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摘? 要】近年來,各行各業的發展迅速,我國國土的地質構造相對比較復雜,當前的氣候環境多變,我國屬于一個農業大國,整體承災能力較弱。我國發生地質災害的類型較多,分布較廣,會造成比較嚴重的損失,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我國主要的地質災害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其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區最嚴重。因此,通過對地質災害數據進行統計,制定出地質災害防治系統,能夠對災害進行有效預警。
【關鍵詞】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探析
引言
為避免工程場地在工程建設及運行過程中受到地質災害威脅,引發次生地質災害,更加安全、合理地利用建設場地,從源頭防治,最大程度去減少、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需在工程建設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提前預測,制定方案以降低地質災害發生所帶來的影響。選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對安塞區高橋鎮采出水回注站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可能引起的地質災害做出預測,提前防治,避免危險發生,避免造成人員傷亡,以免影響施工進度。
1.不同礦山地質災害的治理措施
1.1采空區塌陷的防治措施
采空區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1)運用充填復墾法進行治理,這也是礦區采空區塌陷中一種極為常見的治理措施;(2)運用崩落法進行治理,其主要是應用深孔爆破法把空區圍巖崩落以填充采空區;(3)運用支撐法進行治理,應用礦柱以及支架等對采空區進行支撐,以避免出現危險變形問題;(4)運用封閉法進行治理,對一些不會對主礦體開采及主礦道的小采空區進行封閉處理。
1.2巖爆的防治措施
針對這種問題,通常應用預測預報的方法進行防治工作,包括鉆屑法、發球物理法、水分法、統計法以及地震波預測法等。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設計階段合理選擇洞軸線與洞室斷面形狀;(2)在施工階段應用超前應力解除法、噴水或鉆孔注水促進周圍巖石軟化、減少暴露時間與面積等處理等措施。同時,還應科學合理地選擇圍巖支護加固措施,如有必要,可采取超前支護措施予以處理。
1.3滑坡的防治措施
對于滑坡,可以采用支擋和錨固等方法加固邊坡,另外,還應盡可能地使邊坡高度降低,通過放緩坡腳以及削坡減載等方式使邊坡巖土體內的應力平衡。
2.地質災害的特點
(1)災害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的特點,突發的時間短暫,活動猛烈,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針對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可防御性相對較低。(2)區域災害多發性,所在區域處于頻繁地震帶,地質結構比較復雜,發生泥石流和坍塌地質災害的現象較多。(3)災害發生的非線性周期性,地質災害的發生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且人類活動的隨機性導致自然災害的發生存在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通過對自然災害的研究,發現地質災害的發生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性,而且是呈現一種非線性的發展趨勢。
3.地質災害防治系統的設計
(1)建立相應的數據管理中心,通常地質災害防治系統的建立都是以省級為單位的,與省、市和縣等進行鏈接,建立相對應的地質環境數據信息平臺,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主要包括選擇機房、連接網絡和購置軟硬件設備,在數據管理中心,需要做好地質災害方面的數據整理和數據庫操作工作等內容,做好對原始數據的儲存和備份。例如,在基礎數據庫中,包含的數據項目內容主要為數字化資料、數據文件和一些外部設備采集到的多媒體文件和氣象信息,對數據庫的操作需要按照數據標準建設地質環境信息平臺。(2)防治系統總體架構的設計,地質災害防治系統的設計和建立需要以省級環境數據中心為核心,需要建立面向省、市、縣三級的地質環境信息平臺,有效確保信息平臺的標準規范和安全防護工作。在針對地質災害防治系統架構的建設中,需要將基礎軟硬件和基礎網絡環境作為支撐,建立空間數據庫,同時注重對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為數據庫管理人員提供有關地質災害方面的數據信息,主要包括地震區域的地下水、礦山地質環境等服務。(3)業務架構的設計,地質災害數據分析業務系統主要是面向省級總站用戶,主要包括的業務架構:地質災害數據分析、水資源數據分析和地質環境查詢統計等功能模塊。針對地質災害的數據分析主要是對地質災害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形成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圖,制作出地質災害預警產品。對地下水數據分析主要是對監測點和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做好對水質量的綜合評價,地質環境數據的分析主要是對地質環境的調查和監測工作,對監測到的相關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另外,地質環境查詢子系統能夠實現地質災害、水資源和地質環境數據的查詢,對查詢到的結果進行統計,做好相應的分析。(4)地質災害防治系統的技術組成,地質災害防治系統的技術系統主要由輸入子系統、運作子系統和輸出子系統三部分構成,每一個子系統都需要承擔各自的技術工作,實現各項技術的有機統一,同時也會受到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制約。輸入子系統主要是負責地質災害目標和決策的制定,在制定地質災害目標之前,需要對地質災害區域的災害防治做好科學研究,從而制定出詳細的地質災害防治計劃,通過輸入子系統發出指令,開啟整個系統的運作,在運作的過程中,會將計算信息輸入到子系統中,通過對數據效果進行校對,有效完成預期目標。
4.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包括擬建工程過程中及建設后可能引發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建設過程中加劇已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以及擬建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幾個方面。(1)工程建設中期后期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工程建設過程中,平整場地在對邊坡沒有及時處理時,在強降雨的情況下,場地邊側可能引發滑坡的可能性較大,其危險性中等。場區地勢平坦,基礎開挖深度小,預測評估場區可能引發崩塌的地質災害可能性小,其危險性小。評估區內現狀未發現地質災害及隱患,預測評估各項工程建設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2)工程建設自身可能遭受的已存在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評估區內現狀尚沒有發現存在地質災害和隱患,故各項工程建設遭受已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
5.結語
總體來講,產生礦山地質災害的原因和種類比較多,且一旦發生所造成的后果十分嚴重。究其原因還是在進行礦山開采過程中缺乏科學合理性,大多數企業都以利益為首要目標,而對于環保與安全方面的問題往往視而不見或者簡單應付了事。因此,在進行礦山開采過程中應積極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切實重視環境和安全問題,務必對礦山資源進行科學地勘探與開采,將現代先進技術及設備應用到礦山開發和防治工作中,落實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進而推進礦產行業的健康、長久發展。結合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結果,該工程后面的建設過程中,發生滑坡的可能性較大,故工程評估區為危險性中等區。
參考文獻
[1]劉桃,向波.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系統運行機制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8(3):67-68.
[2]冉錦屏,謝圣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與防治系統運行機制分析[J].科技傳播,2014,6(22):130-131.
[3]徐瀟宇.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系統運行機制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