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豪 陳愛如
摘 要:養老是當前社會工作重要的工作領域,如何將養老事業與社會工作有機結合是目前中國社會工作應當關注的問題。在社會工作介入養老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理論指導缺乏、服務層次較淺、城鄉差距明顯的問題。要想解決當前養老社會工作的問題,需要養老理論與實務融合發展、養老淺層與深層融合發展、城鄉養老事業融合發展。
關鍵詞:社會工作;養老事業;居家社區養老;機構養老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5-0071-03
21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經濟社會由高速發展階段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發展更加注重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意味著社會將更多的目光聚集到了弱勢群體。21世紀之后,中國進入了老齡化時代,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億,同時,提出了“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計劃。社會工作作為社會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在社會工作重建之初,中國社會工作的開展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中國社會工作的研究注重“西學東漸”,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對我國的社會工作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建立和完善學科知識體系,“教育先行”[2],發展社會工作;二是當時中國并沒有進入老齡化社會,有關部門和人士對老年社會工作的關注度不夠,相應的對老年社會工作的投入和研究成果也相對較少;三是社會工作重建之初與本土老年群體社會現實情況結合程度不夠,體現在實務層面就是實務開展的專業化不高,完全照搬西方的社會工作理論模式,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進入21世紀以后,社會工作的研究更加注重結合本土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極大促進了我國社會工作的開展。由于我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社會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務養老工作的問題也日益提上日程。本文結合當前我國社會工作介入養老事業的研究與實務現狀,分析了社會工作介入養老事業的方法、問題與完善策略。
一、社會工作介入養老事業的相關探究
我國現有的養老體系框架,基本上覆蓋了所有老年人。老年人照顧(即養老)是指“由正規服務、社區志愿者及社會支持網絡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幫助和支援的專業服務”[3]。將養老實踐總結成一套規范性的做法,有機地把養老的各主體和各方面的資源整合在一起,會加快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社會工作介入養老事業,是社會工作中重要的服務領域,在社會工作與養老事業的相互碰撞與融合中,我國學者做了諸多研究。
(一)社會工作介入我國養老事業的現狀探究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了居家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和醫養結合養老三種養老模式。該文件表明了我國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養老事業的發展方向。
無論是養老方式的主觀選擇還是主流養老模式,居家養老都是目前養老的主流方式[4]。由于家庭成員有限的精力和照顧的專業性不足,導致家庭養老并不能滿足老人的所有需求,加上老年人對社工的認知度偏低,使專業機構的介入也變得很有限[5]。從重要性和必要性上來看,社會工作介入居家養老,需要提升老年人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廖鴻冰、李斌圍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工作介入,分析了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的現狀并闡釋了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的必要性和路徑選擇[6]。
此外,從對象上來講,主要是從老年人和照顧者入手。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以及社會交往等衰退,他們往往需要更多的心理和社會交往,照顧者由于長期的照顧往往會產生倦怠心理和行為。社會工作者可以從老年人和老年照顧者兩個方面介入,一方面注重對照顧者的心理疏導,培訓其照顧技能,另一方面對老年人做個案和小組活動,滿足他們的需求[7]。由于市場因素、傳統觀念、政策落實、消費水平等的影響,民營養老機構在社會工作服務方面亟待加強,養老機構在社會工作介入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專業社工配備和社會工作活動開展較少[8]。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中,取消了養老機構的設立許可制度,進一步松綁了機構養老的發展,這對中國的機構養老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同時也對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提供了機遇。社會工作要利用這個機遇,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為更多的老人以及相關服務對象提供專業服務。
(二)社會工作介入我國養老事業的方法探究
目前社會工作介入養老事業主要是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保障,充分協調各方力量,并利用社會工作的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方法,為老年人建構一個社會支持網絡,充分保障老年人的養老需求[9]。近年來,學者把社區照顧引入居家養老領域,將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相結合,并將社會工作引入社區照顧,認為“如果沒有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參與,社區照顧充其量只能算是傳統的鄰里照顧和家庭照顧”[10]。在這種社會工作參與的養老事業的實踐中,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和技巧為解決老年人的問題和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來看,并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方法,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再者,社會工作介入的層次較淺,僅僅是娛樂類和教育類的活動,方法的專業性仍需進一步提升。
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專業方法對養老質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呂新萍在做個案研究之后認為由于養老機構“缺少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專業手法”,導致了養老機構在服務時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要加強養老機構的社會工作理念,并倡導機構工作人員要加強社會工作專業訓練[11]。在實踐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升社會工作介入機構養老的服務效果,廣州市老人院提出了“提高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和社會化水平”的方法,認為需要從“提高自身素質”“合理配備社工人才”“持續改善服務品質”和“加強宣傳交流”四個方面入手[12]。福利多元作為一種理論視角,是社會企業和社工機構介入養老服務的重要理論依據,它強調市場在老年福利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對政府、社會組織、家庭等福利主體的有效補充,同時強調社會企業、政府、社會工作者等多元主體的相互融合,實現對養老服務的有效介入[13]。目前,機構養老的社會工作介入雖然起步較早,但是在理念和方法上的探索仍不夠深入,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需求滿足上。
(三)社會工作介入我國居家社區養老的照顧倫理和本土化探究
現代家庭的核心化和小型化,導致居家養老中的家庭照顧倫理遭到嚴峻的挑戰[14],在當下機構養老和醫養結合模式均不成熟的情況下,家庭照顧倫理缺失十分不利于養老事業的平穩發展。所以,這需要社會工作介入,恢復和重建照顧倫理,使我國的養老事業平穩渡過轉型期。社會工作視角下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是對“社區內照顧”理念的運用,避免了機構養老中“人情味”缺失、“與世隔絕”以及程式化的照顧模式[15],同時又符合中國傳統的孝道觀。陳偉從“居家養老服務提供者(who)”、“享受服務的老年人群體(Whom)”、“服務內容(What)”和“提供形式(How)”四個方面分析了英國社區照顧和我國社會工作介入居家養老服務本土化進程[16]。老年人更需要“接地氣”的社會服務,所以社會工作需要本土化的探索,使社會工作的專業倫理、方法和技巧更符合廣大中國老年人的需求。
二、社會工作介入養老事業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指導缺乏
目前社會工作在養老領域的理論探索較少,呈現“嵌入性”[17]的特點。這不僅是社會工作在養老領域的特點,也是整個中國社會工作的特點。在養老實務的發展過程中,近些年也出現了健康養老、智慧養老等觀點,但仍停留在探索階段,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務模式。眾所周知,社會工作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專業,但是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撐,實務工作就會缺少科學性,實務過程也會變得具有隨意性,缺少規范。《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18]的出版,雖然使社會工作的規范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理論探索不夠深入的問題依然存在。從實務的角度來看,近年來中國社會工作的實務發展可以說是蒸蒸日上,特別是社會工作的發展占據了中國社會工作的主流地位,社會工作為我國的養老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在實務中探索養老社會工作的模式,走出一條本土化的養老社會工作道路。
(二)服務層次較淺
在養老領域,社會工作的介入層次是較淺的。從眾多文獻和實務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前的社會工作在養老領域大多是以娛樂類和教育類的活動為主,重點是豐富老年人的活動,促進老年人繼續社會化。在這里,要區分需求和問題這兩個概念。舉辦娛樂類和教育類的老年活動當然對養老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這只是從淺層次需求的角度來看的,社會工作也應該有問題意識。社會工作不僅僅是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滿足較淺層次的需求,還要聚焦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的問題。只有挖掘并解決深層次的問題,才能真正促進老年人的成功老齡化。
(三)城鄉差距明顯
從城鄉二元的角度來看,目前中國社會工作介入養老事業還僅僅停留在城市地區,農村地區養老的社會工作介入幾乎是一個空白。社會工作的發展是有自己的特殊規律的,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往往社會工作開展得較好,這也能解釋社會工作開展的城鄉差距較大的問題。但是經濟發展水平較差的地區往往需要更多的社會服務。目前中國農村的養老基本上是居家養老,生理、心理和社會交往等問題和需求也較為突出,農村的老人有更多的社會工作服務的需求。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中國,農村養老社會工作的開展卻非常滯后。從中國社會工作開展的歷程來看,政策的推動往往能促進社會工作的開展。所以,從政策的角度來看,應該發揮社會工作者倡導者的角色,呼吁政府和社會把有限的資源向農村的養老事業中傾斜,實現養老政策和養老服務的均等化。農村養老社會工作的開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加強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的同時,也需要政府、社會工作機構、社會工作者以及廣大的社會組織參與其中,共同促進農村養老社會工作的開展。
三、社會工作介入養老事業的完善策略
(一)理念:養老理論與實務融合發展
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本身具有“嵌入性”,社會工作嵌入到養老事業,利用社會工作獨特的理論視角和實務方法,將養老事業與社會工作有機融合將會推動我國養老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二者的融合發展,要加強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在養老領域的探索,注重將理論融入實務中,在實務中探索和檢驗理論。這要求社會工作者要將研究者和實務者兩個角色融為一身,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同時也要對研究機構和實務機構進行引導,推出一定的激勵政策,鼓勵社會工作者在研究和實務領域加快對養老模式從“嵌入”到“融合”的轉變。
(二)內容:養老淺層與深層融合發展
當前的社會工作實務層次較淺,并沒有將社會工作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如果僅僅停留在淺層服務,沒有表現出深層次的專業性,那么社會工作不僅在養老領域,在其他領域也會很容易被其他類似的社會組織所替代,這不利于社會工作的長遠開展。要想推動社會工作介入養老的淺層服務與深層服務融合發展,在加強理論與實務探索的同時,還要在需求評估時加強社會工作者的問題意識,挖掘服務對象的深層次需求。在實務介入過程中,也要注意把適合服務對象的社會工作理論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實務中去。注重深層服務,并不是淺層服務不重要,而是當前的社會工作服務層次較淺,需要加強深層次的服務,提升專業性,最終的目標是在社會工作介入養老模式的過程中實務層次要深淺融合發展。
(三)結構:城鄉養老事業融合發展
城鄉二元結構是中國深刻的社會事實。社會工作在農村的養老事業中想要發揮作用,就必須推動社會工作介入養老模式的城鄉融合發展。要想推動城鄉社會工作的融合發展就需要人才的支撐。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農村缺乏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城市”屬性的社會工作者不愿意進入農村,“農村”屬性的社會工作者不想返回到農村,社會工作者的“城——鄉”流動和“鄉——城”流動都不可行。要想在農村發展社會工作,就必須在農村社區中培育農村“原生”的社會工作者。一方面需要政府重視農村的養老工作,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城市中對農村的“原生”社會工作者進行培訓和督導,在農村培養專業的養老社工。城鄉的融合發展就是要以城促鄉,為農村注入資源,推動農村養老社會工作的發展。
四、結語
養老是當前社會工作重要的工作領域,如何將養老與社會工作有機結合是目前中國社會工作應當思考的問題。在當前我國的三種主流的養老模式中,社會工作介入最多的是居家社區養老模式,機構養老和醫養結合模式的社會工作介入相對較少。居家社區養老模式的社會工作介入,更多的是側重于娛樂類和教育類的社會工作活動,在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上尚處于較淺的層次,需要社會工作者進一步探索更深層次的問題和服務。在社會工作介入養老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理論與實務脫節、服務層次較淺和城鄉發展差距較大的問題,這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加強理論與實務的探索,推動服務層次的深淺融合,加強農村養老社會工作的發展,促進城鄉養老社會工作的政策和服務的均等化。
參考文獻:
[1]文軍,陳倩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工作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32-40.
[2]王思斌.走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互相促進發展的新階段[J].中國社會工作,2018(31).
[3]張恒,黃梅.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29-30.
[4]吳帆.中國養老資源供求狀況與社會工作介入模式分析[J].人口學刊,2007(3):47-51.
[5]許曉蕓.老化與照護:失能老人的長照困境與社會工作服務——基于B市Y社區的調查[J].社會工作,2019(1):81-90.
[6]廖鴻冰,李斌.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4(6):121-124.
[7]何姍姍,虞蓮萍,陳奇春.上海市機構養老高齡老人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個案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21):5482-5484.
[8]陳愛如,張潔.民辦養老機構發展路徑研究——基于對安徽9家機構的實地調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56-61,96.
[9]馮曉麗,劉麗.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的構建[J].重慶社會科學,2016(6):98-103.
[10]張民省.老齡化趨勢下中國養老模式的轉變與創新[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17-122.
[11]呂新萍.養老院老人的需求與養老機構專業化——對北京市某養老院的個案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4(1):65-68.
[12]常廣才.養老機構社工如何實現“三化”[J].社會工作,2009(6).
[13]李靜.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社會企業介入養老服務:理論、優勢與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9-15.
[14]張嶺泉,陳熹.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路徑[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147-153.
[15]田奇恒,孟傳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服務—學習模式實踐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11(11):88-91.
[16]陳偉.英國社區照顧之于我國“居家養老服務”本土化進程及服務模式的構建[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93-99.
[17]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11(2):206-222.
[18]張恒,黃梅.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18-19.
[19]趙曉芳.健康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蘭州學刊,2014(9):129-136.
[20]王素明,王志中,齊建.基于醫務社會工作視角的出院計劃在醫養結合中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療,2018(34):4206-4211.
[21]李涵.基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專業化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研究[J].發展研究,2016(7):90-92.
[22]涂宇明.社工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中發揮作用的實踐與啟示[J].改革與開放,2016(15):84-85,81.
[23]周平雙,張舉國.社會工作視角下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研究——以蘭州市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50-55.
[24]文軍.社會工作模式:理論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7-100.
[25]Barbra Teater著.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M].余瀟,劉艷霞,黃璽,吳騰,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213-214.
[26]孫欽榮.老齡社會下各主體對老年社區工作的認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1):241-244.
[27]陳偉東,吳嵐波.從嵌入到融入:社區三社聯動發展趨勢研究[J].中州學刊,2019(1)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