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時期是一個人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小學生分辨是非和約束自我的能力較弱,容易受外界種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得到更多的正確的引導,以便于小學生自身心理健康的發展以及更好的適應學習。小學時期對于學習適應的適應能力,對于日后中學、大學甚至人生道路的學習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因此,小學教師應當時刻注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積極研究討論學生對于學習適應性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學習適應性;策略力的培養
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在青少年成長階段的一個令人高度重視的問題,那么特別對于身心,頭腦還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更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我們應該時刻關注著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保證學生能夠從小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從而才能以此為基礎,不斷提高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只有心理健康了,思想正確了,學習才能更主動,更積極,更加有信心,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從廣義上講,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健康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協調,能適應社會,而對于小學生而言,還體現在對學習的適應。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了,才能具有充分的適應能力,他的認知,情緒反應都能處于積極狀態,他的生活目標,學習目標才能更切實際,能對外界的影響調整正確的心態并善于從中積累經驗,從而才能更加全面的,更加正確的認識自我,不斷提高學習的適應性,不斷的自我肯定,自我提升。
二、適應性的概念
學習適應性是指學生能根據內外學習條件的變化結合自己的學習需要,通過不斷的自我調整,努力使自身的學習心理和行為能夠隨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的變化而做出正確的,有效的變化。這也就要求學生首先應該具備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并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前提下不斷的提升適應能力,不為學習環境與任何無關學習的因素所影響,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喜歡學習,懂得學習。
小學生對學習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首先要求其要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一個人只有心理健康了,其思維想法才能不偏離正確的方向,而只有思維想法正確合理了,其行為能力才能切合實際,人格才能完整協調,從而才能在實踐中不斷的認清自我,能夠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適合什么。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只有心理健康了,他們才能全面的認識自我,肯定自我,不斷的增強自信心,在學習中找到自我優越感,熱愛學習,始終明確學習對培養自身修養的重要性。當然,要做到不為任何事物所動搖本心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幫助小學生堅定學習信念,更重要的是幫助小學生增強學習適應能力。在學習條件或環境等不可控因素改變的影響下,在合理適當的時間內做出最快調整,這就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具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我們要切實密切關注并不斷幫助小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從而不斷提高其學習適應能力,做一名優秀的學生。
三、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個體因素
首先,小學生心理健康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如某些心理疾病的產生與遺傳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其次,身體發育會影響小學生的情感發展,進而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小學階段,由于每個學生的身體發育狀況不同,會出現身高差異、身形差異等等多種差異。研究表明,身高較高的同學更容易在人際交往中獲得積極評價,進而獲得自信,而身高較矮的同學更容易受到消極評價,進而產生自卑心理。另外,身材較胖的學生比相對來說身材較瘦的學生更容易受到校園欺凌。再者,小學生自身心理素質的發展也會影響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比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學生更易受到外界傷害,從而更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家庭因素
小學生從小生活的環境、父母的性格、家庭完整等因素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其自身性格,進而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和善意的環境里,那么他會受到周圍的影響成長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并且在以后的人際交往中擁有極大的自信。其次,父母在為人處世方面的表現為小學生今后的成長形成一個標桿。如果父母暴躁易怒,經常發脾氣,那么孩子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也會產生同樣的情緒及表現。另外,家庭完整性在某些方面極大地影響這小學生心理健康。如果生活在離異家庭,小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情緒和心理陰影,如果情況較嚴重,甚至會影響到其未來的婚姻觀念。離異家庭的孩子還極有可能會受到同學的歧視,從而產生極端自卑心理。
(三)學校教育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教育氛圍、教學方式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學校不僅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舉辦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幫助小學生心理健康和學習適應性發展的措施
心理健康和學習適應性是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者受到影響都會使另一方的發展受到阻礙。因此,采取適當的措施促進并完善小學生心理健康和學習適應性的發展是極其必要的。具體措施如下:
定期對小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日常規定的教學活動之余學校應請專業的心理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以幫助學生發現并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果問題已經產生,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與適當的幫助,使其盡快從問題中走出來,以免日后產生更多的不良影響。如果問題沒有產生,教師也應該向其傳授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可以幫助小學生盡快進入學校的角色,更加快速地適應學校的學習氛圍,學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其次,小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端正的學習態度直接關系到他能否正確認識到學習與自身發展的關系。低年級的小學生剛剛進入校園,可能會不適應學校的生活和學校的規定,因此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指導及幫助,讓其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以便其更快地適應學校生活和學習進度。高年級的小學生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課業會逐漸繁忙,也會產生一些不適應的情況。
改革學校的教學制度。傳統的教學制度更多的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天性的發展,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并且過度繁忙的學習生活很難讓剛步入校園的小學生適應。因此,學校應舉辦一系列有利于小學生性格養成和能夠幫助其釋放天性的活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小學生可以提高自己人際交往的能力,學會與人相處,培養自身積極外向的性格,有利于自身心理健康發展。其次,參加各種類型的活動可以使小學生更加感受到校園的美好,更容易適應學習生活。
五、結語
心理健康與學習適應性二者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人生發展的初級階段,是人格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儲備知識,學習本領的重要時期。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其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心理健康了,他們才能全面認清自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不斷的為自己的需求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的追求自我并不斷的提高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的適應性能力,能夠根據內外學習條件的變化并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通過不斷的自我調整來適應其變化,從而在適應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提升。而只有提升了自我后,才能增強自信心,才能更加充分的肯定自己,而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對健康心理的培養又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由此可見心理健康的培養對學習適應能力的提升有積極的作用,而學習適應能力的增強又反過來作用與心理的健康,所以我們要密切關注小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不斷培養其學習適應能力,做一名優秀的好學生。(楊小路: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