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紹富
摘要:課堂必須要促進學生的發展,“三有”(有序、有趣、有效)為教師找到課堂教學的一個現實抓手,形成學校日常課堂研討的基線,在研討中激發思維的火花,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吸納內化成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主線與支線。
關鍵詞:“三有”課堂教學理論;有序;有趣;有效
“三有”(有序、有趣、有效)是一個從屬關系,最終歸結到學生的發展上,也就是“有效”。有效既是結果,也體現在過程上。有序是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要求,也是規則的要求;有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學習、想去學習的體現,是過程的要求,也是學生學習能力的結果體現;最后歸結到課堂的有效上,課堂的有效,最終是看學生的發展。因此,“三有”課堂的本質是有效,也就是學生的行動意識與發展。
學生的發展要落實在課堂上,每一堂課都是學生生命的組成部分,要堅守生命底線,把握好每一個課堂。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鳳凰實驗小學確立了“三有”課堂標準,形成了學校發展、學生成長、教師提升的抓手,并以此為抓手切實可行地進行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一、“三有”課堂的體系建構
課堂是思想的舞臺,匯集知識,整合資源,綜合人員因素,促進人的發展。學生發展是目標,教師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得到發展,是一個師生共同發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能有一個大家共同的話題,通過話題和理論引領,在實踐中進行體驗,形成一種學與教的共識,具體操作過程如圖1所示。
1.有序
環節清晰、銜接緊密,有梯度;指令明確、執行迅速,有要求;動靜切換、快速自然,有節奏,課堂收放自如;知識點的落實環環相扣,有梯度,以螺旋的方式循環上升,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是有趣、有效的規則要求。遵從所有的教育教學規則,在規范、法規、政策的標準內去落實,并體現人的發展,尤其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2.有趣
情境激趣,讓學生喜歡學習內容,求知欲強,主動思考內容,敢于競爭,積極學習。課堂環節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適時改變學習形式,使學生處于興奮且清醒的狀態。
把握好高效期(興奮期)、低沉期(情緒低落期),適時、適當變化上課的形式。主要緊扣人的需求理論,從心理方面進行課堂的把控,讓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家長、學生和其他人都能有積極的正面溝通,實現自我發展。這種發展在人的層次體現為本我、自我、超我。
3.有效
學情明確、目標達成、面向全體,實現發展知識有積累,突破經驗,從猜測到科學。有效就是學生成長,這里的有效是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過程中看到學生的成長,也是教師引導學生實踐,在本質上是學而不是教。本文的“有效”指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有”課堂要求如圖2所示,課堂中的學生發展是指明確學生努力的方向,覆蓋全員,讓學生樂學、好學、會學、博學。學情明確,目標達成,面向全體,實現發展。
二、“三有”課堂的理論基礎
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如圖3,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則其通常對食物的需求是最強烈的,而其他需要則顯得不那么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完全被饑餓所占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吃,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只有當其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才有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我們要從學生的現有需求出發,利用好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習更加有序、有趣、有效,并促進學生新的需求,形成一個螺旋上升的良性發展模型,讓學生在需求中不斷地享受學習。
2.學習金字塔
學習金字塔如圖4所示,它用數字形式形象展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的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百分比。
通過學習金字塔來建構“三有”課堂教學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恰當地選擇教學方式,在最佳的學習方式下把握內容,既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又能實現“三有”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3. U形記憶——系列位置效應
小學生的專注時長是非常短的。在一節40分鐘的課堂中呈現的教學形式要不少于4種,這種理論可以用系列位置效應來引領。
系列位置效應(如圖5)是指記憶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處的位置對記憶效果產生的影響,包括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系列開頭的材料比系列中間的材料記得好叫首因效應或者首位效應;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間的材料記得好叫近因效應或新近效應。
“U形記憶——系列位置效應(如圖6)很好地說明了學生在課堂上不同時間、不同內容出現的情況下的學習效果。
每個課堂根據“三有”課堂教學體系,把握好“U形記憶”的時間分布,教師可以很好地落實教學內容,并且學生進行“感受(問題或生活應用)—精學—拓展—整理(內化)—應用(驗證)”逐漸深入的學習,這個過程是一個循環發展、螺旋式上升的模型。
4.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由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提出,我們向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依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
教師在表揚、鼓勵、批評、懲罰等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都要注意邊際效應的發生。要時刻進行變化。例如,讀的形式可以采用全體自由閱讀、分角色朗讀、示范性跟讀、帶著目的閱讀等。練習可以采用比賽的形式,也可以邊做、邊講解,還可以進行小測驗。
“三有”課堂教學理論的實踐,所運用的理論包括建構主義、發展認知等與“教”“學”相關的各種理論,是“三有”課堂教學理論日常研討的引領。
三、“三有”課堂的實施策略
備課、上課、課后反思要結合“三有”課堂標準進行,要充分體現思考,彰顯育人的智慧。有思考、有改進,根據學生的發展目標,對教材、學生、時間進行全面預計;上課,要注重生成和常規要求之外的思想發展和知識建構。從人的發展角度來講,人在不同的時刻都是新的,這種發展現象教師要緊緊抓住。
實施時需要載體,“一導·六小”是“三有”課堂實施的過程性資料。一導:每節課要求每名學生都要有一張紙,通常稱其為導學箋,導學箋可以是獨立的一張紙,也可以分布于所有的紙質載體之上,由學科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形成;六小:以六個小形式展開,這是由學到思的外在轉化至內在。“六小”呈現于“一導”之上,兩者雖然看起來沒有必然的聯系,但隱性方面必須要一致。“六小”的具體內容如下。
小研究:提前學習,會的不要再教,用幾道題進行檢驗,既可以是新課內容,也可以是上節課的內容,這是對學生經驗、潛認知、前認知、猜測等的了解,也是對知識進行科學化的重要方法。
小信息:教材沒有,課堂需要。讓學生真實接觸、感受到教材之外的信息。教師運用各種信息來豐富課堂,這里體現了有意義的信息模式。
小訓練:當堂訓練,包含了學生的書寫能力,如寫字不少于5分鐘,最好是10分鐘。這是學習實踐,是最有效的學習類型。
小練習:對所講內容進行鞏固,針對于鞏固性。這種實施策略可以通過量變實現質變。
小測試:把學生薄弱、需要改進的方面了解清楚,普遍性強,在質量發展層面落實。
小閱讀:閱讀涉及到了天地萬物、世界規律、人間道德,這是各種學習資源的融合,是學生綜合發展的需要。
課堂教學如何實現深度思維的挖掘,“‘學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內,在于明理。”這是學生在學習上的一種過程,每名學生必須要經歷“獨立思考—頭腦風暴—獨立思考”這樣一個過程,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在動腦,而另一部分人沒有機會亦或不參與。這就是“一導·六小”的實施宗旨。“三有”課堂教學的宗旨是通過實踐,結合現存理論形成適合本土的理論體系,再進行實踐運用,促進人的發展,如圖7所示。
參考文獻:
[1]鄭琰.傳道:讓教學更有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唐譯,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
[3]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布蘭思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胡展赫.高階思維:普通與卓越的分界線[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8.
[6]伍爾福克.伍爾福克教育心理學[M].伍新春,張軍,季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