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連
摘 要:吳海,字朝宗,號魯客,世稱“聞過夫子”,福建閩縣人,元明之際著名文學家、理學家。資性醇正,學有根本,平生不慕浮名,隱居林泉,致力于傳承發揚朱熹理學,對元末明初閩中理學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吳海治學力求思辨,尊崇真知,以躬行務實為旨要,學術成果豐碩,影響深遠。其代表作《聞過齋集》敘事嚴密,內容豐富,議論精準,史學思想獨特,既有關于政治經濟、軍事戰爭的詳盡記錄,又有對倫理綱常、社會風化教育等方面的客觀評述,具有極為珍貴的史料價值。
關鍵詞:吳海;《聞過齋集》;史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K2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5-0097-04
元末明初閩中理學巨擘吳海,學通諸經,博洽群籍。清代大儒蔡衍在《聞過齋集》序文中曾對他做出高度評價:“向非有先生之辟邪崇正,杰然挺出于絕續之間,何以繼以往而啟將來哉!”[1]清代著名學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以《吳聞過先生海學派》稱之,足可見其對當時、乃至后世影響之深遠。然而,目前學界對吳海其人及其《聞過齋集》的相關研究不但量少而且分散。因此,本文以《聞過齋集》為基礎,詳細考證吳海的生平經歷,深入梳理其學術成就,客觀剖析其學術思想。
一、吳海的生平經歷與學術成就
吳海,字朝宗,世稱“聞過夫子”,福建閩縣人,元末明初著名文人、理學家。自幼聰穎絕倫,俊逸能文,篤志勵學。稍長探賾索隱,博覽群經。元末戰亂不斷,烽煙四起,吳海遂隱居林泉,刻勵圣賢之書,究研周、程、張、朱之學,而尤嗜古文。其人操履端正,律身嚴毅,耿直不茍。當時的士林名流貢師泰、藍仲晦、林泉生、王翰等人皆雅重之。王翰去世后,吳海不辭辛勞將其幼子王撫養長大,并教以性理之學。“洪武初,守臣欲薦諸朝,力辭免。”[2]7627吳海樂善嫉惡,警敏自省,稱其住所為“聞過齋”。平生欽慕鄒魯地區士風醇厚,因此以“魯客”為號。
吳海自少力學,天資簡重仁厚,剛直醇正,以著書、講學和授徒為業,文行甚優。其文悲歡憂懌,感時憤事,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對民生疾苦的殷切關懷之情。吳海持身修潔,治學以躬行務實為本,強調真知思辨,反對浮飾華誕之語。其文集多是實用性較強的墓志銘、權厝志、行狀、譜敘、祭文、箴、記等,內容涉及治國理政、社會治亂、民生教化、風土人情等多個方面。如《元故資政大夫江南諸道行御史臺侍御史韓公權厝志》里詳細介紹元行臺治書侍御史韓準剛正不阿、忠勇為民的光輝事跡。至正十二年(1352年),蘄、黃反寇圍攻江西,在平章、憲臣們四處逃竄的危急情況下,韓準和右丞相伯顏沉著應對,一邊調兵遣將出城應戰,一邊及時安撫百姓,僵持五十四日后,終于打退反寇,保全城池。吳海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秉筆直書,寥寥數語將韓準身處政治波詭云譎、烽煙彌漫的險境下依舊不畏生死、英勇抗敵的鮮活形象客觀地描繪出來。在卷四《聞過齋箴》中,吳海表明:“夫過而人告之者,幸也;過而不聞,不幸也。告之而不受,受之而不悔,悔而不改,是自棄也。”[1]63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而“人之有過,鮮能自知。知而必改,其躬乃治。”[1]63充分體現了他力求思辨、崇尚真知的治學特點。
元統三年(1335年),吳海自武林(今浙江省杭州市)患病歸鄉,多次診治都毫無效果。無奈之下搜尋家中醫典,細加甄別并改進不少處方試用,一年后竟然痊愈。自此之后,他遍覽各家醫方藥典,多次給家人及鄉鄰開方治療,頗獲良效。吳海后來將許多醫效極好的藥方裒集成書,以便于覽閱檢尋,取名《自試方》。又精心摘取古今多位葬家之言,匯編為《葬書》四卷。《八閩通志》卷六十三記載吳海入明后“家居采摭古今孝子、順孫、節婦、烈女及兄弟之相友、娣姒之相宜者,附以感應、禍福各為一卷,以貽閭巷小人、婦女、童稚,使誦而習之”,①命名為《厚本錄》,以教化鄉民,惜其書今已散佚。
吳海著作現存有《聞過齋集》八卷(或分為四卷),為其學術思想精粹之匯編,由其門生王編刻成冊,傳之后世。《聞過齋集》在歷代流傳中保存有不同的版本,具體如下:明成化邵銅刻本,題名《聞過齋集》,共八卷;明弘治鄭浚刻本,題名《聞過齋集》,共八卷;明祁氏澹生堂抄本,題名《聞過齋集》,共四卷;清《欽定四庫全書》本,題名《聞過齋集》,共八卷;《正誼堂叢書》本,題名《吳朝宗先生聞過齋集》,共四卷;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本,題名《聞過齋集》,共四卷;《嘉業堂叢書》本,題名《吳魯客聞過齋集》,共八卷;《叢書集成初編》本,題名《吳朝宗先生聞過齋集》,簡稱《聞過齋集》,共四卷,是本文進行撰寫的基礎文獻。此外,《元詩選》《全元文》等對《聞過齋集》皆有選錄。
二、《聞過齋集》史學思想特色
《聞過齋集》內容充盈豐厚,所蘊含的史學思想獨特,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以下主要從理學思想、教育思想、家譜編修思想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重義理的理學思想
宋代以來,閩地群星閃耀,賢才輩出,理學氛圍極為濃厚。吳海少有志操,謹醇好學,師承名儒,證文考史,學問益加精進,時人稱之為“程朱嫡派”。其所論言言至理,字字真詮,有關于世道人心、綱常名教的內容都是經過親身體驗得出的結論。清代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四十二認為“先生系于諸儒學派之后,以先生實為元代遺民,維道脈之緒者也,余系之明者。蓋一代之興,必有耆儒夙學為邦典型,如存碩果以繼前修而啟來學,顧守先待后之責寄焉耳。”①吳海畢生致力于弘揚程朱之學,對元末明初閩中理學的系統傳承起到關鍵作用。
1.民安政理論
“理”和“道”是標志宇宙本原及其規律的一對重要哲學范疇,首次提出于戰國時期,孟子認為應以仁義解“理”。魏晉時期,人們對“理”的認識開始逐漸由直觀到抽象進行轉變。北宋以來,隨著理學思潮的快速發展,學者對于“理”的鉆研探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理學大家張載強調“萬物皆有理”,具有積極意義。
吳海認為“理”出于天,但存在于人心,他在卷二《近道齋記》中以“道”釋“理”:“夫道者,人倫日用事物當然之理,乃天下古今人物共行之路。”[1]48“道”是宇宙萬物的普遍規律,存在于萬物之中,是人們涵養內心、社交處事的重要依據。吳海曾感嘆:“天下古今治亂,時世不同,而人心無不同者,理一而已”[1]5,故古今人物共行之路為“理”。“理”和“道”相輔相成,互為表里,“道”明則“理”正。陰陽調和、動靜相宜為“理”;忠君愛國、兄友弟恭、父仁母慈子孝為“理”;向善嫉惡、純明仁厚亦為“理”。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民安則政理,安民在于富之,使民有所賴焉,則雖動而易固矣。”[1]6元朝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政變頻繁,荒淫奢靡,任用佞臣,買官鬻爵,以賦斂為飲食,刑辟為娛樂,肆意盤剝百姓,導致階級矛盾異常激化。吳海雖然隱居山林,但心懷天下,關注民生,殷切希望朝廷安撫百姓,穩固民心,厚培國本。只有百姓安定樂業,才能政通理和、安邦定國。
2.慎德重義觀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先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形成了系統的禮儀規范和完備的道德準則。吳海“吸取先秦韓非關于‘德者得于內的觀點,而又加入天命論”[3]245,進一步闡發自己的觀點:“夫德,非自外來也,得之天,我固有之也。故自吾之愛親慈子,而推之以及人之老幼,吾食而憫人之不食,吾衣而念人之無衣,己安而不忍人之危。若其惻隱之情,出于天性,隨寓而發,非以納交要譽于人,求報冥冥于天也。天道無感而不應,人道無施而不酬,顧為德者,不可以是而設心矣。”[1]34吳海認為“德”是人的天性,施德行善應該出自內心,隨心而發,而不是沽名釣譽,謀取私利。既然孝悌、忠信、仁愛、誠實是“德”的本質屬性,那么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更應慎德謹行。純粹質直、忠信重義為“吾德”,即世人所推崇的美德;暴逸敗悖、貪婪驕縱為“兇德”,人們應該遠離摒棄。正所謂學則致知,慎則致確,慎德的關鍵在于目標明確,有所選擇,并應時刻注意言慎于誕,意慎于妄,行慎于禮。唯有上至國君,下及百姓人人慎德重義,尊禮尚節才能使社會更加和諧,國祚更為長久。
與此同時,吳海認為,人之“欲”和人之“德”互相矛盾,無欲則理全,無欲則德充。“天下之福,恒生于無欲,而禍每起于貪。貪者無厭,無厭則不知止,不知止故禍必恒隨之。”[1]36由于人們貪得無厭,不懂適可而止,使得世俗敗壞,道德淪喪,社會上下彌漫著不正之風,不利于穩固江山社稷。這里的無欲不是指完全沒有欲望,而是一種淡泊之道。吳海以“無味”和“至味”對此進行論證:大道至簡,“無味”即天下“至味”。“無味”是淡而不厭、疏達通徹的立身處世之道。
應該如何調和人之“欲”與人之“德”?吳海用“惟德勝欲”進行解決。他指出:“有能洗心濯慮,使方寸湛然,義理以為之主,則道充為富。”[1]31內心有德能夠凈化污濁,洗滌心靈。慎德重義能勝欲,使人處在物欲橫流的復雜環境下依然能夠保持窮不為悔、達不為喜、順其自然的豁達心態。
3.禮樂相資論
中國古代禮樂制度起源于西周時期,禮樂制度與宗法制度等一同構建了中國古代社會制度的整體框架,對后世影響甚為深遠。“禮”主要是對人的身份地位進行劃分和規范。“樂”主要指在“禮”的基礎上,通過音樂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柔和融洽,進而起到緩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孔子是禮樂制度的堅定維護者。唐朝時期,從周朝傳承下來的教授貴族子弟音樂來讓其明白禮樂治國重要性的制度仍大受歡迎。元朝時,由于歷史、文化等種種原因,統治者未能在禮樂制度上取得強有力的控制,廣大讀書人包括吳海認為偏蔽邪曲之論足以湮沒正理,敗壞世道。因此,他強調人非“禮”不立,非“樂”不成。“禮”“樂”能夠陶冶、磨煉人的心性,“禮”不可以輕易改變,更不可隨意廢除。卷二《林和字敘》里講道:“禮樂相資,禮雖不可無樂,而樂必由于禮,蓋禮先而樂后也。”②“禮”和“樂”相得益彰,且“樂”從屬“禮”。吳海用“禮”來區分宗法遠近、關系親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夫禮者履也,君子之所履也。忠信其本,義其實也。禮不本于忠信,謂之虛禮。揆諸義而不協,謂之貳禮。禮也者,莊敬嚴畏,勤儉恭遜,而不與人爭也。”②“禮”的本源為忠信,實質為義,關鍵在于身體力行,躬行實踐。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應該充分認識到禮樂的重要性。
總之,通過社會風化教育,使慎德重義、崇禮知樂成為每個人向往和追求的目標,使仁義恭孝成為天下人的立世典范,那么,民安政理、國本穩固的治世局面很快就會出現。
(二)尊教務實的教育思想
1.教為治之本
自古以來,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民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夫教,治之本也;學校,風化之原也。教之道德,以淑其心,教之生產,以立其業,教之禮義,以正其俗。教非徒文辭之謂也,文辭之為教,猶禁令法律之為政也,抑末矣。夫民知教則良心生,教立則善人眾,大家既服,小民視之而化,風俗無不美。”[1]23吳海非常重視社會風化教育,強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為根本,極為重要。教育可以有效促使人由內而外發生改變:教給人們尊禮重義,可以匡正民俗;教給人們生產方式,可以興家立業……教育的獨特作用在于潛移默化,浸潤人心,潤物無聲,能夠使百姓分辨善惡,明心向道;使士人堅守禮義,堅貞不屈。對此,吳海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福建漳州東南部和大海相鄰,西北部被群山環繞,處于偏遠艱苦之地,秦朝時開始設置郡縣,至宋朝時,朱熹曾在此地講學授業,后來其弟子漳州人陳淳更是不遺余力在家鄉教授正道之學。漳州百姓普遍喜好讀書,知曉禮義。元統、至順年間,漳州叛亂頻發,盜賊四起,大肆屠戮無辜百姓,最終卻沒有在短期內占據漳州。何也?圣賢之風未遠,向背順逆在于人心,叛賊雖然殘暴,但百姓并不屈從。而位于武夷山脈南麓的汀州,是粵閩贛三省的邊塞重鎮,此地百姓勇猛固執,民風彪悍,官吏善于安撫百姓則容易進行管理,反之,則容易發生動亂。吳海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不是因為汀州風俗獨特怪異或其他原因,而是因為施行教育沒有深入人心。
那么應該如何進行教育,才能更加有效發揮其作用?對此,吳海認為教師是教育的脊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選用教師時應該更加看重其德、行、道、藝。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知識與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和思想、塑造生命和靈魂的重任。師德是教師之本,“無德則無以為師”。合格的教師應該富有愛心、有關心、有耐心、有責任心,始終明確自己的行為規范,堅守原則底線,加強自我道德修養,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此外,吳海指出教育在于教師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求真唯實,而不是紙上談兵、騖于虛聲。
2.精知而力行
教學是教與學的相互交流、密切互動。正確的教育方式很重要,適當的學習方法也非常重要。吳海首先闡明:天地人物之理、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正心修己之法等盡在書中。書是文明的起源,修身養性、處理家事、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方法皆在書中。讀書可以使人增長見識,拓展思維,陶冶心性,積淀文化底蘊,提升綜合素質。
“故書不可不讀,而讀之固當有法。蓋不讀非圣之書,則異端邪說不得以亂吾之聰明,而志定慮奪,無他岐之惑。”[1]41讀書講究正確的方式和方法,吳海認為應該誦讀圣賢之書。這里的圣賢之書,主要指孔子、孟子和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一派以及其他相關人物的著作。讀書不能空喊口號,應該先樹立清晰明確的目標,不忘初心,堅定志向。志向目標確定之后,再由內而外,由理及物,用心感知,優游涵泳,勤加練習,則治學會取得極大成效。同時,吳海強調為學之道在于“精知而力行”。學習講究專心致志,循序漸進,潛心鉆研探索,不斷深化認知;忌諱急功近利,好高騖遠,流于形式。除此之外,還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注重思辨,保持平常心態,驟覺勿喜,小得勿足,學問必會更加深醇。
吳海還特別重視基礎教育,大力提倡鄉學。他曾提道:“海惟古前圣王化民之政,莫重于學,而學莫先于鄉,自鄉以及閭巷,莫不有師。師教民孝弟忠信,勤力務本。民朝夕出作入息,必稽善而獎之,過而禁之。”[1]44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到了元明時期,鄉學愈加興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平等和教育自由,百姓學在鄉野,獲取知識的渠道大為拓寬,接受教育更加便捷。故學校為育才之區,鄉學是首教之地。
3.聞過則改
在讀書學習的征途中,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彎路,犯一些錯誤。有時候犯了錯誤可能自身并沒有察覺到,甚至在別人良言相勸后卻不接受好的建議,或者接受了合理的意見卻不思悔悟,這些都是自暴自棄的表現。所以人應該警醒自勵,時刻自重、自覺、自制,摒棄自滿自大的不良風氣。
經過反躬自省之后,必然會出現知有不逮、行有所失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吳海提議應該聞過則改。“故改者,天下之大善也。不改而遂失之,天下之至惡也。非遽為至惡也,涓涓可以滔天,星星可以燎原,故不改者,天下之至惡也。然人孰肯受天下之至惡哉!”[1]30他以古代圣賢成湯不吝改過、遽伯玉忠于內心、仲由喜聞規過為例,重申改為天下大善,不改則是天下至惡。一個人如若知道自己的欠缺不足之處,并能夠及時加以改進,這也是值得后人借鑒和學習的一種美德。
(三)重禮法的家譜編修思想
宗法制度與等級制度,是貫穿中國古代歷史的兩大重要制度。所謂宗法,是指一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尊崇共同祖先,維系血脈親情,而在宗族內部區分長幼尊卑的法則。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逐漸演變而來。體現宗法制度及其觀念的宗族,是構成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宗族是由父系血緣關系的各個家庭,在祖先崇拜及宗法觀念的規范下組成的社會群體。”[4]17宗族的穩定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維系社會結構的堅韌紐帶,是穩固社會的基本因素,宗族關系是人們最主要的社會關系之一。
1.尊祖敬宗
譜牒是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重要材料,是宗法制度的表現形式之一,向來受到人們重視。然而,元朝中后期戰亂頻發,迫使人們大批背井離鄉,遠徙他方,使原有以血緣與地緣為基礎的社會結構遭到嚴重破壞。“是法既廢,人各以意自私其親,恩不廣而施易終,至有視周親若途人者。然則今日所賴,惟簡牒之存,使知木本水原之義,是譜所以作也。”[1]2社會上出現世薄俗漓,人人惟趨功利,淡漠親情的不良現象。通過譜牒可以把同一祖先下的子孫合為一譜,緊密相連;可以使人通過確定自己同祖先和族人的關系,在尊祖敬宗思想的號召下親睦族人,加深彼此間的聯系,增強血緣的凝聚力。
此外,同一血緣關系是祖先與后代子孫密切相連的關鍵所在,譜牒要注重防止異姓亂宗。吳海在《薛氏家譜序》中以薛武世家為例,進行論證。薛武世家發源于河東地區,后遷徙到江蘇泰興,薛氏后人在重修家譜時對異姓之人皆削而不錄,認為異姓之人拋棄自己祖先卻依附薛氏先祖,是不忠不孝之輩。撰修家譜的目的就是為了明辨本源,增強薛氏家族同一血緣的向心力,維護薛氏族人的利益。同時,也可以使異姓之人早日重返其族,是兩全其美的好事。有鑒于此,吳海提議應該在彰顯人倫道義的基礎上,嚴格規范編撰譜牒的方式方法,以正本溯源。
2.崇善尚孝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烏衣巷》里寫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過去停留在王導、謝安等豪門權貴人家的燕子,如今卻飛入普通百姓家中,舊時的權臣顯貴家族門可羅雀,昔日的輝煌與顯赫早已隨風而去。古人累積金玉,廣置田宅,交付后人,但后世子孫卻不能守住家業,唯有積德行善才能流傳后世。先祖如若廣積善緣,則會福蔭后代子孫,同樣,后代子孫多多積德行善,必然會光宗耀祖,美名流傳,這也是孝道的一種體現。除了要孝順贍養父母、敬愛兄長,還應該敬畏、服從國君,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
同時,吳海在卷二《卓氏家譜敘》里指出:“祖宗之所積累,非謂廣田宅,豐貨財也,謂孝弟、忠信、節儉、仁愛、修于身而行于家,其余以及后世也。為子孫者,當思祖宗所以裕后之道,勉而行之,使世澤不衰,而祖宗之傳益以遠大。”①忠信、孝悌、良善是人修身持家的根本,是一個家族流傳后世的關鍵。只有崇善尚孝,合宜天道,才能使宗族枝繁葉茂,祖宗基業流傳更長遠、更持久。
3.圖簡譜詳
家譜,又稱世譜、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或圖譜的形式,記載主要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發展的特殊體裁。根據圖譜,可以辨明族源,勘定世次。有了這些文獻作為依據,一方面可以促使家族成員團結和睦、互幫互助;另一方面,使每位宗親能夠清楚了解家族歷史的演變過程,以便傳承先祖的美德懿行。卷二《魏氏支派圖敘》提道:“夫圖以著名,必簡而易見,譜以記實,則備而致詳,此圖譜之所以異也。”①圖與譜二者有所差異,圖簡潔精練,譜詳盡細致。宋元以前的古人一般認為譜不及圖,明朝以來,人們因為圖所載的內容雜亂繁碎,認為圖不及譜。
無論圖還是譜,其所蘊含的尊祖敬宗、崇善尚孝的精神,已經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中,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三、結語
吳海作為元末明初閩中理學的代表人物,好儒重禮,才茂學富,以明經學道為志,躬行力踐,為弘揚朱熹理學做出重大貢獻。其文集《聞過齋集》文辭簡粹,旨意深遠,是吳海史學思想的集中闡述,價值甚高,影響深遠,為研究元末明初福建地區政治、經濟、民生教化發展概況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具有寶貴的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吳海.吳朝宗先生聞過齋集[M].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2]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高令印,高秀華.朱子學通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4]馮爾康.中國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