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汝帥
鑒于我國老年人口呈現基數大、比例高、增長快等特點,我國制定了“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一些研究者在這一表述基礎上對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進行了擴展和補充,認為“互聯網+”與養老服務體系的結合將會給養老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技術和方法,考慮到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同時提出醫養結合應當成為我國養老服務未來的發展方向,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目前我國的養老服務發展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供給的質量和數量都不盡如人意。當前的養老服務體系過于強調對服務地點的劃分,而忽視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此,我國未來的養老服務體系構建應當真正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出發,利用最新技術,整合系統資源,促進養老服務體系向智慧化方向發展。
我國當前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政府養老服務體系文件綜述
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在充分肯定了“十二五”養老事業發展的前提下,對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制定了更加健全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對于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制定了一份更為詳細的意見,涉及到養老行業的方方面面,如養老服務業的人才培養、商業養老保險、志愿養老服務等領域。并指出要進一步推動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的融合發展,提升醫養結合的服務能力,開展“智慧養老”等舉措。通過梳理國務院對于養老服務事業的意見和政策,可以看出近年來政府對于養老服務事業的指導走向。一是對于養老服務事業主體認識的改觀,在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開端,政府主要把居家養老作為養老服務事業的主體,社區養老只起到“依托的作用”,機構作為補充;中期經過實踐發現單以養老地域劃分養老服務事業過于單薄,因此引入醫養結合的思路,發展后期政府將養老服務事業作為一項系統性工作來發展,逐漸淡化了傳統三大養老服務事業的主體地位。二是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起初政府還只是將養老服務事業作為一項社會福利事業以發展,逐漸發現給政府財政帶來很大壓力的同時,老年人的需求也未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滿足,需要不斷深化養老服務事業的市場化改革,主要體現在加強養老設施和養老服務的投入及開拓以老年人為中心的消費市場。三是對于醫養領域的重視,從初期欠缺對醫養領域的重視到后期將其發展為居家、社區、機構養老體系的第四極,政府不斷加深對老年人醫養領域的重視程度。
2.養老服務體系論文綜述
學術界對于養老服務體系的研究集中在養老服務體系的內涵、養老服務機制(國家的法制建設、政策供給、發展理念等)、養老服務方式(如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劃分)、養老服務內容(如生活照料、經濟援助、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等方面。相關學者認為,應當推動多元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基本架構的建成,其中以家庭、機構、社區和政府作為主體。尤其應立足于互聯網,借助“互聯網+”給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互聯網+居家養老”有利于形成政府、社區和家庭共同參與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同時,應認識到養老服務的搭建應該以社區為平臺。社區養老具有其獨特價值,其發展需要得到資金投入、人才隊伍建設、設施建設和管理運營機制等方面的共同支持。社區養老服務作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核心,整合家庭、政府和社會多方資源,從而形成有效的養老資源溝通渠道,利于打造全方位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結合政府文件和相關學術研究,可以看到當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是在政府提出的政策方針基礎上進行查漏補缺,需要引入互聯網、通信設備等技術化因素逐漸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搭建。
當前養老領域存在的問題
從養老資源角度看,可以將養老資源劃分為物質資源、照料資源和精神資源。所謂物質資源就是滿足老年人如吃飯、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質保障。“養兒防老”作為我國傳統養老方式,即由子女提供老年人的物質保障。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原本由家庭所提供的職能逐步讓渡到由社會提供。具體到養老問題,原本由家庭和子女負擔的對老年人的物質保障責任逐步轉為由社會來承擔,這正是通常所說的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除此之外,照料資源和精神資源同樣起到重要作用。
1.養老服務人才的短缺
行動能力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弱甚至面臨喪失情況,使得難以完成日常自我照護。尤其是伴隨著自身免疫能力的下降,易受病毒侵襲,導致老年人更易遭受疾病困擾。因此老年人的常看護和疾病照料極為重要。然而,當前我國的老年服務領域人才極為匱乏。若按照護理員與老人一比三的養護比進行估算,無法自理老人的護理崗位就有1300萬人的缺口,而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卻不到30萬人。雖然政府也在大力推進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但效果不甚顯著。據《中國日報》面向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調查顯示,畢業后只有不到一成的學生選擇留在照護一線,勞動量大、待遇低、發展空間有限和社會地位低下是導致照護一線無法留住專業人員的原因。盡管政府對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4月16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中提到,為緩解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緊缺的現狀,要加強對養老服務機構負責人、管理人員的崗前培訓及定期培訓,落實養老服務人員培訓費補貼,鼓勵各院校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落實推進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建設等措施。然而不論機構培養還是校企合作,都需要一定時間來完成,培養周期動輒以年計算,且效果仍未可知,需要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解決當下迫在眉睫的問題。
2.代際觀念差異與社交生活的喪失
我國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周歲,女性55周歲。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所劃定的老年人標準基本相同。我們也可以認為對老年人的認定就是其從社會生產體系中退出的那一刻開始。但這種退出不單是經濟體系的退出,更是一種與原有社會交往體系的分離。當然,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除了社交還有家庭。中國傳統思想觀念認為老年人退休后就到了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據中科院《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指出,71.9%的中老年人認為享受天倫之樂非常重要。年輕人更加強調獨立、自由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其生活空間不斷擴展,家庭只是眾多生活空間中的一個。而老一代人堅守的卻是集體主義思想,認為個體必然依附于家庭方能存在。由此產生的代際間觀念沖突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孩子成家立業后,就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基于老年人本身的分散性及社會活動和交往平臺的缺乏,增加了新精神生活的構建難度。原有的社交體系發生斷裂,新的交友體系尚未建立,老年人的孤單徘徊,可窺一斑。
三、推動養老服務智慧化發展
如習近平書記所說,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模式和理念的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養老服務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大力推進智慧化建設。
1.日常照護和醫療領域的智慧化
面對如此大的老年服務人員缺口,政策固然有效,但從政策的落實執行到真正培養出符合需求的人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內難以發生改觀。燃眉之急的解決需要對現有資源進行規劃和改善,智慧養老的方式才能有效對接當下難題。對于老年人的日常照護、醫療衛生、精神需求這三大養老資源都要進行適配。首先,對于日常照護來說,一日三餐的背后是老年人頻繁上下樓、往返菜場、處理飯菜等行為,這對行動能力不便的老年人是很大的負擔。由此,智慧社區的理念就要將老年人的需求通過智慧養老平臺傳達出去,并得到相應的解決。位列三部委第二批智慧養老示范街道的上海市普陀區長征鎮通過積極有效的使用智慧養老手段,解決了這一難題。對于腿腳不便或獨居高齡老人等群體,該片區通過和知名外賣平臺“餓了么”合作,老年人只需通過智慧養老服務綜合管理平臺發布自己的需求,飯菜就在飯點送到老年人家中。該社區更是通過一系列物聯網手段解決了老年人的居家安全問題。煙霧傳感器、門磁感應、紅外體征探測、燃氣報警器,通過這四件居家防護“法寶”時時監控社區動態。并將這些信息整合匯總到“智聯普陀”平臺,如遇突發情況,平臺將第一時間定位事故發生點,及時解決居民需求。醫療方面,社區通過與三甲醫院合作,購置健康一體機,給老年人提供測量血壓血糖的服務,建立專屬于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檔案。
2.社交活動的智慧化
涉及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完善問題,除了自身興趣發展,社會也要給老年人提供相應的平臺。尤其在老年人和年輕一代觀念產生分歧的背景下,大力發展老年人的同齡社交非常重要。通過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收集老年人的需求信息。根據不同的興趣開展不同類型的社區文體活動,幫助興趣相投的老年人聚合。同時,還可以對接老年人心理健康平臺,借助老年人之間的交流和專業心理專員的介入,幫助老年人完善心理建設。
本文參考文獻
[1] 辜勝阻, 吳華君, 曹冬梅. 構建科學合理養老服務體系的戰略思考與建議[J]. 人口研究. 2017;41(01):3-14.
[2] 姜玉貞.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多元供給主體治理困境及其應對[J]. 東岳論叢. 2017;38(10):45-53.
[3]董紅亞.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解析和重構[J].社會科學.2012,(3):68-75.
[4]陳莉,盧芹,喬菁菁.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人口學刊.2016,(38):67-73.
[5]孫碧竹.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9.
[6]李超.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區養老服務智能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5.
[7]張曉杰.醫養結合養老創新的邏輯、瓶頸與政策選擇[J].西北人口. 2016;37(01):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