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宥澈
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囿于種種歷史和現實原因,我國城鄉發展仍存在不均衡、不協調、不平衡、不融合等問題,是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重大戰略任務前的一道政治課題。針對這一課題,黨和政府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審時度勢,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破解當代中國城鄉發展問題。鑒于此,本文從鄉村振興大戰略大視野角度出發,系統梳理我國城鄉關系發展脈絡,分析問題不足,提出對策,探討新型城鄉關系構建重點和方向。
關鍵詞:鄉村振興;城鄉關系;農村經濟;新型城鎮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5-0021-02
縱覽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情況,現代化的過程中相伴的多是鄉村的衰落,城市越繁榮,鄉村越衰落,這種不對稱不均衡的現代化發展局面仿佛是一條“鐵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則是直面這一現代化實踐“頑疾”,破解二元化城鄉關系,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鄉不協調發展的問題,科學配置城鄉資源,真正實現我國城鄉之間融合,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這其中,涉及對城鄉中的經濟因素、階層關系、社會結構、生態環境、文化文明等諸多元素進行通盤考量,通過頂層設計,處理好城鄉之間眾多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實現城鄉的共同繁榮發展。本文通過對我國城市和鄉村的種種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和研究,試圖找出當代中國新型城鄉關系構建的科學之路。
一、我國城鄉關系的變遷與模式回顧
回顧我國城鄉關系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剪刀差階段、二元化階段、城鄉統籌階段、鄉村振興階段,這四個階段反映了我國城鄉建設的發展脈絡,以及存在問題的歷史背景,對于我們研究新時期的城鄉關系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一)剪刀差階段(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以后,出于工業化建設的突出戰略,這一階段的城鄉關系是農村服務城市,農業服務工業,農村和農業經濟單向全力支持城市經濟,城熱農冷是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在這一政策之下,城鄉是處于分離狀態的,政策、經濟、公共產品分配、改革,甚至文化,城鄉都是不同步的,長達30年的“剪刀差”,造成我國城鄉關系長久的失衡局面的形成。
(二)城鄉二元化階段(1979—2001年)
改革開放開始,我國城鄉建設發展引入了市場經濟機制,城鄉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鄉村經濟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以及集體鄉鎮經濟的發展,城鄉之間產生了有效的流動和融合,城鎮在鄉村經濟中崛起,城鄉差距一度縮小。但是,由于城市具有前期發展的較好稟賦,大量的資源、要素、資本流向了市場回報更高的城市,城鄉差距再次擴大,最終形成了二元化的格局。
(三)城鄉統籌階段(2002—2012年)
新世紀開局的十年,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城鄉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城鄉統籌發展將城市與農村擺在經濟社會大棋局中的平等位置,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建設,城鄉關系發生了新變化,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在政策、財政、基建、公共服務、文化等方面,國家進行了大力的投入,鄉村開始共享我國社會發展紅利。
(四)鄉村振興階段(2013年至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繼續強化了第三階段的政策導向力度,并從城鄉共生角度,從政府、市場、社會三個方面出“藥方”,突出一體化城鄉關系構建,實現城鄉全面健康發展,城鄉關系迎來了真正的發展“春天”。
二、中國現階段城鄉經濟關系存在的問題
(一)統一的城鄉市場有待進一步培育
從城鄉的市場供需結構、地位來看,受長期的“剪刀差”、二元城鄉結構影響,在整個市場體系中,城鎮長期“虹吸”鄉村經濟,鄉村經濟仍然處于從屬地位,尤為典型的是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農產品的利潤低、效益差,即使市場形勢好的年份,大多利潤也被擁有資本的中間商等賺取,農民所擁有的土地等財產性收入在市場化、現代化過程中沒有得到兌現。這一情況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增長仍滯后于城市,鄉村市場的活力不足。鄉村振興戰略之下,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城鄉市場一體化的構建,實現市場要素的公平配置、均衡配置。
(二)政府可支配的資源分配不均
受計劃經濟的長期影響,城鄉二元的管理思維在一些地方和政府的具體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仍存有嚴重的痕跡。社會經濟發展項目在政策制定上往往傾斜于大城市,大部分政府資源流向大中城市,鄉村則是資源配置的最后考量對象。因此,鄉村振興視野下,新型城鄉關系構建,政府的管理思維亟待調整和轉變,統籌資源,公平發展城鄉建設。
(三)城鄉公民享有社會權利不對等
城鄉統籌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城鄉公民在社會權利享有方面的差距實現了較為明顯的縮小,但是距離完全對等仍存在相當的距離。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在社會保障福利享受方面,如醫療和養老,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以及到城市務工的鄉村居民,所享有的醫療福利和養老福利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城市工作的農民工在享有教育福利方面,“農民工子弟學?!边@樣的不公平政策在我國很多地方仍較普遍存在。城鄉公民的公民權未能實現一致,有失公允。鄉村振興戰略之下,需要我們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城鄉居民公民權的一致和對等。
(四)城鄉現代化程度存在較大差距
長期的農業農村支持城市,導致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農業現代化嚴重滯后于工業現代化的發展。在現代交通和互聯網大興的當代,大交通、互聯網技術、物流網絡等現代化基礎的設施和技術,在城鄉仍存在不均衡的配置問題。鄉村振興大戰略之下,“大交通+”“互聯網+”在助力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鄉關系構建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三、構建新型城鄉關系之對策研究
(一)做好新型城鄉關系的頂層設計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質便是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按照平等、公平、互惠、共享、共生的治理結構,塑造新型城鄉發展模式。具體操作層面上,需要從政治、價值與現實三個角度,回應城鄉居民,尤其是鄉村居民的發展訴求,破解二元城鄉結構,破解城鄉在這三層面的不均衡態勢,實現全面發展、共同發展、共享發展的新型城鄉建設格局。具體內容方面,需要從經濟結構、社會管理、政策引導、文化培育、生態建設五方面進行整體布局,以促進城鄉互融,漸進地、有所側重地推動新型城鄉關系建設,實現均衡發展,最終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新局面。
(二)培育統一高效的城鄉市場機制
高效統一的城鄉市場機制的培育,需要從多方面下手,系統化建設。一是全面開展戶籍制度改革,為勞動力自由流動創造制度條件;二是明確鄉村居民財產權利的法律權屬,為城鎮和鄉村經濟市場化資源一體化配置提供保障、創造條件;三是在鄉村開展普惠金融,引導城鎮資本下鄉,沉淀服務鄉村發展,為高效城市市場提供資本保障;四是優化鄉村經濟市場環境,打擊不法資本對鄉村居民權益的侵犯,同時要抑制鄉村經濟發展的壟斷問題,保障鄉村經濟獲得應得的市場利潤;五是引入現代農業組織和現代企業管理治理結構,從經濟上促進鄉村經濟的現代化管理,向城鎮經濟看齊,同時通過財政政策等培育具有現代管理能力的鄉村企業,鼓勵激勵其發展成長。
(三)做好政府在城鄉關系構建中的角色定位
努力糾正“剪刀差”“二元化城鄉關系”中政府傾斜城市發展的治理觀念,改善城鄉關系中的政策不均衡的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之下,政府在城鄉建設中要準確定位,為鄉村建設“補欠款”,“加油量”。一方面,政策制定方面要“補欠款”,加大對鄉村經濟建設的投入,甚至可以采取優先鄉村建設的政策傾斜方式,增加對鄉鎮的資源分配,賦予基層行政主體更多的發展自主權。例如,通過資金傾斜加快小城鎮與鄉村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就是在實際資金投入、市場資源引入方面,“加油量”,扶持具有現代經營特征的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財政轉移力度,實現一批富有市場經營能力的企業成長進步。
(四)全面實現城鄉居民公民權統一
鄉村振興大戰略的實施,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要通過城鄉居民公民權統一,來奠定人力資源基礎。首先,全面開展戶籍制度改革,從根本上、從制度上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居民公民權利的一致性,解決城鄉公民身份上的差異。其次,深化政治與勞動制度改革和完善,通過選舉、投票、決策三方面制度完善和優化,為鄉村戶籍人口的政治參與提供公平的機會,確保農民和農民工的權利保障。最后,制訂城鎮公民一體化實施計劃,漸進、有序地縮小城鎮居民的待遇差距,最終實現城鄉居民公民權的一致化。
(五)城鄉基礎設施條件一體化
一方面,優化大交通基礎布局。通過合理調研規劃,加強城鄉在高速公路、高鐵等方面的全面對接,在公路、鐵路等方面進行優化,實現城鄉交通的全面對接,進而促進城鄉在物質流通、出行交通、信息傳遞等方面的一體化,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加強互聯網技術、5G、人工智能、通信網絡、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方面的建設和配備,將上述技術廣泛應用于鄉村經濟建設和發展中,運用大數據和企業平臺,開展互聯網技術治理和智慧治理,與城市進行全方面對接,實現城鄉發展基礎一體化建設。
另外,在城鄉文化一體化方面要努力下功夫,引導大學生下鄉,引導企業家下沉鄉村經濟,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現代文化力量,同時通過政策引導等方式實現城鄉文化的交融,為新型城鄉關系建設掃除思想障礙。
參考文獻:
[1]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解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農村經營管理,2017(11):7-8.
[2]韓長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G]//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2.
[3]張憬玄.城鄉融合發展促鄉村振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6-13.
[4]呂風勇.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途徑在于城鄉融合[J].中國國情國力,2018(6):53-55.
[5]楊帆.陳敏爾在南岸區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時強調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N].重慶日報,2017-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