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予東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心電圖ST-T改變患者經顱多普勒(TCD)參數異常的發生情況, 為臨床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提供依據。方法 80例行常規心電圖及TCD檢查的老年患者, 根據心電圖ST-T情況分為A組(心電圖ST-T改變)和B組(心電圖ST-T正常), 各40例。兩組患者均進行TCD檢查。比較兩組患者TCD參數異常發生率、伴隨基礎疾病情況。結果 A組患者流速減慢發生率50.0%、搏動指數(PI)值升高發生率85.0%均高于B組的25.0%、62.5%, 血流速度不對稱發生率27.5%低于B組的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發生率42.5%高于B組的1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伴有ST-T異常的老年患者應盡早行TCD檢查評估腦血流情況, 有助于心腦血管疾病早期診治。
【關鍵詞】 老年人心電圖;ST-T改變;經顱多普勒參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7.009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occurrence of abnormal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parameter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electrocardio gram ST-T changes,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80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routine electrocardiogram and TCD examination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changed electrocardiogram ST-T) and group B (normal electrocardiogram ST-T) according to electrocardiogram ST-T,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TCD examination. The incidence of TCD parameter abnormality and the condition of basic diseas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slowing flow velocity 50.0% and incidence of increased pulsatility index (PI) 85.0% in group 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25.0% and 62.5%, and incidence of asymmetric velocity 27.5%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50.0 %,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42.5% of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 15.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CD should be performed as early as possibl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T abnormalities to evaluate cerebral blood flow,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 Elderly electrocardiogram; ST-T changes; Transcranial Doppler parameters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和人均壽命的不斷增加, 老年人的醫療和養老問題日益突出[1]。目前我國老齡化日益加重, 人們的醫療保健意識水平日益提高, 由于年齡增加引起的老年常見性疾病, 如心腦血管疾病日益增多, 探究如何檢查診斷此類疾病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本文對本院入院治療中是否伴有心電圖ST-T異常的老年患者進行TCD檢查所發現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為基層醫院及養老機構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相關便捷檢查及診斷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9年11月期間住院行常規心電圖及TCD檢查的老年患者80例, 年齡60~80歲, 平均年齡(71.0±8.6)歲。根據心電圖ST-T情況分為A組(心電圖ST-T改變)和B組(心電圖ST-T正常), 各40例。A組患者中男21例, 女19例。B組患者中男18例, 女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缺血型ST-T改變診斷標準[2]:心電圖相鄰兩個以上導聯ST在 J點后0.06~0.08 s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0.05 mV;相鄰兩個或兩個以上導聯 ST 段呈水平或弓背向上抬高, 肢體導聯≥0.10 mV, 胸導聯V1~V3≥0.30 mV, V4~V6≥0.1 mV。T波改變診斷標準:以R波占優勢的導聯 T 波低平、雙向或倒置, T波低平診斷標準為T波振幅小于同導聯R波的1/10。顱內血管血流速度異常診斷標準:以張雄偉等[3]所著《腦動脈狹窄及側支循環評估與解讀——經顱多普勒檢測技術》結合Aaslid等[4]1982年擬定的成人顱底血管血流速度正常值范圍做為判定血流速度增快及減慢的依據, 左右兩側同名動脈血流速度相差>30%為血流速度不對稱判定標準; PI值>1.2判定為PI值升高。
1. 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TCD檢查。采用深圳邦健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ECG-3010型三通道數字型心電圖機或深圳理邦公司生產的SE-1201型十二通道同步心電圖機行常規心電圖檢查, 記錄標準12導聯心電圖(紙速25 mm/s, 增益10 mm/mV), 由資深主治醫師判讀心電圖結果; TCD采用北京鑫悅琦公司生產的TCD血流分析儀JYQ TCD-2000型, 用2M Hz探頭經顳窗分別探查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CA)及大腦后動脈(PCA)、椎動脈(VA)和基底動脈(BA)由枕窗探查獲得, 由資深主治醫師操作得到以上各血管血流速度, 以收縮期峰血流速度(Vs)、舒張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計算PI, PI=(Vs-Vd)/Vm。所有患者在行TCD檢查前1 d盡量避免服用降壓藥及其他可能會引起血流改變的藥物, 以免藥物干擾引起測量結果出現誤差。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TCD參數異常發生率、伴隨基礎疾病情況。TCD參數異常情況包括流速增快、流速減慢、血流速度不對稱及PI值升高。伴隨基礎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及其他疾病。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TCD參數異常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流速正常占比和流速增快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流速減慢、PI值升高發生率均高于B組, 血流速度不對稱發生率低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伴隨基礎疾病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其他疾病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冠心病發生率42.5%高于B組的1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疾病包括骨性關節炎、骨質疏松及前列腺增生癥等, 未單獨統計, 雖差異顯著, 但不具有實際臨床意義。見表2。
3 討論
在合并相關基礎疾病老年患者中, 心電圖ST-T改變尤其是缺血型ST-T改變說明冠狀動脈可能存在供血不足,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A組患者冠心病發生率高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電圖ST-T段改變對于診斷早期冠心病有一定應用價值[5], 此類患者部分TCD參數異常率明顯升高提示其腦動脈供血亦存在不同程度異常可能。A組患者血流速度減慢發生率高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推測可能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排血量下降從而引起腦動脈灌注相對減少有關。A組患者PI值升高發生率高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I值可以間接反映動脈硬化程度, 與動脈血管彈性及順應性呈負相關, 可以作為評判血管功能的輔助指標, 上述結果說明存在心電圖ST-T改變患者血管彈性功能較不伴ST-T改變患者相對較差。B組患者血流速度不對稱發生率高于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伴有心電圖ST-T改變的患者腦動脈血流速度不對稱發生率低于無此改變者, 其臨床意義有待進一步研究。由于研究群體為老年患者, 相對于正常年輕患者而言血流速度異常發生率均較高, 因此兩組患者流速正常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動脈粥樣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是一種由于脂質代謝失衡及富含脂質的泡沫細胞在動脈壁下沉積引起的慢性炎癥性疾病, 炎癥是其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機制之一[6], 相關研究發現環狀RNA(circular RNA, circRNA)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中起著關鍵的調節作用[7], 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有共同的病理機制, 冠狀動脈病變常同時存在腦血管病變, 因此對有ST-T改變患者行TCD檢查可以了解各腦血管血流速度等情況并進行識別與篩查, 必要時可以采取相應治療措施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
存在明顯缺血型ST-T改變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常較心電圖ST-T正常者重, 常規心電圖ST-T改變在判斷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支數中有一定價值, 隨病變血管數增加, 心電圖 ST-T異常陽性率增高[8], 對此類患者行TCD檢查, 部分患者血流速度明顯升高, 間接說明其腦動脈存在狹窄可能性較無ST-T改變患者高。亦有研究指出, TCD 可以作為篩查 MCA 狹窄率≥50%的有效手段, 但是當管腔的狹窄程度<50%不會出現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改變[9], 說明TCD對腦動脈狹窄診斷有一定的局限性, 若能結合心電圖ST-T改變, 二者互補可能對于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有助于提高陽性檢出率。冠狀動脈與腦動脈粥樣硬化存在一定相關性, 血流速度的檢測對于血管流量的監測以及心血管類疾病發病機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0], 對此類患者進行心電圖及TCD等相關檢查可為進一步藥物治療或觀察病情變化提供依據。
心電圖與TCD檢查具有操作簡捷、無創, 相對于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及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具有無輻射、檢查費用較低等優勢, 對高齡、無法耐受有創檢查或有相關檢查禁忌證的患者可考慮。在基層醫院及養老機構開展這兩項檢查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對于有相關危險因素的高齡患者動脈粥樣硬化類疾病有一定初篩診斷與鑒別診斷價值, 動態追蹤以上檢查結果進行縱向比較可作為判斷治療效果與疾病預后分析的重要輔助檢查參考。由于心電圖及TCD檢查各有其局限性, 臨床實踐中有出現假陰性結果的可能, 可以聯合血管超聲、心電圖活動平板實驗及動態心電圖等檢查以彌補其不足之處, 通過綜合分析各項檢查結果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的正確診斷率, 從而避免誤診誤治。本次研究由于樣本數量較少, 可能存在其他干擾因素, 未能反映出伴心腦血管等疾病的老年人TCD結果異常的全部情況, 統計數據可能存在偏倚, 有待于今后開展更為全面系統的研究來完善。
綜上所述, 對伴有ST-T異常患者應盡早行TCD檢查評估腦血流情況, 有助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治。
參考文獻
[1] 崔方圓, 周潤明, 姚衛光. 廣州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醫學與社會. 2018, 31(2):39-41.
[2] 黃宛, 黃大顯, 王思讓, 等. 臨床心電圖學. 第5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50.
[3] 張雄偉, 王佳楠, 杜彬, 等. 腦動脈狹窄及側支循環評估與解讀——經顱多普勒檢測技術.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171-179.
[4] Aaslid R, Markwalder TM, Nornes H. Noninvasive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recording of flow velocity in basal cerebral arteries. J Neurosurgery, 1982(57):769.
[5] 劉衛星, 徐林莉. 心電圖ST-T段改變對早期診斷冠心病的臨床應用探討.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9, 3(19):166-167.
[6] 錢吉利, 高倩萍. 動脈粥樣硬化治療的研究進展. 醫學綜述, 2017, 23(15):2993-2997.
[7] 李琦, 田江天, 田進偉, 等. 環狀RNA 的功能以及調控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研究進展.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2019, 35(11):2103-2107, 2112.
[8] 于洋, 李愛芹, 孫謨健, 等. 常規心電圖ST-T改變在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支數診斷中價值.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5, 29(3):287-288.
[9] 劉娟, 胡鈺茗, 全鳳英, 等. 經顱多普勒超聲對大腦中動脈狹窄診斷價值的 Meta 分析.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8, 20(3):168-172.
[10] 張笑潮, 昂清, 王衛東. 超聲血流速度檢測及其應用研究. 中國醫療器械雜志, 2014, 38(1):50-53, 56.
[收稿日期:20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