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瑩 于泉蛟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新時期思想文化建設的一個突出要點。但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仍面臨著一些困境:傳統思想文化的慣性遺留和負面影響、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蝕和影響等。對此,應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繼承,注重革命文化的指引與精神支撐,加強社會主義文化自身的科學內涵與創新,從而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堅定自信。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挑戰;批判創新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5-0019-0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何以自信?人們應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行怎樣的自信?為什么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獨特的文化形態進行自信?這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我國當代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不能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單獨自信,因為這不能完全適應現代中國社會的需要。我們也不能對西方文化進行盲目自信,因為西方文化畢竟不是中國社會從骨子里形成和發展的,不能成為中國人的文化選擇。我們也不能對前蘇聯的社會主義文化進行自信,因為曾經照抄照搬地自信,結果走進了“死胡同”。所以,在歷史反思的基礎上,我們最終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獨特形態的文化,只有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夠代表中國,只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涵養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夠引領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更是現實和未來的出路。但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是簡單宣傳或一味灌輸就可以達到效果的,它也面對多重的問題與挑戰。所以,應首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進行深度剖析。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所面對的挑戰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慣性遺留、負面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我們中國人所使用的語言,所展現的談吐,所形成的生活習慣,乃至一個微妙的表情、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實質來說,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中國傳統燦爛的文化,而且這種燦爛的文化也塑造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而不是其他什么民族,而且也從來沒有被其他什么民族所完全同化,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這個民族有著屬于自己的文化。而且這個文化源遠流長,從來沒有中斷過,這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但也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骨子里也有著其先天的缺陷和不足,有著落后的一面,而且這些方面還有可能漫長和持久地延續下去。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問題,我們要予以高度的重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消積方面,特別是封建迷信,給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慣性和負面影響,需要漫長的時間予以克服和改變。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慣性遺留、負面影響。
(二)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蝕、影響,以及意識形態演變
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蝕、影響,以及不斷的意識形態滲透、演變,這是不爭的事實。“文化帝國主義的東西,是最巧妙,并且如果它能單獨取得成功,也是最成功的帝國主義政策。它的目的,不是征服國土,也不是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以此為手段而改變兩國的強權關系。”[1]西方思想文化以其強大的攻勢,借助現代傳播媒介,以鋪天蓋地的形式和方式,無孔不入地侵蝕和影響著現代的每一個中國人。
文化對一個民族、國家、個人的改變是徹底而深刻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恰逢其時,國人在中外對比,在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進程中,應該十分地警醒和沉思,正確做出自己的文化選擇和文化自信。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對策
(一)傳統文化的嬗變與轉型創新
無論如何,雖然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諸多的問題,但畢竟有其精髓和獨到之處,涵養了中國人幾千年,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風貌和性格。這也就意味著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其自信,首先在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和繼承。首先是批判,批判其不足和存在的問題,但最終是繼承,是發揚,是轉型和創新,是真正地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融入到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體系當中來,不僅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而且能夠有效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進一步說,沒有深厚歷史根基的文化,是不值得自信的,或者說,沒有深厚歷史根基的文化,其自信也是膽戰心驚的,沒有足夠的理由,也沒有令人信服的史實,是不可持續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2],所以,作為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建設,首要的是奠基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先天基因基礎之上,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涵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一步轉型和升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代“翻版”,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代升級。這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會令人深度自信。
(二)革命文化的指引與精神支撐
“所謂革命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國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革命實踐斗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選擇,不斷整合國內外優秀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力爭民族的、科學的、人民的精神文化形態。”[3]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革命具體實際,凝聚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智慧,創造了適合中國革命實踐的獨特文化。
從嘉興紅船起航開始,革命戰士不管身處怎樣的危難境地,始終高舉共產主義理想的旗幟。兩萬五千里長征路上,紅軍戰士不怕犧牲、堅定理想,在驚心動魄的搏擊中,克服艱難險阻和傷痛折磨。在革命斗爭年代,革命文化在中國內憂外患的困境中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斷走向繁榮富強的精神動力。
隨著我國社會整體由革命戰爭年代轉變到和平建設年代,很多人在思想上安于現狀,在順境中缺乏自律精神和意志品格的錘煉。因此,我們必須注重革命文化的指引與精神支撐,革命文化能在戰爭年代支撐革命戰士取得勝利,那么在當代更是能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具體而言,傳承革命文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同時注重網絡輿情引導,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在新時代中不斷創新。最后對于每個人來說,傳承革命精神,不忘歷史,懷揣理想信念,繼續前行,我們應以永不懈怠的頑強毅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讓革命文化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身先進性的建設是根本
文化自信,是人們對本民族、本國家歷史文化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肯定與自豪。新中國成立之初,共產黨人就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支持新中國社會主義新文化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是保持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建設,歸根結底,“打鐵還須自身硬”,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身建設得好,人們沐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體系、氛圍之中,才能夠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魅力,吸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營養,并從中獲得精神的動力和重要的價值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同時代的脈搏共振,緊緊扎根于社會主義實踐之中。不僅要注重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更要以人民為中心,結合新時代所體現出的新特點新矛盾,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最大限度地支持、影響著國人,能夠在思想精神的領域中給國人以精神的力量,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會沁人心脾,就會植入到每一個國人的骨子里,能夠成為人們的安身立命之本,能夠成為人們思想精神的核心。“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4]。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關鍵在于自身的建設和發展,能夠以人性的、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和途徑,感染每一個人,那么,這種思想文化就會成為人們自信的根基,就會成為人們相信、信仰的首選。
(四)對西方思想文化的警醒
目前來看,西方思想文化在大工業、大商業、高科技和信息化的作用下,確實有其優秀之處。所以,我們肯定是要對外開放的。但這種對外開放不是全盤西化,更不是忘記了自己、迷失了自我,而是要有清醒的認識。西方思想文化固然有許多優秀之處,但畢竟不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思想文化,其是屬于西方世界的文化,我們要看清西方思想文化的階級性、意識形態性。而且,西方的思想文化有著諸多的不足之處。有這樣的開放意識與警醒態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是真正自信的思想文化。
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建設,還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以經濟實力作為基礎,以政治建設作為保障,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以黨的領導作為重要前提,以文化事業建設作為重要載體等等,是一個綜合系統的工程。應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積極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昌盛,進而帶來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堅定自信。
參考文獻:
[1]漢斯·摩根索.國際縱橫策論[M].盧明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90.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方正出版社,2014:207.
[3]董迪.新時代我國革命文化的創造性傳承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8.
[4]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