函數被這樣定義,B為邊際預防成本;P為邊際事故損失;L為邊際概率。如果邊際預防成本小于損失,當事人就有義務進行預防。相反,如果邊際預防成本大于邊際損失,那么當事人就無義務進行進一步的預防。
(2)漢德公式的過錯責任適用。漢德公式的提出繞開了對當事人只管心里狀態的判斷,從對邊際事故損失和邊際預防成本進行對比的角度,認為如果邊際預防成本小于邊際事故損失,即被認定存在過失。在這個公式里有這樣一個判斷:預防和損害的發生從社會的角度來說都是都需要付出成本,如果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付出替代較高的成本付出,從社會的角度看就是有效率的。但是根據侵權損害賠償的目的,凡是沒有達到預防所要求的適當注意標準,就屬于造成過失,而不論這種過失是否會給受害人造成損害。因為只要你沒有達到法定的標準,就是沒有投入適當的預防成本,就存在一種可能會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概率,即使這種損害目前可能沒有發生,也會存在將來發生的可能性,一旦發生,雙方都要承擔損失,社會也要承擔損失,付出成本,因此這些成本若是因為一方沒有投入應當的投入的預防成本造成的,法律就應當裁定讓一方承擔責任。這樣,之后的經濟活動中,理性會使當事人選擇較小的成本,也就是肯定會投入預防成本,而不是承擔損害結果,投入了潛在的預防成本,損害就很可能被避免,或者降低發生的概率。
漢德公式運用的基本原理即為經濟理性,取消了過錯的責任基礎地位,承擔責任不是因為行為過錯,而是為了將事故的成本歸于能夠通過最低成本避免事故之人,通過該人的理性決策實現社會成本的最小化。但是該公式對人的生命價值進行量化,漢德公式因此飽受詬病。
2.理性人假說理論的演變困境及發展
受蒙德維爾和愛爾維修等人的利己主義思想影響,經濟學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形象地描述了人們的利己心態,在此基礎上,深受英國哲學家邊沁的“功利原則”影響的約翰·穆勒,將政治經濟學中的“經濟人”進行抽象和概括,正式提出經濟人假設的概念,并自此成為西方經濟學中一個“公理”,并由帕累托對其進行定義.
亞當斯密的經濟人理念主要包含利己心和價值最大化兩個要素,也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礎上,斯密試圖通過“一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對于經濟人假設的抽象性和封閉性,許多經濟學家進行了質疑。
例如,西蒙認為,經濟人假設太理想化,社會經濟復雜多變,經濟人假設的條件基本難以滿足;而且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加上備選方案本身的不確定性,所以對備選方案的選擇不可能達到最優狀態,“最大化”也就不可能實現。新制度經濟學在正統經濟學的基礎上,認為經濟人有利他的一面,不過利他的傾向來源于利己,另外,因為自私的本能以及信息的不完全性使得經濟人存在機會主義傾向。新制度經濟學關于經濟人的假設更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人,并主張依賴制度來引導具有“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的經濟人。另外,貝克爾、弗里德曼和盧卡斯等為代表的美國芝加哥學派也對經濟人假設做了重要的發展,基于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他們認為經濟活動中的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偏好去實現效用的最大化。
對“理性經濟人”的質疑歸結起來基本是三個方面: 一是以人的“社會性”、“現實性”、“利他性”批判 “自利”經濟人; 二是以人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批判 “理性”經濟人; 三是以個人利益最大化與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否認“理性經濟人”。這些批判都沒有涉及到經濟人假設的核心內涵即自利與利他的矛盾,更多的是對經濟人假設理性經濟人假設不僅僅是物質的,還是道德的一種補正。
對于自利與利他的矛盾,斯密理論中的,理性經濟人是一定歷史的產物,是開放發展著的,其與社會經濟的關系也是相互促進的。我們必須認識且關注到經濟人假設存在于經濟活動這一前提之中,經濟活動具有社會性,而不是冒昧地認為人性即是自利的; 對于個人利益最大化與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其實是應然與實然之間的矛盾的表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最大利益得以實現,但是卻總是毫無懸念的大打折扣,因此,個人利益最大化由于自身的妥協和他人的牽制等因素存在,其實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那么也就不會與社會利益產生根本性的沖突,二者之間的關鍵在于如何使得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達到有效的平衡。
如果說經濟人假設中的自利和理性有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千萬不能夠以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完全依賴于經濟人的性質。如果沒有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和人的自由發展,要實現社會的快速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決定人的發展的同時,又依賴于人的發展,這就是在人的發展問題上的辯證法。理性經濟人假設不僅僅是物質的,還是道德的,是開放和發展的,是一定歷史的產物,是開放和發展的,其與社會經濟的關系也是相互促進的。
所以我們不能僅認為理性經濟人是自利的,我們還必須認識到人的行為是不斷發展的,他是物質的理性的,同時他也是有同情心的,我們通過法律和制度的構建,道德的約束,這樣的經濟人才是現實理性的,是健康的。
基于對“理性”的補正,我們提出了“嚴格責任”。
3.嚴格責任的意義
在 1970 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油箱設計缺陷致死案的審理過程中,法院發現福特早就知道油箱設計存在缺陷,但由于成本效益分析表明,采取彌補缺陷的成本遠大于任由爆炸事故發生公司可能面臨的死傷賠償金額等相關費用,因此他們并未改進。福特公司在答辯過程中稱根據漢德公式,本案中不等式顯然為 B > PL,那么法官就應當做出福特汽車公司不用承擔過失責任的判決,這顯然是草菅人命的做法,幸而法院最后的判決是福特汽車公司濫用漢德公式,應承擔巨額懲罰性賠償。
同理一箱玻璃裝可口可樂在烈日下放了36小時,你去搬運時發生了爆炸,炸得你面目全非。問可口可樂公司的責任有多大?這種情況下,可口可樂需要負全責。但依據并非是“漢德公式”,而是一個叫做“嚴格責任”的概念。可口可樂公司面向成千上萬的用戶銷售產品,它不可能知道消費者的使用場景,理論上它的責任很小,即便消費者沒有證據直接指明廠商存在疏忽,廠商也應該對自己生產的產品擔負更嚴格的責任,比如可口可樂公司在生產瓶身時需要將瓶身變得更加安全、更加有保障。
以上的兩個例子便適用的嚴格責任,嚴格責任的意義便是迫使潛在的加害人要思考改變其行為和必要性,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意外事故給社會造成的損害。相較于漢德公式,嚴格責任便是考慮到了人的自利性與他利性的平衡,以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如果沒有考慮到這個方面,僅僅認為人趨利避害,在預防成本大于損害結果的時候我們可以認為其不需要承擔過錯責任,這顯然是不符合社會發展的,法律的目的是保護人,我們的一切行動是為了維護人的自由。
漢德公式用趨利避害的思維模式量化實現公平與正義的方法,無疑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嘗試和突破,但其背后的缺陷也應予以警示,如我國臺灣學者王澤鑒所說的“侵權行為法上的過失,不應使之等同純為經濟上的方程式”;“侵權行為法的理念在于維護個人自由并合理地分配損害,非僅為成本效益的微積分”。司法不能一味追求效率,也要兼顧公平。一邊是經濟的效益,一邊承載了社會的倫理道德以及人的生命、身體、健康、自由、隱私等非經濟的價值,最大努力的平衡兩者,才是健康的發展方向。總而言之,司法實踐中既應當承認侵權責任損害賠償形式在于合理的分配損害,涉及經濟因素,但又必須認識到侵權行為法價值判斷的根本在于在維護人的自由,而不是為了利益最大化。
4.結束語
漢德公式的提出是一種突破,是一種創新,但是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即經濟人假設有著變量無法量化這一現實,造成了它由于過于冷漠而受人詬病。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決定人的發展的同時,又依賴于人的發展,理性經濟人假設不僅僅是物質的,還是道德的,是開放和發展的,是一定歷史的產物,是開放和發展的,其與社會經濟的關系也是相互促進的。漢德公式可以用于司法中,但是在社會環境日益復雜的今天,對它的適用應該謹慎,我們必須在尊重社會發展的規律上將法經濟學和法律的使用結合在一起,嚴格責任的提出便是對其的一種補正。在司法中,我們應該認識到理性經濟人是自利的,同時人與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的行為是不斷發展的,他是物質的理性的,同時他也是有同情心的,在我們通過法律和制度的構建,道德的約束下活動的經濟人,才是現實理性的,是健康的。
正如如今社會中所出現的很多問題一樣,進行問題的解決我們需要經歷陣痛,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這種成本比我們可能會面對的損害結果多,但是如果問題不解決,成本以外的很多不可控因素都會成為我們以后要面對的社會問題,不可控的變量可能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矛盾,到時我們所要付出的成本會更多,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人是趨利避害的理性經濟人,同時也需要認識到理性經濟人是發展變化的,是與社會有互動的,只有平衡社會和人之間的關系,人自利與他利的關系,我們整個社會才能更加健康的發展。
注釋
①漢德公式:由美國聯邦上訴法院第二巡回庭著名法官勒·漢德在1942年美利堅合眾國訴卡洛爾拖船公司一案中正式提出,因此有時也被稱作卡洛爾學說或卡洛爾公式。
參考文獻
[1]張雄,民法理性經濟人向綠色經濟人轉變芻議[J].法制博覽,2019年3月.
[2]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鄭奇,漢德公式關于法律經濟問題探析[J],邊緣法學論壇,2008年第2期.
[4]李蔚,漢德公式法律適用性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一期.
[5]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商務印書館,2000:58.
[6]王澤鑒,侵權行為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64.
作者簡介:柴嬪瑩,女,山西運城人,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研究生。
嚴瑞雪,女,山西臨汾人,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