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摘? 要】劍川春聯呈現的自創、手寫、多種顏色等特點,本文將從這三個特點入手,討論劍川春聯中體現的文學創作、書法傳承和孝道傳承。
【關鍵詞】春聯;書法;孝道
引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百節之首”。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很多春節的習俗已經淡化甚至消失,但春聯,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穿越千年,依舊被中華兒女使用和延續,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西南邊陲的劍川,當地居民通過春聯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口傳身授,一代又一代的進行文化的傳承和接力。
劍川縣位于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境內有白、漢、彝、回、納西等世居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90.6%,被譽為“白族之鄉”,日常交流以白語為主,因白族沒有文字,書寫中通用漢字。劍川雖位于邊疆地區,但早在西漢時已被納入漢王朝版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被譽為“文獻名邦”,劍川春聯,經過時代的變遷和歲月的沉淀,在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仍散發著勃勃生機。
1.劍川春聯是生活創作的產物
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桃符后來演變為用紅紙來書寫,是一種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春聯一來是表達祈求福運降臨的美好愿望,二來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朱元璋給一名殺豬劁豬的屠夫寫的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看似異常粗俗,實則氣魄非常。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大都數人春節期間在家待的時間也不過六七天,為節省時間,許多家庭放棄自己創作對聯,選擇購買成品,購買的對聯多出現“財”“福”等字眼,如“歲歲平安福壽多,年年順景財源廣”,雖寓意不錯,但并無新意可言。在劍川,有部分家庭也會選擇成品對聯,對但大多數家庭仍是選擇自己創作。春聯上下聯短短數十個字,看似簡單,實則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對聯,在韻律上講求平仄,在形式上講究對仗,正如陳寅恪先生在《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一文中所說:“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自己創作的春聯,既是對上一年生活的總結和下一年生活的展望又是以有效的方式繼承了老祖宗留下的優秀文化,還是一種生活情趣。因劍川的春聯多為自行創作,大年初一逛春聯也成了劍川古城內的一道風景,對聯愛好者們會結伴會走遍古城的大街小巷,對創作的對聯進行吟誦品鑒,抄寫優秀春聯。周而復始,形成了很好的春聯創作氛圍。如,劍川金華鎮西門街的一副春聯“七曲流水歸劍海,千年古道上華山”。此戶人家門前的小溪流入劍湖,門口的石板路可上金華山,這副春聯形象的描寫了靠山鄰水的地理位置。又如,“古城相逢如舊友,驛站小住似君家”,此聯是名為“甲馬驛站”的客棧的春聯,充分體現了行業特點。
此外,撰寫成都武侯祠“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的趙藩即為劍川人。毛澤東、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對該聯都十分推崇,由此可見對聯創作是根植于劍川兒女的文化基因中。
2.劍川春聯是書法傳承的載體
春聯作為春節期間的必需品,隨著時代的發展,制作已呈產業化發展。大量做工考究、工藝先進的春聯涌向市場,除作為書法愛好者或是地方風俗的限制外,國人已不再手寫春聯,大都選擇印刷春聯。印刷的春聯節約了時間成本,但失去了中國傳統書法的美感。漢字從文字到書法藝術,經歷了幾千年的變遷流傳下來,是必須傳承的東西。在劍川,春聯仍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手寫形式。機制春聯在劍川也有售賣的,但不如其他地方那般火爆,劍川人民更喜歡手寫的春聯。早年間,劍川人對手寫對聯的要求極高,一般都會找書法功力深厚的老先生來書寫。能寫一手漂亮好字,在劍川既受人尊敬,又可作為謀生的手段。十多年前,春節將至,街上都會有老先生幫人代寫春聯,根據代寫的副數、字數收取報酬。雖機制春聯物美價廉、購買方便,但仍有許多人寧愿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錢排隊找人代寫,究其原因,是對文化傳統和書法藝術的崇敬之心。隨著社會的進步,代寫對聯這門營生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這并不意味著劍川人不再崇尚手寫對聯。一來,每逢春節,政府會組織書法家協會、書法愛好者向群眾贈送春聯;二來,許多家庭的春聯由自家小孩進行書寫,書寫質量雖參差不齊,但卻是對孩子學習書法的認可和鞭策。
劍川人對書法的熱愛是從祖輩那里繼承下來的。現存的大觀樓長聯,即為劍川人趙藩的工筆楷書;南京“總統府”三字為劍川人周鐘岳題寫。在劍川的老一輩人中,只要是識字的,基本都能寫得一手好字,除上文中提到的受人尊重及養家糊口的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練字既磨煉人的心性,又磨煉人的意志。做到心正而氣和,才能進入書法的玄妙之境。書法學習非一蹴而就,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地練習、思考,才能有所造詣,正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3.劍川春聯是延續孝道的媒介
色彩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紅色代表吉祥喜慶;白色代表不吉利。春節貼紅色春聯,喪事貼白色對聯即為該種色彩文化的表現。在劍川,因對逝者的緬懷和尊敬,除去喪事的白聯外,在春節期間還會張貼“孝春聯”,亦可稱“丁憂聯”。劍川人家中,若有長輩去世,從當年算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期間的對聯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黃紙,第三年綠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這種貼春聯的方式既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同時又是一種無聲的表達,告知親朋好友春節期間不能外出走動、拜年,更是一種“孝”的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孝道,在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中即有“首孝悌,次見聞”。孝道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紐帶,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正如黑格爾在談到中國的孝道時曾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劍川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大,自古就十分重視孝道。在劍川,孝道可從兩個方面來看,即生前和死后。《論語》中孔子有言“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可見孝,在生前要侍奉父母,要物質和精神雙管齊下,并以禮侍奉。“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除生前必須善待父母外,父母逝世后,必須懂得對父母感恩和追思。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除在春節張貼素色聯外,7天、21天、百天、火把節等的上墳,中元節盛大的祭祀活動都是孝道的體現。在劍川,不孝之人是被街坊四鄰所看不起的,不孝之人的故事會被編成白族調傳唱,告誡劍川兒女要遵守孝道。年輕的父母教給子女的第一課便是尊敬老人,正是一代又一代劍川人的身體力行,使劍川日至今日仍保留著濃厚的孝文化。
綜上所述,劍川春聯除是一種習俗的產物外,還有劍川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書法文化和孝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張閆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王碧瀅 張勃標點.燕京歲時記[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4]常馨悅.論書法的治心之用[J].中國書法.2019年24期.
[5]謝汝平.春聯的傳承與創新[J].勞動保障世界.2011年第03期.
[6]陳寅恪: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知乎,http://www.aisixiang.com/data/4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