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花
摘 要:價值觀培育首先應是良好思維方式的涵育。學校教育越來越重視思維方式的引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不應例外。切中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內在肯綮,顯然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必由之路。中華文化是一座底蘊深厚的富礦,以儒家倫理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其中,以“恕”道為樞機的德性思維,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規定,必將能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儒家倫理;德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5-0115-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泵褡逦幕镊攘碓从谄渌N含的無限能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能量便是文化的德性本質。這種散發著真善美的德性光輝并非刻意為之,而是源自其“一以貫之”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的樹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單純一味地在各教育階段反復灌輸。“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绷暯娇倳浀倪@番話,無疑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工作思路與方法。教育工作者只有循著細處、小處、實處著眼,讓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領悟并融入這種德,才能真正地、徹底地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與外化,使其最終成為社會成員公認的儀軌。
一、物有本末:核心價值觀培育之本在“授人以漁”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保ā洞髮W》)只有厘清價值觀引導過程中的主次矛盾問題,才有可能實現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價值觀培育,歸根結底首先應是良好思維方式的涵育。因為無論是國家的擔當、社會的良序,還是公民的責任,最關鍵的問題終究是個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這種認同絕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概念層面的消極接受,而是發自內心的,對價值觀所淵源的歷史文化的高度認可,尤其是對其中蘊含的思維方式的贊同,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對其拳拳服膺而不失之?,F代教育越來越重視思維方式的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不應例外。引導受教育者自覺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應該引導其涵養支撐核心價值觀的思維方式。
1.情緒反應背后的真相
古人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這一戰略任務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價值觀念的單純灌輸上,教育工作者也應關注方法研究,厘清并尋出一個有效之“漁”。這個“漁”既要切中肯綮,又必須能夠體現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個體的情緒反應并非直接由刺激事件所引發,而是決定于個體的思維方式。根據思想決定行動的原理,這個“漁”正是對受教育者良好思維方式的熏陶與涵育。不得不承認,長期以來,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疏于對良好思維的引導,是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良好思維方式的涵養絕不可能憑空進行、一蹴而就,而必須結合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維習慣來引導。眾所周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理論淵源,那么,學校在引導受教育者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就絕不能回避、脫離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
2.良好思維的統攝作用
思維習慣雖因人而異,但良好的思維方式可以引導。涵育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就好比在人心中播下了一粒良種,當其日漸成為參天大樹的堅實根基時,由此根基生發出的枝干之間也必然相互貫通。換句話說,一種具有統攝性的良好思維方式能夠有效整合個體的思維結構,甚至能夠有效梳理各種價值觀念的關聯,從而起到提綱挈領之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資源。堅守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對新時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民內化于心的最大公約數,是社會群體判斷社會事務依據的是非標準,遵循的行為準則??墒牵瑸槭裁词谴税銟藴识瞧渌??只有厘清這一問題,才能真正解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問題。這就意味著,倘若能夠將導向核心價值觀背后蘊藏的不二法門提掇出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于心便自會水到渠成。儒家倫理自古以來滲透在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這個法門,不是旁的,正是那內隱于民心的德性思維。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文化心理方面的有益支撐,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一項重大課題。
二、事有終始:忠恕之道乃社會道德生活的開端與終結
“忠恕之道同時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包括了義的性質。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端和終結。”[1]一始一終體現了忠恕之道亦被稱之為“■矩之道”的徹上徹下屬性,印證了孔夫子所講的“一以貫之”內涵。
1.受教育者德性思維的熏育長期未受重視
近年來,受腐朽價值觀念的沖擊以及多元文化交融交鋒的影響,在道德規范的認知和實踐上,不少受教育者存在嚴重的認知問題,突出表現就是,對人對己采用“雙重標準”。張載曰:“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正蒙·中正》)。上述問題產生的根源,恰恰在于個體在道德生活上的思維習慣。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若自然?!碧热魪幕A教育階段就重視德性思維的引導,將“推己及人”的思維習慣貫穿教育過程始終,勢必有利于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
“思維就是有意識地努力去發現我們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特定的聯系,使兩者連接起來?!盵2]思維方式則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性、普遍性特征的思維結構和思維習慣。從廣義上講,行為方式是思維方式的外化,思維習慣的差異必然導致行為的迥異。受國內外各種錯誤思潮以及腐朽價值觀等因素的干擾,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觀念在部分受教育者身上依然存在,而“恕”道思維正是一種積極的、有利于矯正個人中心主義、自私自利問題的思維方式。美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先生曾指出:“鍛煉良好的大腦比在大腦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價值得多。”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思維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不應例外。有效的價值觀教育應當從涵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入手,遺憾的是,學者們在探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時,較少將思想探索的觸角延伸至這一領域。構建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是促使主體遵守道德規范的前提條件,這種關系能否搭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思維方式?!八 钡喇斨刑N含著平等、關愛,民主和尊重這樣一些核心價值觀念,暗含著處理“人”“己”關系的基本原則,包含著“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基本要求。倘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反復滲透“恕”道思維,必將有利于受教育者實現從“為什么要這樣做”到“應當這樣做”的認知轉化。
2.忠恕之道本身直觀簡易
“忠恕之道,是以一個人自己的欲或不欲為待人的標準。一個人對于別的事可有不知者,但他自己的欲或不欲,他不能不知?!盵3]王夫之曾說:“推其所盡之己而忠恕,則天下之情理無不貫也,斯‘一以貫之矣?!保ā蹲x四書大全說》卷十九)“恕”道思維是以己之體驗為尺度來調節己之行為,這種現實性、可操作性決定了其可貫穿運用到各種社會關系當中。“恕”道思維的簡易性是指在德育過程中滲透這種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教育者可以聯系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從而曉之以理,進而“以理化情”。舉例來說,下雨天時大學生們打傘去食堂就餐。經常會發現,一部分同學會自然而然地把雨傘放在地上,而另一部分同學則會毫無顧忌地直接把滴水的雨傘放在座椅上。這看似簡單的兩個不同動作,其中卻隱含著不同的生活習慣或者說不同的思維方式。假設有一位后來就餐的同學因未留意而坐在了有很多滴水的座椅上,他那瞬間變得十分糟糕的心情不難想象。倘若這位同學自己之前也是如此隨意置放雨傘,那么此次糟糕的經歷勢必會起到良好的自我教育作用。對于那些習慣性地將雨傘放在地上的同學,雖然不能保證他們在行動之前都有為他人著想的良好思維習慣,但至少有一部分人有這種意識。雖然這只是受教育者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件瑣事,但它卻足以說明,“恕”道思維所主張的以自己的情緒體驗作為自身言行的標準,處處以己為喻,便于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
三、知所先后:德性思維是核心價值觀培育之樞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呼聲不絕于耳。從理論研究的整體上看,雖然在創造性轉化問題上存在爭議和分歧,但大部分學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持肯定態度。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對傳統道德資源的發掘,學界普遍側重從經典著作中獲得直接啟示,而對其中滲透的方法論,特別是傳統文化中隱含的人類心理觀缺乏更多關注。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4]對于儒家的倫理觀是否也應做同樣的檢省呢?例如,儒家倫理思想蘊含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教義,更是基本的修養之法。
1.恕道是終身受用的修養法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靈公》)由此至少可窺見三層意思。其一,孔子對“恕”的界定非常明確,它是個體必須身體力行的道德信條,而非口頭功夫,它要求個體時刻反求諸己;其二,孔子認為,“恕”道并非一時可行的權宜之計,而是可以受用終身的修養法則;其三,“恕”道乃孔子“一以貫之”之道。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明代大儒王陽明認為,此處,孔子所說的一貫,“一”就好比是樹的根本,“貫”就好比是樹的枝葉[5]??鬃佑谩耙灰载炛眮黻U釋“恕”道,正是為了強調“恕”道在君子修養過程中的基礎性和根本性地位,從而啟發和引導弟子在道德修養的過程中,必須把握“恕”道這個為學頭腦。
另外,從“恕”字本意著眼,《說文解字》:“恕,仁也,從心,如聲”??梢?,恕的本意與仁相關。反過來,從“仁”來看,在孔子的眼中,“仁”乃五常之首,是其最看重的道德。他認為,“仁者愛人”“仁者安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墩撜Z·里仁》引導受教育者學會關愛他人、尊重他人,在社會生活中揚善抑惡,這些不正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嗎?最后,從古之圣賢對“仁”與“恕”的關系闡釋來看。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顏淵》)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保ā睹献印けM心上》)程頤說:“恕則仁之施”“恕者入仁之門”。(《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朱熹說:“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行之以恕,則私不容而仁可得?!彼^“仁之方”“仁之門”都在強調由“恕”道而入“仁”道的可行性與必然性。不難看出,在歷代儒家圣賢看來,仁者愛人必須通過踐行“恕”道來實現,行“恕”即是行仁。
2.恕道是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
對夫子所“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朱熹解釋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胺蜃又焕頊喨欢簯?,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余法,而亦無待于推矣。”(《四書集注·論語章句》)所謂萬物各得其所,簡言之,即萬物相安相生。就人類社會本身而言,即個體間交往順暢,和諧共融。對于社會交往的規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薄墩撜Z·里仁》所謂義者,即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止。儒家“恕”道當中所蘊含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易地思之”的價值觀正好體現了以上要求,可以說“忠恕一方面是實行道德的方法,一方面是一種普通‘待人接物的方法。”[3]或者更明確地說“恕道的基本精神是肯替別人著想,其基本方法是將心比心,由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盵6]這種思維方式所傳遞出的主觀心態顯然有利于“利他性人格”的培養。
綜上所述,儒家“恕”道中所蘊含的“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價值觀完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平等、公正、誠信、友善等價值需求。倘若能將其視為一種社會生活的常規思維方式,滲透于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必將有利于進一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颂?,“推”即推己及人之意。如何在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滲透“恕”道思維,難點就在此“推”字。這也就意味著,如何更好地發掘儒家“恕”道思想的現代價值,有效引導受教育者涵養“推己及人”“反躬自省”的德性思維,還有待于學者們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5.
[2][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9.
[3]馮友蘭.新世訓:生活方法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9,15.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5]王陽明.傳習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28.
[6]張錫勤.中國傳統道德舉要[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