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添
摘要:語文教師要做智慧學習的引路人,明確語文教學的方向,克服模塊化知識講解帶來的思考怠惰。在教學中想出好方法,讓學生思考起來;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樹立學習自信,擁有大語文世界。學習需要思考,教書需要智慧,教師要讓語文回歸本色,讓學生學習中有語文,生命中存語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考怠惰;智慧學習
面對考試的沉重壓力,學生不斷“刷題”,成績依然難以提高。學生把答題模式銘記于心,卻發現閱讀理解千變萬化;學生把作文格式牢記心間,結果發現題目依然難以理解;……教條教語文,是不作為的表現。因此,教師要堅持教育理想,把握教育方向,教書要有“作為”,展現語文本色,以智慧“道夫先路”,以鼓勵助力上下求索。
一、遠離思考怠惰
高三年級常見的答題模式歸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不知道回答什么的困境,但是如果矯枉過正,就會造成閱讀的依賴性。模塊化答題讓學生的思維僵化,失去個性思考,解讀就沒有“美”的欣賞。
例如,詩歌鑒賞辛棄疾《南歌子·山中夜坐》“是中無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曉、有人行”表達的情感和方式。閱讀時,如果注意到天亮之前早行之人出沒在山中,就可因之想到名利場上奔波的人,哪怕在深山中依舊能夠見到。在詩歌情感的理解上,學生對于答案要點,如憤憤不平、壯志難酬、遭際失落等都有很好的解讀,但是面對詩句解釋卻出現了胡亂解釋、詞不達意、邏輯不通等問題。
這引起了筆者對詩歌教學的反思:過分執著于思想情感、價值取向的解讀,學生的深層表達成了固定套路的反射,并不是從景、事、人、情中體悟而得。學生無法進行較為連貫的場景化描述,表面分數一片大好,卻掩蓋了理解的不足,加劇了學生的思考怠惰。
教學的方向是讓學生有自己的思考,進而有獨立的思想。在課堂上,筆者堅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讀詩歌內容,克服思考怠惰,展現個性理解和體會。
二、智慧激活思考
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經常會遇到“筆記課堂”,幻燈片承載著無盡的筆記,課堂充滿著“念書”的氣息,沒有靈動的交流。長此以往,學生對語文的印象會刻板化。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課堂,課堂思考越多,收獲就越多,學習勁頭就越足。
首先,切入要靈活。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3(必修)》(以下統稱“必修3”)《祝福》這篇課文時,筆者舍棄了常規問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因為問題范圍太大,祥林嫂的部分形象特點很難與小說批判的主題緊密聯系起來,所以進行了修改:祥林嫂勤勞善良,但是為什么命運這么不公平?勤勞、善良對學生來講不難看出,通過分析命運背后的原因,可以看到祥林嫂被夫權、族權、神權、政權壓迫,寫祥林嫂勤勞、善良更反襯出社會的黑暗。找準切點,層層推進,游刃有余。
其次,活動設計要巧妙。要用多種方式來增加學生課堂體驗的豐富性。例如,在教學必修3《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盡快熟悉文章,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筆者選擇了讓學生課上創作四格漫畫。全班學生都熱情高漲,將“臨危受命”“智退秦師”等詞語的含義用簡潔的語言、夸張的人物表現得淋漓盡致,對著漫畫講故事比翻譯更加生動。巧妙的活動設計讓枯燥成了幽默,讓知識、能力與畫面、解說融為一體。
最后,評價要有策略。例如,在教學必修3《諫太宗十思書》網課時,筆者從“十思”開講,從“怎么辦”,再回到前兩段講“為什么這么辦”。結果,學生的疑問瞬間跳滿了筆者的屏幕:只講第三段?此中有真意!……筆者講完第三段后,連線一些質疑的學生讓他們說說“真意”。學生思考后發現提出“十思”的背后,是繁華的貞觀之治下深藏的危機,同時也明白了魏征堅持“固本培源”國策的意義,了解了筆者的講解思路,這時筆者通過網絡“鼓掌”表揚。后來,筆者看到學生評價網課,寫到“老師的表揚讓我覺得自己的問題很有價值”。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不能平淡如水,而要甘之如飴。
三、鼓勵加速思考
鼓勵,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克服學習的困境,增長學習的能力。鼓勵,能加速思考的過程,讓學生加快走進屬于自己的語文大世界。
首先,鼓勵學生自信。筆者教過一名學生,他的作文多次在模擬考試中分數都比較低,導致語文成績一直落后。筆者對比了他寫的幾篇文章,寫得非常有特點,但是在現象和原因之間無法構建橋梁,顯得彼此脫節。班級選讀優秀作文,筆者一直以他的文章為例,鼓勵學生寫有自己觀點的文章,并指出只要解決了這一問題,肯定是佳作。后來,這名學生與筆者交流,當時他認為自己的寫作已經無法改變,但是聽了筆者的話后,不斷思考改進“那座橋”,終于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
其次,鼓勵學生獨特。為改變學生做任務的心態,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筆者把答案印給學生,然后鼓勵學生補充自己的答案和解析。有的學生對2018年江蘇省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小哥兒倆》中的問題“二乖的天真可愛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的答案做了補充,指出“孩子的英雄氣、不服氣、愛淘氣才是小大人的感覺,現行的參考答案一點也不天真可愛”。甚為有趣,頗有創見。
最后,鼓勵學生擁有一個語文世界。例如,在講解名著閱讀《吶喊》時,筆者鼓勵學生找到自己閱讀名著的方法,不能停留在“記憶題目”。筆者布置讀后感命題作文——《那個年代,誰在吶喊》,學生寫得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提到了洋務運動的李鴻章、實業家張謇等,指出了吶喊的并非只有魯迅,而是一個時代的每一面都在吶喊,每個時代都會有吶喊,使語文超越了學科的界限,用人文、歷史、科學等構織了一個大世界。名著閱讀不再是“干巴巴”的記憶,而是與生活的結合。博學善思、真知灼見,大語文躍然紙上。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學習需要思考,教學需要智慧。智慧,讓語文生動起來;鼓勵,讓學生加速打開語文世界的大門。
參考文獻:
[1]黃厚江.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