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豪
摘 要:溫茨在同心圓理論中,針對生存在社會中每一個個體所具備的責任與權利展開了詳細的分析。通過對分配正義理論的探討,從而得出社會個體所具備的責任與正義之間的關系,并上升到價值取向的層面,提出責任促進正義,以及正義反向激勵責任的價值取向。本文通過對溫茨同心圓理論中責任與正義的價值取向關系展開研究,從而較為深入地揭示溫茨同心圓理論的相關思路與觀點,為相關的理論研究工作起到有效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同心圓理論;責任;正義;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5-0066-02
按照溫茨所提出的同心圓理論,生活在社會中的任何個體都能夠構建自身的同心圓框架,同時基于不同個體之間所具備的親疏關系,讓這些同心圓相互交錯在一起,從而鉤織成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但從同心圓理論的整體角度出發,這些小的同心圓又會構建成一個巨大的,屬于整個人類個體的同心圓系統,而在這一同心圓系統中,人類個體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以及個體所需要實現的正義,便構成了相互依存且相輔相成的關系,并對人類個體的價值取向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以責任促進正義的價值取向
通過充分利用溫茨所提出的同心圓理論,能夠對人類在生存與發展期間所存在的責任與正義之間的關系予以有效的梳理,并倡導更多的人利用責任來促進正義價值取向的形成與發展,充分解決責任對正義的促進關系。
舉例來說,對于生活在任何一個國家的居民,該居民對所處國家少年的初級教育工作以及教育發展都擔負一定的責任,同時這一責任的程度也要顯著高于該居民對其他國家少年初級教育所承擔的責任。相比于其他國家,通過對居民所處國家少年教育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能夠有助于該國家少年初級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進而為該居民提供更多的反饋與更大的收益。與此同時,在提供初級教育支持,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之后,該居民也能夠在今后獲得更多的長期收益,例如居民自己的孩子(或者該居民親屬成員的孩子)有可能接受到更高等、更專業的教育,因此同心圓理論對居民承擔責任的價值取向提出了有效的依據。
但是,在溫茨所提出的同心圓理論中,還對社會居民所普遍接受的上述觀念做出了修正,從而提出了責任促進正義的價值取向,如下列案例內容描述:
來自眾多西方國家的社會居民,例如美國,都應當對生活在亞洲、非洲等貧窮國家居民的生活狀態、生活性質承擔直接的責任。這是因為,在長期對上述國家所掌握資源進行榨取的過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逐漸利用利益的驅使,使這些貧窮國家的社會形態,尤其是經濟發展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改變,而經濟形態的改變則是這些國家長期維持在貧窮狀態的主要誘因。具體來說,在長期以利益來驅使經濟形態轉變的過程中,眾多非洲國家的貧困居民為了維持生計,只能夠將其所從事的農田種植產業轉型為各種經濟作物種植產業,為美國人生產香蕉、各種香料等,隨后再將其所生產的這些經濟產物轉運至美國,供美國人進行后續的產品加工與產品使用。但是對于處于貧困生活狀態的當地居民來說,其最需要、最應當從事的生產種類是最基本的糧食作物,用來緩解當地貧困居民的饑餓,解決這些居民的生計問題。因此,可以這樣說,以美國為首的眾多西方國家是生活在非洲等貧困國家社會居民長期處于窘迫狀態的始作俑者。
上述案例充分表明,在整個大的同心圓中,來自眾多貧困國家的居民所處的位置事實上應當比人們本身構建的同心圓位置更加親近。因而在社會居民的同心圓體系中,需要通過這種責任,來對社會中所出現的各種不公提供補償,彰顯社會居民所具備的正義。此外,從情感角度來說,相比于滿足那些較為富裕的居民的社會需要,社會居民應當更加積極、更加主動地將資源轉移至真正具備上述需求的、仍然處于貧困狀態的居民當中,實現這些居民的人權與正義。
對于解決來自家庭內部成員,或者親屬關系相對較近的居民之間的問題時,同心圓理論的主要思想在于,社會居民需要優先解決距離自身親疏關系最近的家庭成員的需求,隨后由近及遠,依次滿足不同家庭成員的需要。但這一理論應用與功利主義思想就呈現出明顯的區別。從功利主義思想的角度來看,社會居民所掌握的資金、資本以及資源,應當用來追求并實現最大的利益。例如以下案例:在同一個社區內生活著兩個孩子,一個貧窮,另一個富裕,貧窮的孩子渴望飽餐一頓,而富裕的孩子在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渴望得到一個精美的玩具。作為富裕孩子的父母,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應當將自己的資金給貧窮的孩子提供食物,解決貧窮孩子的溫飽問題,但從同心圓理論的角度來看,富裕孩子的父母傾向于利用自己的資金,給自己的孩子購買那個精美的玩具,與此同時,同心圓理論還會對富裕孩子父母的這種行為提供合理的解釋:兩個孩子處于同心圓中不同的親疏位置。
通常來講,有關積極人權在同心圓理論中的實際應用,即處在相同的同心圓中,任何一個居民理所應當優先滿足距離該居民位置更近的居民所具備的積極人權。與之相似,任何一個居民也都需要對距離該居民位置更近的居民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但是,當人們并非將同心圓中距離自己位置的遠近作為衡量積極人權的核心標準時,得出的結果就會大相徑庭。對于共同生活在社會中的居民而言,當居民對某些物質,或者資源具備強烈需要時(例如對水、食物以及其他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環境資源),倘若距離該居民位置較近的居民所具備的上述資源需要已經得到滿足,那么其他距離該居民位置較遠的居民所具備的上述資源需要,也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與滿足。引用上述案例,在富裕父母的子女溫飽問題得到解決的前提下,那么該父母所應當解決的問題,就不再是自己子女的精美玩具,而是同樣生活在該社區內貧窮孩子的溫飽問題,從而實現由責任向正義的驅動,這就是溫茨同心圓理論中責任對于正義的促進作用。
二、以“正義”反向激勵“責任”的價值取向
在對溫茨所提出的同心圓理論進行運用時,也經常會出現與功利主義矛盾與相悖的現象,溫茨的同心圓理論重點在于實現整個區域或者整個人類對環境資源的公平、公正、合理分配,從而實現人類與環境的正義。從溫茨的同心圓理論角度出發,人類在對環境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應當同時承擔其對環境資源所造成的破壞,并共同承擔對環境污染的清潔與治理。在溫茨的同心圓理論中,將整個人類社會羅列在一個大的同心圓內部,根據人類在同心圓所處位置的親疏遠近,來判斷不同人類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整體來說,人類共同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環境之內,任何一個人類個體所做出的行為都會對生活在這個大同心圓內其他人類個體所擁有的利益造成一定的影響,而這一影響最終也會反饋給個體本人。
從溫茨環境正義理論的形成背景出發,其主要是基于羅爾斯所提出的正義與分配正義理論思想。按照羅爾斯的觀點:在社會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居民,最應當得到補償與幫助,這是因為這些社會居民在從事社會生活與勞動期間,所掌握的財富最少,所具備的資源最為有限,所實現的權益也最為卑微。因此將這類社會居民與其他社會居民進行對比,他們的生活狀態,或者生存方式便體現出最典型的不公正與不公平。在羅爾斯的理論中,此類社會居民被稱為最不得利者。而所謂正義的社會體系與社會制度,就應當通過制定有效的政策,實施相應的措施,從而讓社會中的這些最不得利者能夠盡可能獲得最大的權利與利益,使此類社會居民的生活狀態與生存方式得到有效的轉變,逐漸減小此類居民與其他階層居民之間的差距。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僅當社會中的這些最不得利者所具備的生存狀態得以改善,才能夠真正實現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溫茨所提出的同心圓理論指出,在西方發達國家與亞非、南美貧窮國家中,生活在貧窮國家的居民便是上述理論中的最不得利者。一方面,這些社會居民自身的生活狀態與生存方式存在較大的不公平、不正義;另一方面,這些社會居民還為西方國家居民的幸福生活與享樂提供了諸多條件,因此對于溫茨來講,這些最不得利者更應當得到社會的關注與照顧,應當通過資源的援助與資金的支持,讓這些最不得利者所應當掌握的積極人權得到充分的體現,從而滿足全球社會范圍內的正義與公平。而對于生活在相同國家、相同區域的社會居民來說,上述理論內容同樣適用。基于不同居民所具備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社會階層不同,不同居民所享受到的資源、權利與幸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對于社會的發展來說,只有依靠社會中所有人類的共同協作、共同努力,才能夠真正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在社會中生存的每一個個體也應當重視并維系這種社會關系。
基于溫茨的同心圓理論內容,在對社會利益與社會資源進行分配期間,應當充分發揮社會正義與人類正義的激勵作用,盡可能將社會資源、權利與利益分配至參與到相應社會活動的所有個體當中,并重點關注社會中的眾多最不得利益者所具備的權利與利益。通過這種對社會個體責任與權利的拓展,將社會個體所具備的同心圓范圍不斷擴大,并通過上述資源與權益的分配,一方面充分彰顯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一方面加深社會中各個個體之間的聯系,使社會個體之間的親疏距離不斷拉近,最終實現對人類價值取向的有效完善,努力締造更大范圍的正義。
總之,通過對溫茨同心圓理論的深入剖析,得出以責任促進正義的價值取向,以及正義反向激勵責任的價值取向,事實上上述兩者也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對人類個體責任的深入挖掘,努力實現位于同心圓中各個個體的積極權利,便有利于締造屬于整個人類的,最大范圍內的正義。與此同時,通過對人類正義的有效宣揚與傳播,形成對人類責任觀念的激勵,也能夠啟迪更多的人類個體去踐行自己的責任,共同為實現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彼得·S·溫茨.現代環境倫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彼得·S·溫茨.環境正義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張建輝,薛勇民.生態危機的權力批判維度[J].學術研究,2017(5).
[4]何建華.環境倫理視閾中的分配正義原則[J].道德與文明.2010(2).
[5]王雨辰,游琴.基于“反思平衡”方法的環境正義論——評彼得·S·溫茨的“同心圓”理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6]錢秋月.實現生態正義的意識形態保障分析[J].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