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

羽毛球館有個有趣的現象:跟著教練報班學球的,經過數月訓練后,堅持下來打球者寥寥無幾;常年打球一上來就開場的,大多又沒有跟過教練。這似乎是一個悖論。按說跟著教練學習的,就是為了將來能打得更好,為何最后都不再堅持?而常年打球者,誰又不希望提高自己的技術,在對抗中找到勝利快感,卻又不跟隨教練進行動作矯正呢?
原因在于興趣。報班學習者,或是因為減肥健身、或是因為朋友攛掇,羽毛球只是一個運動的出口,習練者本身并不一定真正愛好這項運動,因而訓練完畢,內心缺乏興趣支撐,自然難以堅持;而愛好者因為對羽毛球本身的熱愛,所以一上來就要分個高下,長期反復枯燥的動作訓練找不到對抗的樂趣,因此造成球場上的動作姿態各異。于是,我若想來,會千方百計排除萬難而來;我若不想,則會拖延找出各種理由不來。
世間萬事,皆是此理。習練的要義在于:態度、方法和習慣。三者之間既相輔相成,又有因果遞進。有時候我們不得其法,是因為沒有厘清其內在聯系之故。
態度決定方向。有孩子的家長常有感觸:不談學習時母慈子孝,談學習時雞飛狗跳。平時忙于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就是不見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本末倒置了。一方面,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的過程,就補課的過程而言,只是對舊有知識進行反復加固,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并無多大裨益。方法掌握,無須補課;思路未通,補亦無益,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開竅”。另一方面,每個人因先天稟賦、后天環境、生活氛圍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價值取向,會造成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在“抓周”時抓到脂粉釵環,賈政大怒:“將來酒色之徒耳。”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這個“抓周”,代表了賈寶玉潛意識里的價值取向,這也是導致日后無論賈政如何威逼利誘,賈寶玉仍不喜讀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歷史上如宋徽宗、李煜者,之所以被稱為“文藝皇帝”,也是因為興趣里藝術多于治國所致。所以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有著深刻的現實基礎。如同尋寶,只要想去,就會千方百計去尋找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說,方法只是態度的一個衍生品。
方法決定效率。方向確定了,方法就如同“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一樣水到渠成。但就到達目的地的方式而言,行走、乘車還是坐飛機就造成了取得結果效率的殊異。數學題目進水出水問題,按照三年級的解題思路,以因果關系列式固然可解,但若設立方程引入未知數,則會使解題效率大增。公式、定理的運用,也是為了減少解題的環節。停車時車頭向內還是向外,雖是個人的開車細節,但卻決定了再次啟程出發時的效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方法因人而異,庸者會在反復碰壁中求索,智者會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習慣決定成果。有了積極的態度、良好的方法后,習慣就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說,再好的記性,也不如有一個隨時總結的習慣。譬如看電影,剛剛看完時心潮澎湃思如泉涌,如果當時將所想所感記錄下來,會是一篇不錯的影評。但時隔數日再向朋友推薦時,只好以“好看”“精彩”形容,搜腸刮肚再難找出評價的詞匯。孩子們對于老師的講課都懂,但區別在于,有的孩子能將所講通過習題反復練習,形成思維定型,從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有的孩子僅滿足于課堂所感,缺乏練習,導致時過境遷將所學知識化為過眼煙云,從而造成成績的差異。運動員之所以專業,就是因為每個動作每個細節反復錘煉,通過習慣將動作定型,成為下意識的操作。所以《勸學》中說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堅持、自省、反思、總結,水滴石穿,這就是習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