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過程中,各種開發形式也迅速發展,用地規模持續擴大,越來越多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衍生出一個特殊的群體,即失地農民。雖然征地補償款在短期內有效改善了失地農民生活現狀,但是農民長期生存權益的保障仍然需要通過再就業實現。本文從當前海南省營商環境現狀,結合海南省失地農民特點進一步探討如何更好地在海南自由貿易背景下打造和諧營商環境對策,旨在為推動海南省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關鍵詞:海南自由貿易;失地農民;營商環境
海南自由貿易區是國家在海南省全島建立的試驗區,也是國家推動經濟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國家對于該區域的規劃立足于國際視角,由淺及深,實行科學管理,從而推動經濟全球化。海南省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部分特殊群體——失地農民,他們的土地被城市建設征用,如若忽視對該部分群體生活和未來就業的關注和管理,難免會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和沖突。為此,借助海南自由貿易區推動失地農民就業和創業,打造全新的營商環境,從多個渠道增加失地農民的經濟收入,并且有效解決相關問題。
當前海南營商環境現狀分析
近年來,海南省在招商引資、打造營商環境等方面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尚存在一定不足,且這些不足極易被忽視,影響本省經濟向前發展。如其中不見面審批在完成一系列手續后,扔需要見面將已經上報到網上的材料送至窗口。再者,簡政放權初衷是為了方便企業辦事,但由于事項下放不明確,導致企業辦事難上加難。此類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失地農民參與經濟發展。需要我們給予足夠重視。
失地農民群體特點
失地農民是在城市化進程推進中,由于建設用地需要其土地被征用,導致失去耕地的一類農民。與城市居民相比,其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屬于特殊失業群體。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將為這部分群體提供很多就業機會,引導他們放棄第一產業的生存方式[1]。不僅如此,還要鼓勵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到本省的營商活動當中,通過創造性活動,實現自我價值。可見,失地農民群體具有特殊性、群體性,且文化水平并不高。因此要促使該部分群體更好地發光發熱,從而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海南自由貿易視域下優化失地農民營商環境的路徑
1.堅持開放創新原則
創新和開放是優化海南營商環境的前提和基礎,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自由貿易港。因此面對新生業態,要敢于推陳出新,為失地農民創造更多營商機會。同時,從行政處罰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及情節等角度出發,對輕微違規經營的行為予以處罰,讓參與主體能夠在規范的法治氛圍內經營。經驗的學習和借鑒可以避免少走彎路,通過組織到上海、深圳及香港等地進行調研和學習,將對方的先進經驗與本地特點結合,構建適合海南自身發展的營商環境。針對失地農民群體特點,可以通過培育中小微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有效解決農民的生活和工作問題,最大限度地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
2.營商便利化
營商便利化不單是縮短審批流程和時限,其核心在便捷性。在保證公共安全和利益的基礎上,簡化審批事項的報審要求,將不合理、不必要的事項取消,如簡化注冊、注銷等制度,取消一般投資項目備案等,為企業經營與發展提供更多便利。當前,各級政府及部門分別搭建了一些政企溝通平臺,但都各自為政,效果并不理想[2]。為此要優化本地歸口管理制度,提供統一的跨部門溝通平臺,能讓上級了解到企業訴求,與此同時,還能確保企業及時接收到相關部門下達的政策和指令,打造和諧營商環境,從而推動海南省經濟健康發展。針對本地發展潛力較大的企業,失地農民要占據一定招工比例。建立就業安置獎懲機制,獎勵政策落實較好的企業,反之則減少其優惠及支持力度。切實維護失地農民合法權益,確保勞有所得。
3.優化產業升級
“互聯網+”背景下,個性化需求將得到全社會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新時代的到來為失地農民營商帶來全新契機,政府可以鼓勵發展類似的特色勞動密集型項目,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并加強對該部分人的技能培訓及就業創新政策指導,讓失地農民發揮自身優勢,創造全新的產業,從而提高經濟收入[3]。誠然,失地農民失去了大量土地,但開發區周圍的大量土地仍然需要勞動力,因此可以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充分利用當地民風民俗開展與服務相關的產業,如旅游行業、食品加工行業等,將現有特色區域資源轉化為優勢產業,逐步打造支柱性品牌產業,鼓勵失地農民建立信用聯合體等,從真正意義上推動海南省自由貿易的發展。如利用馬村港、東水港等具有一定漁業發展基礎的港灣,打造特色健康美食等項目,使海鮮美食與近海捕撈、海釣等項目有機結合到一起,真正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且能夠展現海南省的全新面貌,助力海南逐步走向國際化。
4.完善二級服務
失地農民自身綜合素質并不高,故要繼續完善鄉鎮就業服務網絡體系,為農民提供實時的就業信息指導,使他們能夠正確、理性的就業。由于失地農民長期參與農耕,對現代化設備的使用并不熟練,但好在互聯網時代使他們接觸到了手機、電腦等設備,相關部門需要引導他們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設備搜索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幫助他們就業和創業[4]。在實踐中,相關部門要適時將各類信息整合,建設專門的服務平臺,將社會、行業前沿信息傳遞給農民,為他們提供選擇。如條件允許,還可以定期開展創業交流會,實現人力資源供求匹配,提高就業率。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是海南省順利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貿易發展的同時,不僅要關注不同群體,還要加強對失地農民的管理和引導,堅持開放和創新原則,立足于國際貿易,從宏觀角度學習和引進先進經驗,推動適合失地農民營商的產業發展。還要完善營商便利化,相關部門要切實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對有關政策和法規的調整,真正意義上為失地農民就業和企業發展提供便利。結合自由貿易區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的同時做好二級服務,為失地農民提供幫助,解決后顧之憂,讓每個人都參與到優化營商環境中,達成共識,從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藍慶新,韓萌,馬蕊.從國際自由貿易港發展經驗看我國自由貿易港建設[J].管理現代化,2019,39(02):35-39.
[2]劉思瑞.中國(海南)自貿區解紛機制創新路徑研究——以經驗梳理為視角[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19,26(03):69-77.
[3]陳恩,李麗.傳統農村社區的外源性轉型及適應機制——基于一個海南失地農民安置區的田野調查[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2):89-95.
[4]李俊莉. 和諧社會視閾中的失地農民的權益保障問題研究[D].海南大學,2012.
作者簡介:
黃艷蕊(1979年—)女,河北人,碩士研究生,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國際旅游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俄語教學、境外旅游。
課題項目:
2019年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科學研究項目,“自貿區(港)背景下海南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研究—以三亞市為例”,課題編號:Hnky2019-99,主持人:黃艷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