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新
摘 要:二戰時期,美國出于戰爭局勢變化以及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的需要,根據《租借法案》分別對中國、蘇聯進行物資援助。中美兩國開辟的“駝峰航線”與美蘇雙方開辟的“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空中走廊”,不僅緩解了中蘇兩國戰時物資短缺的壓力,同時為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無法抹殺的貢獻。這兩條物資援助航線的開辟與運行經歷了艱辛的過程,都需要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但是在航線的開辟、運行以及影響上各有千秋,這不僅折射出中蘇兩國在國情方面存在的差異,而且也是美國基于自身利益訴求,所采取不同的戰時合作策略。
關鍵詞:“駝峰航線”;“阿西空中走廊”:物資援助;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K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5-0091-02
二戰時期,美國由于法西斯侵略勢力在歐洲、亞太地區蔓延,已危及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安全,美國逐步打消“中立”的想法,對法西斯由妥協綏靖轉變為堅決抵制,繼而對中國和蘇聯進行援助。通過同中國、蘇聯多輪的協商談判,于1941年同意租借法案的適用范圍擴展至中國,同年與蘇聯簽訂了《對俄供應第一號議定書》;期滿后續簽《對俄供應第二號議定書》。這些文件的簽署以及后續實施,極大地支援了中國與蘇聯抗擊法西斯的斗爭。為“駝峰航線”與“阿西空中走廊”的開辟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本文就“駝峰航線”與“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空中走廊”(以下簡稱為“阿西空中走廊”)分析對比,試圖闡明二戰時期美國對華和對蘇物資援助空中航線方面的特點與異同。
一、美國對華和對蘇物資援助航線的開辟背景
(一)“駝峰航線”開辟的背景
“淞滬會戰”爆發之后,日軍的進攻方向劃分為兩支,及從自北向南的進攻,更改為自北向南與自西向東同時推進,此外日本海軍為配合陸軍作戰,對中國進行海上封鎖,企圖切斷中國從外界獲取援助的通道,將中國軍隊逼退至西南大后方,接連攻陷香港、仰光等主要城市,繼而實現迫使中國政府屈服于日本的構想。尤其是仰光的陷落致使中國賴以生存的外資援助國際通道被破壞,中國政府所需的戰略物資無法輸送到境內,國民政府有朝不保夕的勢態,在此形勢下,為緩解中國物資補給壓力,中國與美國協商合作開辟出一條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空中航線以維系中國政府的生存,這條航線被稱為“駝峰航線”。
在日軍截斷滇緬公路之前,中國飛行員曾嘗試探索一條從西南大后方通往外界的可靠航道,“中國方面在1941年3月開始接受美國租借法案援助后,便著手開辟中印航空線和勘測中印公路路線?!盵1]期間曾多次嘗試開辟多條運輸航線,最終均以失敗告終。雖然美國政府對在群峰聳立的高原開通運輸補給線抱有謹慎的態度,但在中方外交人員與中國航空公司的共同努力之下,羅斯??偨y仍然表示:“無論日本人取得什么進展,都會找到方法來實現飛往中國。我們記得,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是第一個站起來反抗侵略者的人。”[2]美國決意開通出新的援華物資空中運輸線。滇緬戰役后,中方開辟出汀江——昆明、宜賓——汀江、瀘縣——汀江的三條主要航線。1941年11月中美共建的“駝峰航線”開始通航。
(二)“阿西空中走廊”開辟的背景
“阿西空中走廊”的開辟是由于美國對蘇海上運輸的現狀無法滿足蘇聯對德作戰的需要,美國對蘇聯已經開通的物資供應航線主要為:北方航線、波斯航線以及太平洋航線,北方航線是三條航線中里程最短的航線,但是由于德國潛艇在盟軍運輸航線區域設伏偷襲,導致通過該海域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袄?、5、6月,在載著522萬噸物資的84艘船只中有23艘被擊沉,終抵摩爾曼斯克港的僅為44艘;波斯灣航線通往伊蘇邊境的鐵路設施非常落后,此階段的波斯灣航線還處于建設階段;北太平洋航線相對比較安全,但處于試運行階段,還未充分發揮運輸潛力。”[3]加之,1941年12月,日軍攻占阿留申群島,直接影響到北太平洋航線的運輸量,客觀上加速了美蘇共同開辟“阿西空中走廊”的進程。
“阿西空中走廊”開辟協商的過程與“駝峰航線”相比更加曲折,蘇方對美國的援助有所防備,雙方間的不信任感仍有存留。蘇聯對美國提出的借用西伯利亞空軍基地作為租借飛機的轉運站的方案,斯大林察覺到美國此舉的另外意圖并予以回絕,“以阿西空中航線太危險為由不再談論相關事宜”[4],即使之后蘇聯在此爭議上的態度有所緩和,但是蘇聯仍拒絕美軍進入西伯利亞的提議。同時明確指出由蘇方飛行人員來完成租借飛機的運輸任務。蘇聯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慮,禁止美軍借助援助飛機之際偵探西伯利亞地區實際情況的企圖,謹慎地做出了關于蘇方自提租借飛機的決策,將“阿西空中走廊”輸送飛機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化被動為主動擺脫不利的外交地位?!榜劮搴骄€”中的運輸人員除中國人外,還有三分之一的美國飛行員參與其中。
二、美國對華和對蘇物資援助航線運營的比較
(一)在極端氣象條件下開展運輸工作
“駝峰航線”在開通之后首先面臨著極端惡劣、變化無常的氣象挑戰,飛行員所駕駛由美國麥道公司所生產的C系列運輸機,飛行途中穿越茫茫高原,致使途經該區域的飛機只得穿行于高原群峰之間,駕駛人員正常的視線受到限制,不僅考驗著運輸機的性能和駕駛人員的操作技能,倘若駕駛人員稍有不慎則會撞向高原上的山體最終機墜人亡。而且“駝峰航線”所覆蓋的區域樹木叢生、野獸時?;顒佑谠摰囟?,同時增加了事故出現后進行救援工作的難度。此外,“駝峰航線”還潛伏著兩大危險因素,隱形的危險因素是高原地區空氣稀薄所給飛行員造成的缺氧問題,加之當時限于政府物資不濟,無法為每一位投身于該航線的飛行員提供相應的安全保障。顯性的危險因素是日軍在沿“駝峰航線”地帶設伏襲擊,尤其是在航線的南線區間,而國民政府無空中武裝力量予以護航保衛,面對突然發起攻擊的日軍戰機,攜帶大量援助物資的運輸機只得疲于奔命而又無招架之力,導致物資援助常常中斷,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即使在1943年到1944年期間第10航空隊新增為“駝峰航線”飛行人員保駕護航的任務,但對于保證不間斷的運輸隊伍安全來講,仍是杯水車薪,不足以扭轉中國飛行人員的不利局面。
而通過“阿西空中走廊”的租借飛機絕大部分是飛越東西伯利亞山地區域,與“駝峰航線”相比,幾乎不存在整個航行都需穿梭于茫茫雪山之間的可能性,參與“阿西空中走廊”的飛行人員需要在冬季同極寒天氣做斗爭。例如:“1942—1943年冬是阿拉斯加30多年來最為酷寒之冬,12月氣溫降至零下67度?!盵5]與此同時,為降低飛行的事故率保障飛行員的生命安全,美國與蘇聯利用先進的氣象監測和預報系統,對伊爾庫茨克至費爾班克斯區間的氣象信息相互預告,以此制定飛機的出航時間和飛行航線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反觀“駝峰航線”則不具備這種技術上的優勢。此外,蘇方飛行人員不存在受到戰機侵襲的可能性,“阿西空中走廊”在蘇聯所有物資援助線路中處于安全的地位,由于空間阻隔和實力所限,蘇聯的敵國納粹德國對于“阿西空中走廊”無法實施打擊,而同屬軸心國的日本出于保障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日蘇之間都恪守《日蘇中立條約》,日蘇雙方在二戰期間維持著微妙的雙邊關系。而這對于“阿西空中走廊”的正常運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換言之,“阿西空中走廊”兼具直接性、安全性、有效性于一體的運輸通道。
(二)援助物資的類型及對其利用情況
從援助物資的類型來看:通過“駝峰航線”而運輸到中國的物資品種繁多、運輸物資總量巨大;包含輕重槍炮武器、醫療器械、藥品、燃油等等;空運物資的數量噸位經歷了緩慢增長到呈指數級增長;但“駝峰航線”初期運輸的物資數量仍然無法滿足中國的抗日需要??ㄋ_布蘭卡會后,美英領導人達成共識,增加在“駝峰航線”上的運輸機和運輸物資的數量,這些飛越駝峰送至中國的援助物資被源源不斷地分配到前線將士手中,有效地補充了中國軍士的軍備需要,其中醫藥品為拯救受傷戰士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阿西空中走廊”主要是運送軍用飛機,運輸的物資種類較為單一。“1943—1945年間進入阿拉斯加的7 000架飛機當中有6 430架租借給了蘇聯”[6]。這些飛機幾乎都是通過“阿西空中走廊”運入蘇聯境內,占二戰時期蘇聯租借飛機數量的一半以上。蘇聯在對于租借飛機的利用,除直接投入蘇德戰場作戰外,蘇聯還深度挖掘這些飛機的潛在價值,根據飛機投入實戰的效果加以改進,同時在借鑒了這些飛機的良好性能助力本國飛機的研發和制造。然而,中國政府由于自身薄弱的工業制造能力,呈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態,所以只借用了援華飛機的表層價值,并沒有將援助飛機作為本國飛機研制的參考對象。
三、美國對華和對蘇物資援助航線影響的比較
(一)在戰勝法西斯方面的作用
“駝峰航線”是世界航空史上運輸范圍最廣、運輸物資最多的空運交通線之一,在世界航空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陸上生命線——滇緬公路被截斷之后,取而代之作為美國援華的空中生命線,通過“駝峰航線”所運抵至中國的各類物資成為支撐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持和堅決抗日的力量源泉,突破了日軍對華的全面封鎖的包圍圈,對穩定抗戰情緒和增強抗戰勝利的信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執行堅持抗日的政策方針,促使日本陸軍主力長期置身于中國戰場,間接地緩解了盟軍在太平洋上的作戰壓力。
“阿西空中走廊”的開辟解決了蘇聯對德作戰急需的軍用飛機問題,彌補了蘇聯戰斗機數量不足的現狀。另外,美國援助的戰機在蘇德空戰中取得了一定的佳績,鼓舞了蘇軍戰勝德國的士氣,為后續的蘇聯對德國的戰略反攻做出了貢獻。“二戰期間蘇聯空軍中的第16戰斗機飛行團,1943年4月9日到30日期間,第16戰斗機近衛飛行團駕駛P-39戰斗機共出擊289架次,共擊落包括75架戰斗機在內的81架敵機?!盵3]“阿西空中走廊”作為美蘇雙方進行外交活動的重要通道,例如:時任美國總統特使的溫德爾·威爾基,正是經過這條空中航線完成訪問蘇聯的外交使命。此外,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等人亦是由此進入美國開展外交活動。與“駝峰航線”相比,“阿西空中走廊”的外事活動價值展現得更為突出。
(二)對美國的影響
“駝峰航線”是中美在二戰期間齊心合作的成果,促進了中美關系的發展,美國將物資經“駝峰航線”分批次輸送到中國,不僅有助于中國抗戰,而且有利于美國協調中國戰場與印緬戰場關系,在國民政府就派遠征軍渡過怒江入緬作戰問題上搖擺不定之時,羅斯福再三致電蔣介石要求派遣遠征軍參戰,并提出如若不履行則削減對華援助物資,蔣介石只得做出讓步、批準遠征軍進入緬甸配合盟軍作戰。美國以援華物資為籌碼作為平衡盟國之間的利益天平,服務于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大局。
“駝峰航線”運送的巨額物資對美國空運能力的提升,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冷戰期間,美國的遠程空運能力在柏林危機中得到了集中展現,在蘇聯強行對柏林進行全面封鎖之后,美國聯合英國出動運輸機對圍困的柏林人民進行生活必需品的空投,在不進行美蘇正面對抗的情況下化解了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將蘇聯針對柏林發起的封鎖計劃成功粉碎。而在“駝峰航線”承擔運輸任務的C-54運輸機再度出現在柏林上空,圓滿完成對柏林的空中補給任務。此次柏林危機的化解離不開美國在“駝峰航線”中所得到的空運經驗。
四、結論
中國與蘇聯是二戰時期美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對象,中國是東方戰場上牽制和抗擊日軍的主力軍,而蘇聯是歐洲戰場上阻擊和反擊德國的重要國家。但是同屬反法西斯陣營的中蘇兩國,在接受來自美國物資援助的物品類型和時間卻不盡相同,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美國對中、蘇的戰略定位隨著二戰局勢的變化而變化。這反映出美國外交政策的靈活性和現實主義色彩。
參考文獻:
[1]徐康明.中國遠征軍戰史[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
[2]David S Hanson. The Airpower Leadership of Lt Gen William H Tunner[M].Air University Press,2008.
[3]劉佳楠.二戰時期美蘇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空中走廊[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7.
[4]舍伍德.羅斯福與霍普金斯:二次大戰時期白宮實錄(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Claus M Naske, Herman E Slotnick. Alaska: A History of the 49th State[M].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4.
[6]Brian Garfield, The Thousand-Mile War: World War II in Alaska and the Aleutians[M].University of Alaska Press,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